首页>经济

中国政府为何要调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2018-07-09 10:04:00 【关闭】 【打印】

  就在中美贸易摩擦白热化的阶段,上个礼拜,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对外发布了两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包括《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7月28日起施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7月30日起施行。与2017年版相比,这两份负面清单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全国版负面清单条目从63条减至48条,自贸区负面清单条目从95条减至45条。

  值得注意的是,两份清单在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领域,以及在仓储和邮政行业取消了“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铁路旅客运输公司须由中方控股”“国际船舶代理公司须由中方控股”等限制。

  进一步主动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 

  中国政府为何要调整负面清单?

  首先,这是进一步主动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具体地说,交通运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两份负面清单在铁路、水运、航空领域取消了部分投资限制,符合我国在该领域进一步主动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

  长久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在交通运输等事关国计民生、产业命脉的核心领域,扮演着主导性角色,在服务国民经济、方便民众方面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譬如,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覆盖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这些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与此同时,国企的经济效率等问题也亟待改革。那么,怎样进行改革呢?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扩大开放,适时适度地引入外部竞争,同时也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和管理力量来强化这些企业和产业部门的实力,提高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发改委、商务部调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就是为了适度依法引入外资进入这些企业和行业,服务我国自身的改革事业。

  不仅如此,根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将覆盖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而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上述目标,仅仅依靠我国相关企业现有的自身实力,显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此次放开铁路干线路网和铁路旅客运输公司外资控股限制,对我国铁路改革意义重大。外资进入将为我国铁路建设、运营带来更多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助于相关企业、产业完成2020年提速增质的总目标。

  类似地,我们也注意到,相较2017年,2018年的两份负面清单中保留的一些禁止外商投资的项目,主要包括禁止投资空中交通管制,禁止投资邮政公司、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其背后的改革动机与现实考量与上述高铁改革的思路也是基本一致的。

  造福中国人民,普惠国际社会 

  包括调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内的主动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我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增进国民福祉的正确抉择;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分享成果,普惠世界,充分体现大国应有的时代责任与国际担当。

  在国内层面,中国共产党心系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与福祉,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国际层面,如世人所见:20年前,在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宁可牺牲本国一部分利益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从而挽救了亚洲经济,也赢得了东南亚各国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信赖。20年后的今天,国力早已今非昔比的中国,再次以这样的实际行动兑现几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对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第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第二,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四,主动扩大进口。”

  聆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人人为之感动、备受鼓舞与振奋,觉得非常提气。在四个“40年来”成就辉煌、三个“当今世界”大势研判、五个“面向未来”共同倡议、四项“重大举措”扩大开放的背后,体现的更是一个负责任、勇担当的大国领袖对世界大势的准确研判和对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握。

  因此,无论是此前中国政府对世界许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郑重承诺,还是最近采取的包括调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具体行动,本质上都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逻辑使然,是中国国力发展到今天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一个大国,有自己的议程、方向与战略定力,但中国发展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王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