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察雅香堆印象


2015-08-07 19:54:11     作者: 范久辉    字号: T|T    来源:

据说昌都一带流行“江达的门站不得,察雅的人惹不得”的俗语,大意即为江达地方风太大,而察雅人太好斗。可是察雅县香堆乡的朋友向巴却不同意这俗语,他认为察雅人是昌都地区最友善,最好客,最热情的;不但那里的人好,名胜古迹为数众多,文成公主进藏就经过察雅,还留下了巨大的摩崖石刻。所以当他打电话邀请我去做客时,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香堆乡初印象

从昌都出发,班车开了近二个小时就到了察雅县城,用过中饭,不敢多加停留,背着大包,直接往香堆镇前行。因为向巴提醒我,察雅县城到香堆乡没有班车,要么徒步前行,要么包车,再要么搭便车这三种方式到达;为了能尽可能的搭上便车,好逸恶劳的我当然越早出发越好。

出了县城,翻过小山坡,藏东南红土地的脆弱与壮美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说它脆弱,一个细小的河流,就能把两岸的山体冲刷出巨大的沟壑;说它壮美,近处远处山体在远古的造山运动中,在地表深处炽热岩浆作用下,一层层不同色彩的石岩就此点缀在红色的山体中,令人惊叹。

继续往前走,有几辆车从我身边经过,却没能拦下来。最终搭上一个大卡车,司机问了我的籍贯与目的后,同意搭上我;不过驾驶室内挤满了人,我只能在外头的装满水泥车厢座着。顶着卡车扬起的灰尘与无数的转折惊险,几个小时后,终于走完在察雅到香堆这近一百公里的土路。

香堆乡座落在一个平地上,我到达时已是黄昏,住进香堆寺招待所后,倒头就睡。香堆乡在连续几千里的古代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上,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交通要道。只是现代察雅县定县烟多镇,才让它寂寞少许。

早上起来,自然先去参观香堆乡政府的上方,那一片壮观到近乎辉煌的废墟!它坐落在高地之上,庙宇紫红色土质的框架尚在,虽是断壁残垣,但嵯峨多姿,严整富丽。远远地透过狭长的方窗洞,可见蓝天上蝉翼般的薄云。废墟的背后稍高处仍是废墟,错错落落;再远处,是浑圆的紫红色山,与全部的废墟浑然一体,壮烈凄列。在废墟下方的平台上,一个全新的寺院正在拔地而起,场面热火朝天,昨天的大卡车拉的水泥也将成为这个寺院的一部分。

下得废墟,就是著名的向康大殿,供养着“自生”弥勒佛的佛堂。历史文献上关于这个大殿的资料不少,版本众多,纷纷扬扬,各抒已见。大殿内的“自生”弥勒佛虽刷满了金粉,不过还能依稀看到他庄严肃穆,悲悯众生的神情。一个与我同时在殿中朝靓的信徒向我介绍,这个是由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一块石头自然生长而成的。文成公主安全到达拉萨后,它就自显于香堆农田之上,护佑察雅县的芸芸众生。文革时,红卫兵们来破四旧,把它的头割下,然后准备砸碎。有个信徒眼疾手快,一脚把佛头踢到屎坑里去;前几年,恢复宗教信仰,大家又把佛头捞了出来,重新安放上。仔细看佛像,脖子上还有一道细微的痕迹。听了这段故事,看着眼前金壁辉煌的弥勒佛,有点劫后余生的感触。

大殿大门两侧二个石鼓形的石碑引起我的好奇,因为上面刻着汉字,依稀可见是一个个汉族名字。据说是清代末期赵尔丰部下的名字。藏族的寺院门前,用刻满汉族人名字的石碑做“守卫”,向康大殿独此一家。

向巴活佛与他的寺院

其实朋友向巴是一个活佛,他的寺院就在香堆乡附近。无独有偶,他的名字在康区藏语的意思就是弥勒佛。向巴驻赐的寺院叫角克寺,曾经是藏东南乃至整个西藏最大的尼姑寺,最辉煌的时候有近千名尼姑。他父亲是西藏著名的画师,马丽华见到向巴的时候,为他帅气所倾服,戏称他为“令孤冲”。

角克寺耸立在半山下,在它的两侧,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沿山势修筑了无数的灰色的小屋。在远外看就像一朵莲花,角克寺就位于最上端,是莲花的花蕊;而白色的屋就是那层层叠叠的莲花瓣。壮观而又带着一丝神圣。

向巴活佛在这个地区的地位崇高殊胜,虽然是黄昏,但老远就可以看到信徒们手捧哈达,在寺院门口排成长龙。等了好久,终于轮到我朝靓向巴活佛。看他忙碌的样子,不忍心添乱,守规矩的听从安排,早早的睡了。

清晨,迷糊中有人在叫我名字,睁开眼睛,原来是向巴活佛。“我们去看一个尼姑吧,她生了重病。”向巴说。穿好衣服,跟着向巴活佛往山下走。早起的人们一见到向巴,都恭敬的吐着舌头,慌忙的给他让路。向巴熟门熟路,不一会儿就到了生病的尼姑家。

尼姑的家在沿山势修筑的灰色小屋内,就是昨天看到的莲花花瓣——外面看上去美观,可是在里面连人都站不直。不到十平米的空间,分成厨房与会客睡觉两部份。一个老尼姑睡在床上,看到了向巴,挣扎着想爬起来,向巴示意不要动,然后坐到她身边熟练流畅的念起经文;同屋的尼姑也打着达玛茹小鼓,配和向巴的节奏呤了起来;听到这些声音,恍忽间,我的灵魂好似飘离现实生活,游动在纯真的宗教世界。

仁达石刻——以文成公主的名义

从角克寺出发,往山沟里面走,就是著名的仁达麾崖石刻。向巴的介绍与文献上的资料大相径庭。他说,当年文成公主一行跋山涉水,取道察雅地方前往拉萨,曾在风光秀丽的仁达稍事休息,公主喜欢这块地方,逐以非凡的造化与功德,在丹玛悬崖上显现出大日如来佛和八大随弟子像。同时,又运用法力,如同西天大圣孙行者那样,拔几根头发往山上一吹,顷刻间在原本光秃的山脊上长出大片森林。当地百姓即采伐森林,按公主之愿望修建了仁达寺,用以供养佛像。

“仁达寺以前还是我的属寺,所以我也去过几次。你看我们现在这里光秃秃的,见不到什么树,但是海拔比角克寺高的仁达寺周围却是原始森林,十分的神奇。这都是托文成公主的福呀”。向巴活佛说到这里,满脸虔诚。

资料显示,仁达石刻建成于藏历阳木猴年,即公元804年,系吐蕃僧人在此驻扎期间为祝颂赞普功德,及广延福寿而刻。仁达摩崖除石刻造像外,还有铭文,分藏、汉两种文字。字迹苍古遒劲,铭刻所述反映了赞普赤德松赞极为主张僧人参政,以争取民心,巩固王室政权,也涉及吐蕃社会政治、宗教、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西藏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与冷冰冰的资料方字相比,向巴活佛的传说更使人感到温暖。向巴为我画了一个图,其实就是顺着角克寺山下的河流向上溯。细心的他还怕我在仁达寺吃不上饭,特意为我写了张藏语路条,大意是说我是一个旅游者,请给予帮助云云。之后,这纸条的确派上了大用场。

可能是我体力太差,向巴活佛说三个多少时的路程我走了五个多小时还没有到。直到天黑,才抵达仁达寺。到达寺院,向巴的路条立即发挥了作用——僧人们没有一个懂汉语,突然的访客显然把他们吓了一跳,我险些饿肚子。

第二天一起来,就是参观著名的仁达石刻。石刻刻在一个平面上,系高浮雕,造像主尊为大日如来,高二米多,座下有小狮一对,大佛顶端刻飞天一对,八大弟子待于两侧。大日如来为高浮雕,信徒们为它戴上五佛冠,穿上华丽的佛衣,只露出刷着金粉的脸,看起来不像是浮雕,而是立体的佛相。八大弟子为浅浮雕,上身裸露,饰有璎珞;下身着彩条裤子,或舒坐,或半跌迦座,分成两排,竖直的分布于大日如来两侧。左侧还有古藏文,用红色颜色描过。大日如来座下狮子前,摆着宗喀巴师徒三尊像,说明这是格鲁派寺院。

仁达寺建于两条小溪的交汇处,无论从哪条溪流上溯,都是大草原。沿左侧河流向上走,可以到昌都县城,从右侧流往前走,就是左贡县城了。以前的茶马古道就是这样交错的。

在往回走的路上,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绵延的驿道横越了察雅县的角落,驿马的铃声在崇山峻岭中叮咚了几千年,也造就了察雅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双重性:神话与现实混淆,现代与传统合谐。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