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民生至上解读中国政府 “十二五”规划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五年规划”始于1953 年,一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各阶段战略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2011 年中国公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突出科学发展理念,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中国未来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凝聚了最广泛的共识,意义重大。

中国的“五年规划”

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开始在苏联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五年计划”(从 “十一五”开始,“计划”改称为“规划”)就一直成为执政党完成各阶段战略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规划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即国家、省、县市三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类。这是一个彼此相关、相互结合的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历时两年半,参与的部门和人员众多,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过程,也是凝聚最广泛共识的过程,其中包含了11个步骤,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

2008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分别委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三家研究机构对“十一五”规划进行独立的评估,并提交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做法,在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广泛听取意见,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起草《“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包含40多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参与的专家数千人、研究人员上万人,形成 5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双转型”最终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这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共政策“集体研究”,其研究报告最终上报中共中央。

规划《建议》的起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直接领导下制定的,参与的成员包括近百位中央及地方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先要学习有关材料,然后赴全国调研,形成初稿后要根据各地方、各部门、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修订。《建议》主要是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由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以后,向全社会公布。

《纲要》(草案)的编制

公布之后的《建议》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初稿,由政府全面接力,充实各项规划的具体内容。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包括国家发改委等在内的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草案形成后,要经过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的多次讨论、咨询和论证,并出具论证报告,才能最终提交国务院。

这一委员会是按照国务院有关“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成立的,由37位经济界、科技界、企业界和其他领域知名专家组成。

 
国家发改委就“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保证了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这包括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方面的座谈会。

又比如,国家发改委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意见、建议64,709份,很多被吸纳充实到《纲要》之中。

最终,《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纲要》。随后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进入实施阶段。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一理念由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于2003年提出,此后还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其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当前的核心问题,那就是怎样发展、为谁发展。

将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在综合研判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从外部看,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质疑、批评等也越来越多,表现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等,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

从国内看,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遭遇新的挑战,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投资与消费关系、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城乡区域发展等。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并没有为全民所共享,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的动力,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矛盾丛生等,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正在考验着执政党。

正是基于上述形势,在新世纪之初,中共正式提出了20 年“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并在“十二五”规划中重提这一概念。如何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实现科学的发展,也就是不仅要实现发展,更要实现有内涵、高质量、集约化的发展;不仅要努力使得社会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还要在公正的分配制度下让所有的人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的主题最鲜明地体现在“十二五”时期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中。24个指标大部分都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有关。尤其其中的两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而在上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相应的目标分别是7.5%和 5%,这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渐淡化GDP,更加注重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