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曹金萍:以水定城,让城市更美好


2016-03-12 10:16:43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本刊记者 矫枫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对一个城市而言,有水则灵,有水则美,因水而兴。然而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重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目前,在中国653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城市病’的产生究其根源还是规划病,建议加快城市规划的转型升级,强化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真正做到以水定城,让城市更美好。”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告诉记者。

何谓“以水定城”?在曹金萍看来,以水定城有三重含义:水,指的是城市的水资源禀赋条件,即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宜居宜业的水环境质量。城,指的是城市的建设规模;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发展方式。

曹金萍介绍,以北京为例,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低于6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十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七十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照国际标准测算,年均降水500-600毫米地区约能承载1200万人口,而北京2011年人口就突破了2000万。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早已超过了供给能力。近十年来,北京以每年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的水资源缺口达15亿立方米,连续15年超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6494平方公里。北京的地下水在过去40年里下降了37米,与1998年相比,地下水储量减少了65亿立方米。“这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大大缓解了北京的用水紧张。”曹金萍说, “城市规划制要充分体现以水定城理念,确定城市规模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禀赋条件,做到城市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水危机,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曹金萍认为,应遵循自然规律,优先规划城市水系,然后依此确定各类功能区,使城市内有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的河湖、森林、耕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循环的生态系统,避免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

曹金萍举了上海闵行区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初,闵行区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9%,几乎没有洪涝之灾。可是随着大规模外资进入,大量开发商需要厂房和土地,闵行区开始填埋水系、河道造地,以至在短短的五六年间水面面积占比下降到3%。“结果就是逢雨必涝必淹,河道变黑变臭,没有好的水质、水环境,外资就不再来了。”曹金萍说,“闵行区的招商引资,上世纪80年代曲线是上升的,到90年代初期就明显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分析研究,上海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首先成立了上海水务局,从水源、供水到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其次实施碧水工程,恢复水面面积至1985年的水平,同时规定,确实有需要占用水面积的,占用1平米,就需要在城区外补足1平米水域;第三是提高截污纳管率,通过一系列的截污、疏浚、绿化措施,形成人、水自然合一的状态。这样才形成闵行区招商引资新的优势。

水,成就城市形象,塑造独特的城市品格,也绘就独特的城市风貌。在曹金萍看来,城市的发展方式要充分考虑水要素,把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依此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量水发展,尤其是缺水城市,必须限制高耗水,高耗能产业,通过严控用水问题,引导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过去城市发展注重的是以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现在要考虑,在什么支撑条件下能满足发展需求,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