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协调均衡奔小康


2016-03-11 15:59:32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文 / 中国报道社记者 王哲

“十二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成就耀眼: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城乡居民收入以每年近10% 的增速递增……

然而,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中国还有7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依然存在……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不断强调‘协调发展’,而在此次全会上把这一理念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调整将有重大影响,是对中国现存问题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这样解读。

六位一体整体统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六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需要协调发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种种压力,协调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谓协调,就是要兼顾到复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不能突出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许耀桐指出,协调发展需要全局思维,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与整体性。协调发展关键在于统筹,不论是城乡还是东西部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核心来统筹协调,发展的天平才不会东倒西歪,发展的节奏才能与现实呼应。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体现为就业结构、城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匹配。后果在于使贫富差距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经济资源方面的差距扩大为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同时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反映为社会进步,其中蕴含着增长新动力,包含巨大的经济效益。

“协调发展理念需要更加注重整体性,过去一些领域发展很快,但也有一些方面重视不够。特别是过去为了追求一些总量或是更快的速度而牺牲了环境,牺牲了人民的福祉,最终来看是不值得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协调发展就是着眼于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把缺失的内容或是薄弱的环节补足,尽可能实现均衡协调。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民众的呼声和诉求。”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补齐短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包括: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现代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为此,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在未来的五年里着力于补齐短板。”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王道勇指出,“补短板的同时,更要发挥区位与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差异个性发展,力求区域、城乡资源要素互动、互助、互补。”

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是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补齐短板主要是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具体说,也就是水气路电、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要跟上。

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1 年以“三农”为主题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和全部纳入低保等手段让7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让城乡居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从而在共建中实现人人共享的目标。

许耀桐指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发展的整体性,就意味着必须把单边发展变为多边发展,在各领域尽可能地消除短板,发展的效率才会高,发展的成果才会稳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西部这些短板补上了,中国整体经济才会更好。协调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才能保证全面小康,通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能够顺应民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切入点,那就是土地制度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这样说过。城乡要协调发展,要素要自由流动,要害就在土地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鼓励2.6 亿农民工实现真正的城市化,更有利于推行农地整合和规模种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土地确权问题,这主要是指“三权三证”: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证,宅基地的使用权发证,农民在宅基地盖房子的房产权发证。

有资料显示,浙江省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 1,确权以后变为1.9 1,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今年8 月底,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贵州省湄潭县敲响“第一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33 个县市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面启动。这项改革试点将在2017年收官,总结可复制经验后将依法在全国推进。

缩小地区差距追求平衡理念

张占斌对本刊记者表示,“研究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十三五’时期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针对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较薄弱的领域。‘协’表示共同努力,‘调’表示搭配均匀、配合得当。协调是需要一种平衡、一种动态的高质量的平衡,但不是一味追求‘平均’。发展要同步,但在一定区间内允许有快有慢,既不能吃‘偏锅饭’,也绝不能吃‘大锅饭’。发展的差距和差别客观存在,无法回避,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让这种差距和差别处在适度的范围内。”张占斌强调,必须着力在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上下苦功,真正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速度和增量、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别大。数据显示,尽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区域差距依然较大,高收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低收入地区的5 至6倍,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 至3 倍。有数据显示,缩小、填平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距几乎意味着增长一个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王道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正式引入区域治理理念,以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为导向,通过政府、社团机构、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采取区域规划、区域协作组织、行政区划调整、区域立法等手段,力求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防共治、要素流动市场配置目标。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均衡发展战略相继推出,未来还要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全力推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全力推进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力增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从而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许耀桐对本刊记者分析说,其实协调发展在“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都有所体现。协调发展在其中体现的是平衡性,要求在整体上要互相关照、合力作用。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都需要贯彻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绿色发展为例,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需要平衡,要做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共享发展为例,发展成果要为所有人所共享,就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