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她送给总理送礼物


2016-03-11 14:45:02     作者: 矫枫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今年两会期间,袁敬华特意从山东给李克强总理带来一份礼物。

“是什么礼物?”记者好奇地问。

“一本画册,是我们学校孩子们的作品。”袁敬华答。

袁敬华是山东夏津县精化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也是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6岁那年,她在自己家12平米的厨房里办起了残疾儿童学校,2003年,她26岁,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这14年的履职生崖中,她共计提出200多份建议、114个议案,其中有80多份是专门针对聋哑智障儿童和残疾人的,已有多个议案进入立法程序。

当记者问她:“从事特殊教育行业20多年来有哪些感受?”袁敬华想了想回答:“社会在进步,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与我们学校的发展是同步的。”

教会聋儿说话

夏津县,隶属于德州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当地,提起袁敬华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她从事特殊教育事业23年来,使580多名聋儿张口说话融入正常社会,200多人可以成家立业、自食其力。现在,她的精化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招收有脑瘫、智障、自闭症和聋哑四类残疾孩子共738名,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民办特教学校。另外,她还办起了残疾人托管中心和老年公寓。袁敬华说:“这些孩子们是不幸的,他们因为自已身体的缺陷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好的政策,可以接受好的治疗和教育。给聋哑儿一个有声的世界,就是我的中国梦。”

23年前,年仅16岁的袁敬华看到同村的两个聋哑姐妹站在学校门口渴望的眼神,她犹豫再三,决定放弃考大学,把姐妹俩领到自己家,教她们识字。没有任何的经验,袁敬华凭着本能教姐妹俩练习发音,几个月后,当姐妹俩在她上千次的训练下终于发出“妈妈”的声音里,袁敬华喜极而泣。

原先堆满锅灶、柴火的厨房很快被清理干净变成了教室,袁敬华在一块木板上用红漆工工整整地写上“夏津县渡口驿乡三屯村聋哑学校”,挂到了门外。听到消息的村民开始陆续把孩子往她这里送,有本村的,也有附近其他村的,不到两年,她家院子里就有了40多个孩子。袁敬华的父母也成了学校的“义工”,除了干田里的农活,还要帮着她打床板、蒸馒头做饭。她教这些孩子都是免费的,只收基本的生活费。孩子越来越多,厨房改成的教室已经装不下,袁敬华求着父母在院里又盖了一间房,家里的积蓄也花的差不多,日子开始捉襟见肘。

袁敬华办学校的事感动了很多人,1998年,夏津县政府特批了4亩地,又投资十几万元,为她和孩子盖起了全县第一所聋哑学校。后经几次搬迁扩建,2013年,夏津康复医院也投入运行,可以同时开展物理治疗、器械训练、言语治疗等专业康复训练,为特殊儿童教育探索出一条“医教结合、全面康复”的新路。

不靠别人的怜悯

2015年,精化聋儿语训希望学校开始开展职业教育。“因为如脑瘫、智障的孩子,是不能通过教育完全康复融入社会的,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这是袁敬华常常思考的问题。“父母不可能养他们一辈子,总会比他们走的早,如果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至少将来在社会上会有立足之地。”带着这样的想法,袁敬华和学校的老师们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段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包括绘画、软陶、书法、剪纸、掐丝景泰蓝等十几种。

袁敬华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学校一名12岁的脑瘫孩子,用时2个多月完成了一幅油画,卖了300元。“当孩子拿到钱时激动兴奋的心情,不是我们健康人能体会到的。孩子的母亲和绘画老师俩人也抱在一起高兴地流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袁敬华的眼眶红了,“脑瘫孩子无法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为了这幅画,她用一根木棍把自己的胳膊固定在墙上,非常不容易。孩子一真认为自己是个废人,家庭的负担,现在终于也能挣钱了,能自己养活自己了不是废人了,这让孩子对自己有了信心,家长们看到希望。”袁敬华这次带来的画册,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和书法作品。“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孩子虽然有生理缺陷,但正常人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他们的潜能最大的发掘出来,让他们走向社会时有自信,能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报酬,而不是靠别人的怜悯。”

袁敬华介绍,经过老师们的多方努力,学校还办起了残疾人创业园,“我们现在接一些家庭装饰画订单,孩子们临摹一些风景画,还挺受欢迎。我来北京时他们正在商量如何开网店,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到网上卖。”袁敬华信心满满,“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残疾儿童一边治疗康复,一边教学的医教结合模式,包括运动锻炼、技能培训。我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最知道他们有哪些需求,最需要政府做什么。他们无法表达他们的诉求,我愿意代他们发声,表达出他们的诉求。”

关爱来自全社会

据统计,中国现有残疾儿童为800万,每一名残疾儿童背后,都是一个不幸的家庭,除了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外,还要付出高额的治疗费用。袁敬华告诉记者,0-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最佳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尤其是聋儿,更能体现出抢救性救治的效果。“中国很多残疾儿童分布在农村,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同时,没有条件没有能力送孩子去康复中心。”

2005年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多次呼吁国家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及贫困学前聋哑儿童的资助力度,以及对0-6岁残疾儿童开展抢救性救治。“0-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年龄,错过了以后康复难度更大或者根本无法康复,就会造成遗憾终身。”袁敬华说,“我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2007年起,国家开始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发放补助,当时人均2400元,现在已经涨到人均6000元。同时,还开展了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她告诉记者,目前山东省已实现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全覆盖,“今年还要免费为1000名聋儿安装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一种帮助聋人恢复听觉的电子设备,价格通常在十几万元到二十万元,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困难家庭根本无法负担。“我们省不仅为聋儿免费安装,还免除一年的康复费用。我们学校已有20多个孩子安装了人工耳蜗,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说话表达能力非常好,和正常孩子一样,现在已经进入普通幼儿园,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这是最让袁敬华兴奋和安慰的事。

她告诉记者,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态度也慢慢有所转变,包容性越来越强。“过去我们(残疾)孩子在公共场合都很自卑,人们看他们的眼神就像看怪物一样。现在我们带他们出去上生活实践课,在超市问服务员价格什么的,大家都会很耐心很认真地听,听不懂的还会让他们写出来,孩子们会觉得,‘哦,别人没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这就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2016年,全国要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明显增加。同时规定,30万人以上的县城必须要建一个特殊学校或特教中心。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