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下乡农业博士再返城的“农业创新梦”


2016-03-11 11:14:23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中国网记者 乔红康

1983年出生的马瑞强已经是第四次来参加全国两会了,虽然四年来他一直是本届内蒙古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人大代表,但今年,在这位33岁小伙子的脸上已经褪去了前两年的青涩,睿智的眼神透出了多年创业磨砺出的稳重。

以前提起马瑞强,都知道是辞去北京国企稳定工作回家乡农村创业的农业博士,可今年,他打算从有着深厚情感的家乡再返回北京这座大都市,是什么让这位有着农业梦想的小伙子离开农村?他的农业梦想改变了吗?

他说,“没有。做农业是我一辈子都认准的,但是这些年深入农村创业也发现了些新问题,需要找新的解决方法。”

原来,在深入农村创业的这些年里,马瑞强深切体会到了农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但农户遇到技术难题却一直无法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植物病虫害、牲畜家禽生病往往只能靠经验,农民对农业新兴技术和国家政策更是缺乏了解。一方面是农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对专家指导的急切心理,一方面是从事农业生产研究的专业人员不了解一线生产情况,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专家的经验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这些问题激发了马瑞强搭建一个方便农户和专家沟通平台的想法。于是,马瑞强二次创业选择了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农业”,他搭建的云种养农技问诊平台,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实时连接农户和农业专家,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

从传统创业到科技创业,为了吸收前沿的资讯、找到科技人才,马瑞强毅然从内蒙又走回了北京。

但这条“再进城”的路一点都不比6年前“返乡创业”走起来容易。虽然在总理“双创”精神的号召下,农业互联网已经出现很多尝试,但农业在互联网化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使用效率较低、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问题,同时农业创业项目融资难也成为青年创业者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为此马瑞强结合自己的二次创业经历,今年重点关注了“互联网+农业”领域,带来了《关于加强对“互联网+农业”支持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大对农业创业园区支持力度的建议》和《关于成立青年创业投融资基金的建议》,希望表达农业领域互联网创业企业的心声。

马瑞强说,现在提到“互联网+农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电子商务,其实“互联网+农业”不仅包括农村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流通、采购等的环节,都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农业是传统行业,跨界到互联网行业较其他领域相对差很多、弱很多,他建议政府部门从政策、业务、金融、人才等几方面提供扶持,帮助市场主体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实践,这种扶持不仅仅包括农村电子商务,涉及互联网应用的农技服务、农业金融、农业教育培训等农业生产环节的扶持力度也应该加大。

而众多“互联网+”的创业园、孵化器里,没有专业的行业创业园区,尤其农业创业企业入驻困难,但乡镇、农村等环境创业氛围差、人员素质层次不齐,马瑞强提出《关于加大对农业创业园区支持力度的建议》,他建议建设一批新型农业创业园区,发挥园区聚拢资源,带动氛围,吸引资本,并对用水、用电给予一定的补贴。

同时,对于融资难题,他表示,创业项目融资渠道和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还是存在不小的阻力,比如传统的银行贷款门槛高、放贷慢;风险投资既可能是及时雨也可能是绊脚石;民间借贷利息高、风险高等等。而农业互联网创业项目,所需资金量大,但承受风险的能力却比较低。在《关于成立青年创业投融资基金的建议》中,他希望政府建立青年创业投融资基金,对青年创业在融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扶持。

马瑞强建议,投融资基金可以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来源可以是自有渠道募集资金、申请国家划拨,也可以吸纳外部资源,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投放给如“互联网+”、一带一路、脱贫等领域的优秀创业项目。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孵化培育、规范辅导、登记托管、挂牌展示、投融资对接等综合金融知识的培训服务,为返乡青年创业铺路搭桥。

这个80后新农人说,做农业不能总是守死理走老路,要学会用新的技术和知识武装自己,脑子活一点,胆子大一点,步子扎实一点,互联网是工具,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互联网+”,也可以用互联网为农业这个古老的行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他说,他的初衷不变,他要用一辈子热情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耕耘,老百姓相信他,他要对得起这份相信,他梦想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都能够实现机械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种植,他想做一个伟大的农业品牌,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这是他的“农业梦”。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