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生态环保这一重要的议题一改往年“助跑”身份,单独出现在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5大理念、6项任务、8大工作、百大工程中。这也说明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以及防污治污的决心,环保将在“十三五”期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指出:“雾霾是从科技界到管理层、到人民群众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健康。”他提到,雾霾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造成的。就全国来说煤是最主要的排放源,但是目前中国主要能源还是靠煤,关键是对其清洁利用。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过去人们一说到煤炭就感觉很脏,现在要为煤炭正名,煤炭清洁利用其实可以比天然气更环保。”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对煤炭的认识也应有所改变。
3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包信和与研究员潘秀莲领导的团队取得的一项成果。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可直接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转化,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
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大量化工原料和产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石油、煤等化石能源。而对煤多油少的中国来说,通过煤化工获得各种化工产品,更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道路。但是,传统的煤化工办法除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反应过程还要消耗大量的水,由于产物选择性差,后续处理也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无可避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厦门大学考察期间,曾就煤化工研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即“能不能不用水或者少用水进行煤化工”。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包信和很清楚,总理的问题也正是中国煤化工产业的痛处所在。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储备,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一摸索就是9年多。最终,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复合“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产物的选择性。更重要的是,新发明的过程除了节水和在工艺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中科院院士何鸣元说:“他们不但提出了全新的概念,而且依靠一系列科学前沿的突破,最终改变了人们对煤化工过程的观念”,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项成果的想法很巧妙,但过程并不复杂。我对产业化前景很有信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涛表示,这项成果会帮助中国走出一条自己的清洁煤化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