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创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和世界都是福音


2016-03-08 14:41:01     作者: 何亚非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杂志社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的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阴影依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动力耗尽,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希冀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十三五规划”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希望中国经济能继续承担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任,更希望中国运用中华文明的智慧,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理念和路线图。前不久二十国集团(G20)在上海召开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谈论的焦点就是找到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今年9月,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将在杭州举办G20峰会,各国对此抱有很高期待。

中国为什么提出创新发展的理念?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结果为:2001-2005年为9.8%;2006-2010年11.2%;2011-2015年9.7%;2016-2020年 6.5%。这些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处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阶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和大思路,以有效破解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

这自然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理念乃行动和实践之先导,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知之愈明,行之愈笃。为此,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则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引领。这些发展理念既是中国经济改革攻坚克难的“倒逼”,更是中国解决阻碍经济增长难题的“钥匙”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思路的审时度势和思想贡献。

实事求是的讲,创新驱动乃形势所迫。中国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长达34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依靠的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的低成本、技术后发优势的供给因素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旺盛以及对外开放等带来的庞大需求因素。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越过10万亿美元关口,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8000美元,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这对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无疑已是奇迹。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譬如,15-59岁劳动人口总量达到峰值,人口抚养比出现拐点,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此,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需要调整和转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就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提升供给侧的效率,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创新发展的含义

创新发展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如何落实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看,创新能力不强依然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创新发展着眼于在经济新常态下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其要害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这是衡量创新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创新发展居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首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主席说得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原有发展模式动力消耗殆尽的现实面前,经济增长新旧动力需要尽快有序转换,这取决于培育新要素和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开辟新市场,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举措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全新的时代。

中国经济新时代已经起步。即使2015年世界经济低迷,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6.9%,而且就业充分。当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万多家,同比增长23%,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去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25.6万件,比2012年增长78%。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呈井喷态势。2013—2015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超40%;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6978元/人,比2012年提高22.2%。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为创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创新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其中很重要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此明确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经济坚决淘汰化解过剩产能,力促服务业和消费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服务业主导特征凸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5%,比第二产业高10%;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10%,比2012年提高3.53个百分点。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创新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新理念中起引领作用的思想,其本身又是系统性概念。它不仅指科技创新,同时也包含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等。因此,我们理解创新发展不能简单化,一叶障目,只把创新发展局限于科技的创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就是把创新发展具象化了,概括为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不仅涵盖宏观制度创新,也囊括微观经营模式创新。只要牵住创新的“牛鼻子”,中国GDP6.5%以上的增长目标就能够实现。

创新发展具有世界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不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新工业革命来临的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与坚持对外开放如影随形,继续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把经济增长完全放在吸引外资和依赖国际市场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立足中国国内实际,通过进一步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拓展广阔空间。这本身就是希望以创新性改革带动创新性增长。这一创新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过多的“外部性”(Externality),不会严重冲击国际市场或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中国创新发展将克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外部性,注重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传统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遇到严重挑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倒逼”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创新、开放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去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4.6万亿元,继续居世界之首。2013-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9%,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势头强劲。2013-2015年,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FDI)3634亿美元。对外投资提速,“走出去”步伐加快。2013-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3111亿美元,年均增长15.2%,2015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万亿美元。

创新主体是企业,而且要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主体。中国创新发展已引起世界瞩目。国家科学基金报告综合评估中国创新各项指标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美国世界政治研究所报告称,“真正的中国威胁是创新,中国创新将改变游戏规则。”

世界经济当前有三大特点:一是经济进入周期性大调整、大动荡,各种风险相互叠加时期,这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必须直面的外部环境;二是新工业革命以新技术相互融合和信息化突飞猛进为特征,正“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三是全球化浪潮推动形成一批后发型新兴经济体。全球经济规模70万亿美元左右,按PPP算118万亿,新兴经济体已占半壁江山,2015年为57.6%,经济增长贡献率68%,其中中国差不多占一半。

随着西方推崇的“华盛顿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些微、衰败,各国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出现根本性问题的历史拐点。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目光聚焦中国并不令人惊奇。中国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经济发展新理念正在生根发芽,相信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持续扩大,中国与世界双赢、多赢的良好前景必将成为现实,造福各国人民。

作者简介:何亚非,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