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邓中翰:技术成果应直接服务于供给侧


2016-03-07 16:42:40     作者: 李媛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5%。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邓中翰认为,要把这2.5%的钱花好、花到位,关键就在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所提到的“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技术成果服务于供给侧改革 驱动科技创新

邓中翰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草案中,都强调了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他认为这是改革科技体制的关键。

“从世界范围来看,造福社会的新产品、新服务,很多都是企业直接的技术成果。一是因为企业研究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产品、供给市场。二是企业的竞争性质可以提高科研效率、管理效率。”邓中翰说。

“所以,一些实用性科研都可以集中到企业里去做。用十三五规划草案中的话说,这就可以‘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邓中翰说,让企业的技术成果服务于供给侧改革,才能驱动科技创新,让研发经费花到点子上。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两会期间,习近平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提到了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对此邓中翰感受颇深。

“人才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总书记在上海团提到了创新及人才,是从国策的角度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考虑。‘创新驱动,创新引领’是十三五期间的主旋律。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科技人才是关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简单的投资驱动。”

1999年,邓中翰受中国政府之邀离开美国硅谷,回国创业,2001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中星微“星光一号”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结束了“中国硅谷”中关村无硅的历史。半年后,“星光一号”实现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2009年,邓中翰成为为中国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认为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人才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把人才的作用通过产业化过程充分的发挥出来。

“中关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多渠道吸引人才,既有体制内的,也有自主创业的,还有海外人才,最终形成了一道中关村独特的风景。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在这一道路上进一步深化、在全国推广”,“尽快去除一些矛盾,把创新型人才尽快扶植起来,让他们担负起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责任。”邓中翰说。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