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拉关系:是处困难期,还是最佳期?


2016-03-04 08:51:24     作者: 江时学    字号: T|T    来源:

最近,有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正在从“比较轻松、比较容易的一段时期”进入“困难”时期,甚至认为“过去一直说中拉合作是‘赢—赢’模式,如今有可能变为‘赢—输’模式”。

如何正确判断当前及未来中拉关系的走向?

中拉关系的现状

如何衡量和判断双边关系的“难”、“易”或好坏,绝非易事。有人曾试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不胜枚举。在现实中,双边关系有时还呈现出“政冷经热”或“经冷政热”等奇怪的特点。这些特点再次说明,判断双边关系的亲疏近远是多么艰难。

虽然难以用定量分析方法来界定中拉关系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但是,以下几点充分说明,中拉关系并未进入“困难”时期。相反,目前的中拉关系处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来的最佳时期。

第一,高层互访为中拉关系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在过去的十多年,推动中拉关系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高层互访频繁。2004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拉美后,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2005年初也访问拉美。两次访问间隔时间仅为两个月左右。2008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拉美后,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9年初也访问拉美,两次访问间隔时间同样只有两个月左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访问拉美,之前半个月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2013年5月9—16日刚刚访问过拉美,一个国家的主席和副主席在两个月内、甚至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访问拉美,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充分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与拉美发展关系。

拉美国家的领导人也经常访问中国。通过频繁的互访,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可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也能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流看法。近几年,中拉高层互访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在中共十八大以来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习近平主席已两次访问拉美,李克强总理也在2015年5月访问拉美。因此,中拉关系并未进入所谓“困难”时期。

第二,经贸关系日益多元化。古往今来,贸易是经贸关系的主体。随着双边贸易的发展,国与国或与地区的经贸关系会进一步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贸易的重要性会下降,投资的重要性会不断凸显。这一变化不等于两国关系进入了困难时期。中国与拉美、非洲和欧洲及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诚然,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因产业结构变化和增长方式调整而有所下降。受此变化和调整的影响,中国对海外资源的需求在减少,中国从拉美进口的初级产品在数量上并未继续保持十年前的那种“井喷式”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拉经贸关系停滞不前了。相反,随着中国对拉美投资的快速增加,中拉经贸关系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一变化既符合国际经济关系的性质,也表明中拉经贸关系在“更上一层楼”。

第三,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随着经贸关系的发展,其他领域的交往也会不断扩大。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规律。中拉关系亦非例外。今天,经贸关系依然是中拉关系的主体,但政治关系、人文交流以及多边场合的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2008年中国发表对拉美政策文件后,中拉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全面开花”的特点。从政党到民间,从议会到军队,从文化到体育,从科技到卫生,从媒体到智库,都能感受到中拉关系的热络气氛。

综上所述,所谓中拉关系进入“困难时期”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拉关系

否认中拉关系进入“困难”时期,并不意味着中拉关系没有问题与矛盾。中拉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有人认为,拉美国家经常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中拉关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贸易争端。

拉美国家确实经常用反倾销的方式来保护其国内市场和企业。但是,与庞大的双边贸易额相比,受拉美的反倾销影响的中国出口产品在双边贸易额中的比重极小。而且,随着经贸关系的发展,出现一些贸易争端难以避免。因此,贸易争端不是中拉关系的主要问题。

中拉关系的最大问题是双方相互了解不深不透。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之一就是“中国威胁论”以及恐惧中国的心态在拉美尚有“市场”,甚至在不断蔓延。例如,一些拉美的媒体经常称昨天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就是明天的中国与拉美的关系。又如,“中国帝国主义”、“中国新殖民主义”等污蔑性词汇经常出现在拉美的某些媒体上。

中国与拉美不仅远隔重洋,相距遥远,而且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此外,美国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在拉美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中国威胁论”和恐惧中国的心态,增进拉美对中国的了解,中国正在尝试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中国企业在拉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严格遵从东道国法律,妥善处理投资项目与其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二是吸引更多的拉美游客来华旅游,使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获得一个眼见为实的认知;三是鼓励更多的拉美青年来华留学,为中拉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中国驻拉美国家的使馆多举办一些介绍中国的活动。

对中拉关系中三问题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拉关系,除了加强相互了解以外,还应正确认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拉经贸关系是否应该“超越互补性”?巴西是最大的拉美国家,因此中国与巴西的关系对整个中拉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中国在制造业拥有显而易见的比较优势,巴西的比较优势是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意味着,中巴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是不容低估的。但巴西总统罗塞芙却在2011年4月访华时说,中国与巴西应该“超越互补性”,以便“使双边关系向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和均衡的方向发展”。

确实,中巴经贸关系或中拉经贸关系应该不断实现多元化。但是,经贸关系的基础是各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互通有无。超越这一互补性,双边经贸关系的活力就会减弱。

巨大的中国市场为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扩大出口提供了机遇。但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且不论中巴贸易和中拉贸易是否应该“超越互补性”,要想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包括巴西在内的所有拉美国家都应该进一步强化其竞争力。否则,“超越互补性”仅仅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冷落了拉美?根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未包括拉美。无怪乎中国和拉美的一些学者颇为失望。

其实,这一失望是没有必要的。首先,“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因此,“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并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其次,“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虽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未提及拉美,但中拉关系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早已囊括“五通”。

由于中国与拉美隔海相望,就设施联通而言,如在太平洋上铺设铁轨或兴建道路是难度较大的。就此而言,中国学者和拉美学者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实现“五通”,而非“一带一路”是否应该包括拉美这一提法。

第三,并非所有拉美国家都适合与中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中拉经贸关系多元化的产物,国际产能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必须注意到,中拉产能合作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掣肘:第一,在拉美的33个国家中,半数以上的国家市场规模小。因此,现代化工业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极易造成市场饱和。第二,虽然一些拉美国家的制造业落后,但其推动工业化建设的愿望和决心不强,因为它们担心制造业会破坏其生态环境。第三,地理优势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拉美国家能很容易地从美国进口任何工业制成品,根本没有必要兴建自己的工厂,因此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的动力不强。

所以,在与拉美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东道国的国情,考虑双方的需求,这样双方才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拉美学会副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