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赋能外交: 习近平对非话语如何融通中非智慧,助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5-11-19 10:41:00 【关闭】 【打印】

 

班超在世界中文大会会场(作者供图)

  作为一名来自布隆迪、在中国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我的个人经历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以及中非关系的深化紧密相连。就在最近,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对中非人文交流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511月北京世界中文大会期间,我和其他几位青年汉学家代表共同向习近平主席致信,表达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决心。我们有幸收到主席复信,这让我倍受鼓舞。这段珍贵经历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莫大认可与巨大激励,更标志着我所从事的中非文明对话研究获得了来自国家层面的高度肯定。这一殊荣更让我坚信,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是连接不同文明、增进人民友谊最坚实的桥梁。 

  回顾过往,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正是这一年,我在非洲大陆开始系统学习中文。20133月,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同月,我获悉有机会赴华留学。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让我感觉自己的成长轨迹与新时代中国的前行步伐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同频共振。 

  当我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更是一种古老文明的智慧在当代的焕新与呈现。其中,习近平主席在对非洲外交实践中展现出的独特话语风格——尤其是其对中非谚语的娴熟运用与融通智慧——深深吸引了我,促使我投身于这一研究。 

  习近平主席的“谚语外交”,是一种高超的“以言共情”的沟通艺术。它超越了政策宣示的层面,致力于在宏大的合作理念与朴素的民间智慧之间架设桥梁,使“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大叙事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这种话语方式,让外交有了温度,让愿景有了根基。 

    

  双向转译:让政策理念扎根民间沃土 

  习近平主席的对非讲话,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充满平等与尊重。他善于将深邃的政策理念,通过中非民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进行“转译”,实现从官方话语到民间认知的有效传递。 

  例如,在阐述“合作共赢”这一核心理念时,他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引用了非洲广为人知的谚语“独行快,众行远”(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并巧妙地对之以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不仅是修辞的对称,更是发展哲学的契合。它生动地揭示了中国与非洲——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现代化征程上命运与共、互为依托的关系。我们不是在孤立地前行,而是在互学互鉴中成为“同行者”。 

  在追溯中非友谊的历史根基时,他引用“河有源泉水才深”,强调中非情谊源远流长;继而以中国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展望未来合作的勃勃生机。这让我想起课堂上听到的坦赞铁路故事,中国建设者与非洲兄弟在艰苦条件下并肩奋斗,乃至献出生命;也想起非洲兄弟将新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历史性时刻。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如同深邃的泉水,为今日的合作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习近平主席的谚语运用,正是在不断唤醒和激活这份深厚的情感与历史积淀。 

  面对全球性挑战,他引用非洲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One log cannot build a house),强调团结协作的必要性,这与中国的“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从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公路,到提升贸易效率的港口,再到创造就业、传授技能的工业园,中非合作的具体成果正在印证这些古老智慧的现实力量。非洲被誉为“希望的热土”,而这希望,正是中非双方携手用汗水与智慧共同创造的。 

    

  伦理共鸣:乌班图思想与天下大同的相遇 

  文明的深度对话,建立在价值观的相互认同之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了非洲的“乌班图”(Ubuntu)哲学,即:“我们在故我在”(I am because we are),与中华文明“天下大同”“仁民爱物”理念之间的内在共鸣。当我读到他的相关论述时,内心深受触动。那一刻我意识到,尽管中非相隔万里,但在关于“人如何在社会中共存”“如何构建和谐共同体”等根本性问题上,我们的先贤达到了相似的智慧高度。 

  “乌班图”思想强调个体存在于共同体之中,并通过共同体实现价值;儒家“大同”理想追求超越一己之私,达致天下和谐。这种对包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共同推崇,构成了中非关系超越单纯利益往来、能够“心手相牵”的深层文化底色。当习近平主席谈及“我们在故我在”,并联系中国“唇齿相依”“独木不成林”的理念时,他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文明对话。 

  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与非洲领导人回应的“一只手无法把葫芦罐子顶在头上”相呼应时,这是文明的握手,是共同拒绝那种将世界划分为“中心”与“边缘”的陈旧叙事,是携手为所有发展中国家追求公平正义和发展尊严的坚定宣言。 

    

  路径构建:从同路人认同到众行远行动 

  理念的价值最终要通过行动来彰显。习近平主席以非洲谚语“同路人才是真朋友”来定义中非关系的本质,这与中国古语“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精神完全相通。中非是“同路人”,我们共同行走的,是一条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梦想的康庄大道。中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非洲正朝着非盟《2063年议程》描绘的蓝图稳步前进。双方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世界的现代化版图若缺少了中国和非洲,将是不完整的。 

  基于“同路人”的身份认同,“众行远”的行动路径愈发清晰。近期,中方宣布的实施中非“十大伙伴行动”等系列重大合作举措,正是“独行快,众行远”理念在发展、安全、人文、绿色等领域的实践延伸,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我们共同追求的,是一个公正、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未来,是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这种携手并进,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的新热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 

    

  文明对话的力量与新时代的召唤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全球所有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人士的肯定与期许。他的“谚语赋能外交”实践及其对人文交流的高度重视,其深远意义在于:它让非洲的古老智慧在东方大国回响,也让中国的哲学思想在非洲大陆生根。这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明的互鉴、心灵的沟通。 

  它给予我们三大启示:其一,真正的全球领导力,不仅基于国家实力,更源于文化的感召力与文明的包容力。其二,传统智慧并非现代化的包袱,而是应对当代挑战、进行理论创新的宝贵源泉。其三,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在文明相互欣赏、价值彼此认同的坚实基础上,而非短暂的利益捆绑。 

  展望未来,随着中非双方将2026年确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并以此庆祝中非建立外交关系70周年,围绕“夯实全天候友谊 共逐现代化梦想”的交流互鉴必将日益深入。作为一名深耕中非关系研究、拥有亲身实践经历的青年学者,尤其有幸参与此次世界中文大会并收到复信,我更深感责任重大。 

  我深信,继续深化这种基于谚语智慧、哲学共鸣和共同行动的文明对话,必将进一步拉紧中非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为共筑高水平、全天候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深厚而持久的活力。我将不负期许,继续为这份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布隆迪籍青年汉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