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杜占元:加强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

2024-03-07 11:04:00 【关闭】 【打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化用自《韩非子·说林上》,意为国与国友好交往的关键在于人民相亲相近,而人民相亲相近重要的是民心相通,常被习近平主席用来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在国家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变化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大国间的战略互信严重缺失,国际人文交流在较低位徘徊。然而,同时应看到中外在消除隔阂、加强对话、凝聚共识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接受记者采访,就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摄影/段崴) 

  共存和共融——如何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基于不同历史、国情、习俗等因素孕育出不同文明。在促进民心相通、增强交流互鉴方面,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也更加重要。 

  基于此,杜占元表示,要以文明共存架起交流交融的友好之桥。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低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人类文明的色彩才会更加丰富,人类发展的前景才会开阔光明。应当秉持开放态度,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聚焦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广泛汲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互利共赢的发展智慧、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团结合作的相处之道,积极回应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共性和个性——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固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上证实了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对于破除国际偏见,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杜占元表示,要实现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为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质,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其次,要以鲜活生动的故事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以多元化传播渠道,多媒体形式,适应不同文化和语境的受众,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建立开放、透明的对话平台,通过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鼓励各方分享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看法,打破文化隔阂,使国际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路径。 

  创新和融合——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也深刻改变着国际传播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杜占元认为对于国际传播而言,技术是把双刃剑,既需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努力探索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创新,同时要防止国际舆论场发生因技术竞争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杜占元表示,作为专业的国际传播机构,近些年,中国外文局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探索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在国际传播中多场景应用,有效推动了智能传播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同时,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实现多语种内容的批量翻译输出,远程翻译、线上同传等翻译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此外,外文局树立融合发展思维,在媒体传播、文化传播、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新路径,还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和管理重构,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用心和用情——如何弥合海外受众对中国了解的信息差? 

  当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全球涉华民意调查项目仍由西方国家的民调公司、研究机构、媒体组织和行业组织等主导;英文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上的占比超过70%,大部分国际受众借助西方媒体了解中国。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又普遍期待中国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期待在重大问题上更多听到中国声音。 

  对此,杜占元表示,要用好多元形态、多种平台开展国际传播,满足国际受众对中国多方面信息的需求。 

  首先,要创新国际传播的内容,既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大的中国故事,也要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宏大的世界故事,聚焦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治理、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人工智能、人道主义等领域,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传播。 

  其次,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遵循精准传播、分众传播的原则,根据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此外,要创新国际传播的手段方法,国际传播产品形态向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变,不断扩大传播受众覆盖面,提高面向国际受众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最后,要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主张的广泛理解认同,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