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振翅 双翼齐飞
――粤东粤西特色经济新态势
本刊记者 刘东平
从地图看广东,粤东粤西,形似一只大鹏展翅翩飞的两翼。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粤东粤西,是处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三个经济阶梯的中间带,正在加速开放发展,以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经济链带动,步步跟进,缩短距离。
粤东区域,涵盖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粤西地区,则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四市。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湛江两个城市,作为东西两翼的中心城市和出海大港,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它们位居东西两条出海大通道的咽喉和交通枢纽,引导和辐射粤东粤西两翼区域的商贸与外向经济。
而如珠盘散落的东西各市,则依各自不同的环境、地情、优势,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共求经济繁荣,富裕一方。
让我们踏上粤东粤西辽阔的陆地、海域,去闻听那匆匆跨跃的步履,逐浪拍岸的涛声……
“百载商埠”再跃新潮头
位于风光旖旎的潮汕平原,江海交汇之畔的汕头,以其独特的地理、经济优势,雄居粤东的中心地位。
早在100多年前,汕头的海外通商门户被打开,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早期开放的商埠。曾经商贸繁荣,成为粤东、闽西、赣南地区的交通要冲、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百载商埠”一度蜚声海内外。
1981年汕头始建经济特区,20年间,乘改革开放之势长足发展,变化覆地翻天。2000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7.9亿元,比1980年增长16倍多。工业形成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塑料化工、纺织服装、印刷、玩具等行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等业兴起,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一”。汕头日益显示出的城市经济聚合力,交通港口的枢纽作用,城市的现代多元功能,使其粤东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更为突出。
汕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一批实力雄厚的外贸企业实体充分发挥着龙头作用。汕头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是粤东的大型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以精湛的刺绣抽纱技艺,精细的裁剪加工而成的“金凤花”牌绣花衣商品系列蜚声国际服装市场,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澄海市,有3000多家玩具工艺企业,形成规模巨大的特色支柱产业,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玩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行销全球五大洲,2000年总产值达60亿元,直接出口创汇1亿美元。汕头,正在成为与港澳台密切协作,同世界经济密切交融的外向经济城市。
同时,汕头吸引和利用外资也在日益扩大。汕头是广东距台湾最近之地,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216万人,台港澳同胞近80万人,潮汕籍的华侨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汕头不失时机,举办了隆重的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将世界上2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名潮州人请回家乡,共商发展大计,还先后在新加坡、韩国、德国、美国和香港特区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祖籍潮汕的著名华商李嘉诚先生,始终关怀着家乡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在汕头捐资投资数十亿元,兴办大学、医院,兴建电厂、码头等,为汕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汕头现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合作,外资企业2500余家, 47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在汕投资109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1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3亿美元,已形成以东南亚、港澳台地区为桥梁,延伸日本、欧美发达国家,连通世界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汕头市政府还投入很大力量,做出了园林城市的整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美化同步,大规模实施“绿色工程”。走在汕头街区,便能切身感受到,这个滨海现代园林城市的韵律。处处是精心规划营造的街心花园、绿地广场,条条街道,都是流动的花海,漫步十里滨海长廊,海风拂面,景色怡人。清晨,这里是老年人晨练的乐园,白天,是八方游客的观光地,夜晚,则是年轻情侣们相携相依的佳境。
汕头以优良的城市环境质量,跃居全国中等城市环境质量的前列,并被评选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汕头市的新目标是: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使汕头成为中国最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之一。
港口大市风采
与汕头遥遥相互呼应,位于中国陆地最南端的,就是粤西海港大市——湛江。
上溯两千年前,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始发港——徐闻港,就在今湛江市境内。此后,湛江市境内曾出现过10多座历史名港。现在,湛江已形成以湛江港为核心,环绕雷州半岛20多个各类港口相互配套的港口群,年吞吐能力愈3000万吨。
湛江港是国家级的主枢纽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港域宽阔,内港岸线长达241公里,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的3倍,内港航道水深40米(目前世界10大港码头前沿水深仅有23至28米),为世界少有,可通行30万吨级货轮和50万吨级油轮,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辟有湛江至香港、曼谷、日本等国际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内贸运输可达全国各大港口及其经济腹地,粤西地区海港外贸吞吐量的95%以上由湛江港完成,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外贸货物总量的4成以上是经湛江港进出口的,是名副其实的“南方大港”,现正以增建深水泊位为重点加速建设,使之初具国际一流深水大港的规模。
目前,湛江已成为南中国的重要海港城市,并正逐步成为联结粤西、华中和西南地区及国外市场网络,功能完备、周转迅速、进出口便利的商品、劳务、信息中心。
以旅游产业强市
与汕头、湛江东西两座港口外向型城市不尽相同的是,与汕头相邻的潮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以其历史悠久,英才辈出,文化璀璨著称。“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这个名字,很早就为众多的海内外人士知晓。
潮州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市有文物古迹700多处,古桥、古寺、古塔、古祠、古城墙、古窑址、古民居、古石刻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两处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一是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与赵州桥、洛阳桥和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古桥”,这是一座世上少见的启闭式大石桥,古时靠十八只木船连浮江心,衔接南北桥。另一为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的许驸马府。
潮州的著名古迹还有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堂——韩文公祠;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开元寺,寺中保存了唐代石经幢、宋代大铜钟、明代木雕千佛塔和清代乾隆御赐的《大藏经》等;坐落在古老街巷中的已略黄公祠,其梁、柱和门扇间的木雕装饰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
传统的潮绣、抽纱、枫溪瓷等民间工艺制品,不仅是潮州购物旅游的依托,还成为潮州外贸出口的主要商品门类。以潮绣、抽纱工艺擅长的广东名瑞集团,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婚纱、晚礼服在欧美市场享有盛誉。素有“南国瓷都”之称,陶瓷生产历史达1300年的潮州枫溪,现有陶瓷生产厂家4000多家,产品有餐具、茶具、咖啡具、仿古瓷、礼品瓷等10多个门类,广受世界各地客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出口基地之一。
誉满天下的潮州菜,以烹制海鲜取胜,清淡多汤。制作工艺精巧,注重养生调理,更是潮州旅游饮食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潮州举办了潮州美食文化节,出版了《潮州菜谱大系》等,使潮州饮食文化的传统得到弘扬。
潮州人已强烈意识到,潮州旅游资源的品位价值,潮州旅游市场的广阔空间,潮州旅游经济的可观效益,潮州旅游开发的美好前景。
正如李清市长所说:潮州应花力气,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抓紧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营造旅游的环境氛围,挖掘促销旅游名牌产品,规范旅游管理服务,把潮州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把传统旅游工艺品行业,转化为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以旅游活市、旺市,以旅游带动城市的文明开放,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旅游作为潮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集团”与“乡村经济”
位于潮汕两市西南的揭阳,
1992年建市之初,即确立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现全市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到3万多家,一批重点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涌现了广东吉荣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广东威达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广东康美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吉荣空调设备公司是生产工业用及商用空调设备的大型企业,创建于1985年,占地16万平方米,员工900余名,总资产达5亿元以上。“吉荣”生产大马力风冷柜机、车厢空调、模块式机房专用风冷机等各类空调品种1000多种,其中不乏广东省名牌。该集团还为国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发射塔架制造安装了关键部位的空调设备,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誉,荣获国家名牌工程称号。如今的“吉荣”已经是全国制冷行业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型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林锦填先生说:“‘吉荣’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16年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争创国家名牌、世界名牌的成功路。”“吉荣”是揭阳的荣耀,中国的荣耀。
正是在这样一批强劲企业的推进下,揭阳的工业在腾飞,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4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揭阳的医疗器械、空调设备、汽车零件、仿瓷制品、不锈钢制品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颇具竞争力。
在揭阳郊县,乡村经济也蓬勃活跃。来到市郊的阳美村,家家住新楼,户户开玉行,一派富裕兴旺景象,这里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翡翠玉石加工贸易基地之一。
20世纪初,这里的村民就开始从事玉器加工生产贸易,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靠老艺人的传带,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搞起了玉器加工,全村有大小玉器加工生产贸易企业400多家。他们的玉石原材来自缅甸和祖国的新疆,加工的产品有翡翠、玉观音、玉镯、戒指、玉佩、仿古玉兽等数千个品类,款式精美,雕琢精细,产品销往中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国际著名珠宝商及同行都称赞“阳美的玉器名不虚传”。誉之为“阳美玉都”。阳美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面向市场,扬己特长,走上富裕的“金玉路”。
鲍鱼、海马,蓝色海洋经济
粤东西部沿海的汕尾,毗邻港澳,气候温暖宜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全市302公里的海岸线,镶嵌着11个渔港、9个海湾、3个海湖和95个岛屿,自然景观独特迷人,构成了粤东旅游的黄金海岸。
汕尾1988年建市以后,实施了建设“海上汕尾”的发展战略,海洋经济长足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了以“两鱼”(甲鱼、鲍鱼)养殖为龙头的海洋产业,使之成为全市的一大特色产业。2000年,汕尾全市的水产品总产量51.26万吨。目前,全市工厂化养鲍场37座,养殖水体24万立方米。鲍鱼总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市人工养殖鲍鱼产量1000多吨,培养鲍苗1.2亿粒,产值1.2亿元。甲鱼养殖以陆河上护最为突出,2000年全市甲鱼总产量732吨,产值7484万元。
目前,汕尾已成为广东省有名的水产养殖基地,拥有粤东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陆河上护甲鱼实业公司,广东省龙头企业、以开发“南方人参”海马资源为主导的广东亿达洲集团海马人工养殖基地有限公司,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鲍鱼养殖基地——捷胜鲍鱼养殖场等。
水产品加工也迅速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其中鲍鱼企业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联合研制的虫草鲍鱼精、金海马养生液等系列营养饮料产品,已获得国家金杯奖和中国科技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广东亿达洲集团公司海马养殖基地开发研制的以海马为原料的“沁阳春胶囊”保健制品,也在青岛国际海洋展销会上获得了金奖。
汕尾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市区内小巧神秘的妈祖庙,香烟缭绕,庙前的海滩清水白沙,风平浪静,犹如海上仙境。地处市郊的红海湾,沿海岸礁岩多姿多彩。0.24平方公里的龟龄小岛上,礁石各异,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红海湾还建有遮浪天然海水浴场、海上娱乐运动场,可以进行大型舢板比赛,是一处海上体育与旅游度假胜地。
在汕尾市的凤山山麓,建有一座宏丽的凤山妈祖庙,其规模仅次于福建湄州岛妈祖诞生地的祖庙,为全国第二。山顶矗立着一座高16米的花岗岩妈祖像,她美丽大方,平和慈善,是滨海人民崇拜的海之女神。这座全国最大的妈祖艺术石像成为汕尾新的标志建筑之一。
南方油城 水果基地
滨临南海的茂名市,是南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被誉为“南方油城”。茂名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拥有职工2.7万人,固定资产208亿元。目前,茂名石化公司的炼油加工能力、乙烯生产能力分别达到年产1370万吨和38万吨,在中国石油化工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公司“南海牌”石化产品达213多种,全部产品均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产品销售遍及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286亿元。
茂名的水果种植,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已有荔枝、龙眼的栽培。现存于高州市根子镇的老荔枝园——贡园,就是因这里出产的荔枝质量优良并进贡朝廷而得名。今天,茂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水果种植总面积已达410多万亩,全年水果总产量达到130多万吨,全年水果总产值达60多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7%。据统计,茂名市的荔枝、龙眼、香蕉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广东同类水果的30%左右。
茂名水果生产已实现了种植区域化、生产基地化,并注重对名优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水果的生产朝着名牌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该市已拥有储良龙眼、白蜡荔枝、红心杨桃等多种水果名牌,并分别在全国农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获得金银铜牌奖和名牌产品称号。优良的品种使茂名水果保持了市场竞争优势。
“刀剪之都” “石材王国”
阳江、云浮是粤西两个年轻的地级市。各自以其特色产业,寻求经济发展新路。
阳江是广东省传统手工业四大基地之一,传统手工业发达,犹以“阳江刀”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第一刀”。
早在清代,阳江就有“一日三刀,吃用够花销”之说,足见刀剪行当在百业中的身价。今天,刀剪业已成为阳江经济的支柱行业。全市有日用刀剪生产企业901家,其中剪钳类563家,刀具类305家,从业人员9万,为全国之首。
阳江的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和广东宏鹰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被国家科委、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命名为“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刀剪中心”。还拥有“十八子”、“宏鹰”、“广东三人”、“盛达”等一批名牌刀剪产品。据统计,阳江五金刀剪产量约占全国的60%,出口交货值约占全国的80%。2000年全市五金刀剪行业工业总产值32亿元,产品大部分销至欧美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中国日用刀剪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
为了做大做强“阳江刀”这个特色产业,阳江已兴建占地12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刀剪贸易中心市场“中国阳江刀具城”,开通了“中国五金刀剪中心网站”,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加速扩大阳江刀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覆盖面,把阳江建成真正的“中国刀剪之都”。
云浮素以“硫都”和“石乡”著称。全市已探明的矿产有50多种,其中硫铁矿储量、品位均居世界之首,世界第一大硫铁矿——云浮硫铁矿就坐落在市区内;钛矿储量为全省之冠,硅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花岗岩、大理石等储量大,品质好,“云石”和“帝女红”久负盛名。
云浮全市石料建材企业主要生产花岗岩和大理石板材、石料工艺、水泥、玻璃马赛克、陶瓷等,建成了“百里石料建材走廊”,年生产花岗岩、大理石板材2000多万平方米,成为全国四大石料建材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石料建材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