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粤北 > August 2001
   

山峦崛起之势

――粤北山区以资源优势走自己发展之路

本刊记者 刘东平

广东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隆起,构成了粤北地区的山岭、丘陵起伏连绵,雄峻的南岭,犹蜿蜒巨龙,横亘于粤北叠嶂山峦之间,成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紧临湖南的石坑崆,以海拔1902米的高度,成为广东最高山峰。

粤北山区,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四个地级市,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但长久以来,山的叠嶂阻隔,影响了人们的视野、观念,与凭海临风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相比,山区经济落后,贫困的帽子,长久压在山区人的心头。

今天,当你走进山区的连绵山麓、城市乡村,那漫山果林茶田菜园、青青竹林,滨江城市的园林绿化,如星星点缀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令人心旷神怡的各色旅游景区……处处跃动着发展景象,勃勃生机。

摆脱贫困的阴影

在人们的印象中,位于广州西北面的清远,一直和一个“穷”字相联。寸草难生的石灰岩山区,荒凉落后的穷乡僻壤,数万贫瘠的山民……10多年前,这的确是清远的实况,也成为清远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1988年后,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异地开发,体外造血”为特征的扶贫新路。

1991年,清远市成立了全国首家扶贫开发试验区。它凭借各项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外资,帮助贫困山区异地兴办实业,十年来,引进国内外资金26.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83家,包括汽车装配、纸业加工、纺织、化工、建材、电子等多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1亿元,返还贫困山区税利2200万元。为山区“造血”脱贫做出了贡献。

1993年,市政府又作出了组织实施10多万石灰岩高寒山区特困人口大迁移的决策,投入资金27034.8万元,其中港澳同胞捐资1385万元,经过了5年的努力,全市完成异地安置的特困地区农民39061户,184082人,转让耕地152410亩,建起了城乡一体化的4个新移民管理区。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迁移”,有效地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1997年,清远终于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了全市脱贫,1999年,清城区率先进入了广东省小康县行列。

做活山文章,走上致富路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山山相望,坡坡相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个典型的山区市。过去,梅州荒山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多,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山多田少,成了梅州人沉重的包袱。难怪以往梅州人多靠读书和外出谋生求发达,梅州人的足迹遍及海内外,也成为有名的“侨乡”。

自1985年始,梅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治山工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年年育种育苗、封山造林,使大片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山绿了,人也要富。梅州人打起了“山坡地”的主意,开始兴办“山上一片林,山腰一园果,山脚一口塘,屋后一栏畜”的立体化小庄园,让农户把林、果、茶、药、鱼、畜(禽)等业综合经营,塘可养鱼,水可灌溉,畜可积肥,肥可上果,实行山上山下的良性循环,降低产品的成本,实现综合效益。现在,梅州的小庄园已发展到28.8万个之多,庄园富裕大户逐年增多,全市农村的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401元,提高到去年的3539元,昔日的山秃、水恶、人穷状况,逐步成了山变青,水变清,人渐富的一派新气象,广大山区农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茶山画卷“雁南飞”

脱贫后的梅州山乡,实施了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特色农业方略,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金柚、青榄、龙眼、单丛茶等种植基地。金柚和优质单丛茶已成为梅州“三高”农业的拳头产品,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柚之乡”和“单丛茶之乡”称号。

在梅县的阴那山麓,我们走访了“雁南飞茶田”。那葱绿的茶山、千亩茶海,优质的果林,成片的生态林木,营造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茶山画卷。

这个规模庞大的“雁南飞”茶田庄园,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董事长叶华能先生投资1.2亿元,精心规划营建的。现种植了以特种乌龙茶——单丛茶为主的优质茶2000亩,龙眼、荔枝等水果500亩,生态林1000亩,还兴建了一个高标准的茶叶加工厂,成功开发了雁南飞系列名茶,年产茶叶5万公斤,远销国内外市场,去年投资1300万元新上的雁南飞袋泡茶加工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现在,“雁南飞”已成为广东全省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更是梅州“三高”农业成果亮丽的展示窗口。

如今,像“雁南飞”这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和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梅州还有140多个,它们联结带动着20多万农户。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靠山吃山”新内涵

过去俗话说:靠山吃山。如今发展山区经济,又为‘靠山吃山“这句俗语,赋予了新的内涵。

“靠山吃山”,即要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地和丰富的山区特产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经营,创山区特色农业经济新路。

韶关的南雄市,盛产毛竹,竹子资源非常丰富。这几年,南雄人感到,竹子是当地一宝,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用途广,应充分利用本市山地资源,发展竹生产及竹产业化,并把竹子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经济支柱。

今天,当你走到南雄的山坡、沟壑、乡村,处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竹林,挺拔高大的毛竹。全市的毛竹种植已近100万亩,去年全市毛竹的总产量110多万根,商品竹77万根,竹笋1350吨,澜河镇有一户农民,承包经营了200亩竹林,经过精心的培育管理,年砍伐毛竹3000多根,一家的毛竹纯收入8000元。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竹子走上了富裕路。

毛竹的种植生产,带动了竹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几年间,南雄涌现了不少“竹牙签村”,“竹筷子乡”,还有一批竹业龙头企业,如南雄市南粤竹业发展有限公司,集种植、培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生产毛竹材、竹笋、、竹用品、竹家具、竹工艺品等,年产值达1892万元。

在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我们还观赏了一个生意兴隆的鸵鸟寨。这是一个利用丘陵荒地资源,引进世界鸵鸟大王集团1000万美元投资,于1998年兴建的。这个鸵鸟养殖基地,集鸵鸟的孵化、繁殖、养殖、屠宰、皮革羽毛加工、饲料制造为一体,同时还开辟了滑草、垂钓、游泳、游乐、餐饮、蔬菜果园观光等旅游项目,经营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这一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又带动了周围1000多户农户的种菜、运输业发展,并吸引了本地130个农业劳动力作为鸵鸟寨的员工,促进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亮出“绿色”品牌

粤北的山区资源经济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而自然历史赋予粤北骄人的青山绿水,独特风情,又使她成为广东旅游资源最最丰富的地区,向世人展现出独具的魅力。

河源,这个抱水而居的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的绿意。清澈的东江、新丰江两江碧水穿市而过,加之两岸葱茏的绿树,整个城市都浸在融融绿意中。城区的绿水,只是河源的绿色“小曲”,而河源的绿色“大调”,则是她拥有的万绿湖与桂山,这是河源的绿之泉源,绿之底蕴!

万绿湖在河源市西北,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是修筑拦河大坝后蓄水而成的。正所谓“高峡出平湖”。湖水的总面积370平方公里,相当于68个杭州西湖。水最深处达80米,湖中有360个小岛,湖区水天一色,水域壮美,亲临其境,有如置身“山中海洋”。

湖岸边的桂山,是中国北回归线上三大绿洲之一(另两处为鼎湖山和云南西双版纳),这里有广东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带,郁郁葱葱,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万绿湖与桂山构成的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成为绿色河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风景区的旅游开发自起步伊始就坚持“环保至上”的原则,开发者提出的口号是“环保是万绿湖风景区的生命”。

在这里游览,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环保意识。景区内开辟了多处环保知识宣传栏,如“在自然政府中,人是最高的侍从”这样善待自然的警语随处可见。导游小姐又是环保员,人人背上一只环保袋,用于收集游客们的废弃物,还随时向游客讲解环保知识,寓教于游,使游客注意爱护景区的山水和一草一木。

为了那一片纯净的绿,万绿湖景区采用了以液化气为燃料的环保旅游观光船,对水面的排气污染几乎为零。率先实施了“湖里游览,湖外食宿”的游览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活污染源。不在湖边兴建宾馆别墅,为解决湖区边缘的新港镇的生活污水对万绿湖水质的影响,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4个污水净化系统。并正在建设新港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还关闭了12个破坏森林植被的采石场、一家水泥厂,消除了水泥粉尘对新丰江水质的污染。

还是为了那一片纯净的绿,市政府严格审批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与污染严重的大型项目,一律予以拒绝。1993年,一日本客商计划在河源投资兴建一个大型造纸厂,税利、收益都很好,但由于该项目污染严重,市政府从保护东江水质出发,对此项目给予了否定。当经济发展与环保有矛盾时,河源人意识到,宁愿经济发展放缓一步,放弃眼前的利益,也要保护好环境。

正是这一系列的环保举措,使得万绿湖的水质,自1995年旅游开发以来,一直保持了国家地表水一类水标准,该风景区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桂山风景区已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这在全国的国家森林公园中是第一家。河源的空气质量,被列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三个城市之一。旅游与环保协调发展,使青山绿水成为可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成为“绿色河源”的基本色调。

河源的绿色品牌,河源人的绿色意识,为这个新兴城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河源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人数从1995年的37万人次,增加到1999年的1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72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6·08亿元,成为河源经济的新增长点。

河源,过去因绿色而美丽,将来,因绿色而骄傲。

赤壁丹崖 禅宗祖庭

坐落于广东最北部,被称为南粤北大门的韶关,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使这片土地山川秀美,如诗如画,自然人文景观遍布,诸如仁化县的丹霞山,曲江县的南华寺、狮子岩(马坝人化石遗址),乳源县的大峡谷、必背瑶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最高峰),南雄市的珠玑巷、梅关古道,新丰县的云髻山等等,被誉为“集华南景观之大成”之地。

在韶关众多旅游景观中,以丹霞山最为闻名遐尔,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它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以“赤壁丹崖”为最突出的特点,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它发育典型、类型齐全、形态丰富、风景优美,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绍旋认为,与国内外丹霞地貌风景区相比,丹霞山堪称“第一”。2000年,丹霞山被评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在韶关市区东南22公里的曹溪之畔,还有一座千年古刹——南华寺。为韶关人文景观的精华。六祖慧能在这里奠定了佛教禅宗发展的基础,是为佛教禅宗的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天监元年(502年)。现全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殿宇建筑保留了古代建筑的对称布局,风格古朴、庄重、清幽、典雅。在大雄宝殿里,三尊贴金大佛高达8.31米,四壁罗汉彩塑500个,皆为艺术珍品,在六祖殿里,供奉着六祖慧能大师等的真身,左右两壁,新镶嵌了29位慧能的继席贤僧画像。寺后的一眼卓锡泉,终年流涌不绝,传说六祖慧能当年在此浣洗迦裟。泉前有九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其中一棵高达40多米,据专家考证,是为世界最高的水松。

以丹霞山、南华寺为代表的生态、宗教旅游特色越来越为人们赏识,韶关已成为中外游客的观光热点地区。

“温矿泉”创出旅游名牌

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后的清远市,以连接广州、邻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日益提升的快速交通路网设施,园林绿化城市的初具规模,山清水秀、风景独好的旅游资源为大背景,开始构建实施新的发展目标:建设“珠三角后花园”。

“构建‘后花园’,以旅游为突破。”市领导的思路明确、清晰。清远人要抓住市场,巧妙构思山水文章,创旅游名牌产品。

在清新县的三坑镇,有一处大型温矿泉旅游度假区。这里的温矿泉水清澈透明,属高温、含锶、偏硅酸的硫酸钙泉,是高等级的优质治疗性温矿泉。特别是那环绕在灵山秀水间的露天园林温泉区,占地4.8万平方米,有60多个大小不同、凉热不等、形状各异的露天与半露天温泉池,镶嵌在鲜花碧草中,分以酒泉、涌泉、竹温泉、木温泉、石温泉、瀑布泉等,整体温泉区域以日式温泉风格为格局,配以中国古典园林布景特色,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峦飞瀑、薄雾袅袅……将东方温泉文化情调的古朴与浪漫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以温泉为主,集滑草、运动基地、宾馆、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度假区,由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投资数亿元,精心设计营造。由于她的高档次,高品位,已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专程从广州、珠三角乃至海内外来洗浴度假的游客趋之若鹜,清新温矿泉已成为清远旅游的名牌,广东知名的旅游热点。2000年,清新温矿泉度假区的旅游总收入达1亿多元,创下了经济高效益。

一个温矿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成功,打响了清远旅游的品牌,提升了清远旅游的品位。也越发让人意识到,清远旅游,大有资源可挖,大有文章可做,她将是“后花园”诱人的魅力和一道亮丽风景线。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