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

经济

厦门春又来 海峡商旅繁



经历20多年经济特区建设的厦门市政府满怀信心地实施又一项振奋岛内外人心的战略,把海岛小城建成国际型海湾大城,进一步加强对台的交流合作。

厦门春又来 海峡商旅繁

来建强 庄鹏冲

616年前,即明朝洪武二十年,“厦门城”在本岛西南部一个如今称为思北的地方扎根,其时仅有12平方公里。清朝初期,思北一带正式开放为对外贸易口岸,厦门与台湾的商贸往来从此热络。尽管道光咸丰年间开始填海造地,但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这里才成为厦门与台湾层峰名流、富商巨贾聚首之地,而厦门——与台湾岛距离最近的祖国大陆城市——却依然框在12平方公里的小岛一角。

60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20世纪80年代,沐浴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厦门迎来了经济特区的大发展时代,在短短的20年间,厦门的繁华耸立在了全岛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厦门市的经济25年来保持了平均18.5%的增长速度,2001年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厦门岛第一次历史性的腾飞,那么,在2003年“建设海湾”是小岛迎来的又一个春天。主张破除“小岛意识”的厦门市市委书记郑立中说,今天的建设蓝图不是130,而是在以海湾为背景的1565平方公里大厦门的基础上规划,让制造业挥师岛外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本岛。同时,加速岛外各区工业化、城市化,有效减少并消除岛内外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 海湾型城市建设启动之刻,厦门市就把投资重点转向了岛外,在2003年上半年,79个重点项目就有50个岛外项目;海湾型城市交通主干网启动;投融资体制和建设管理体制有新突破,建设审批时间缩短到45天、出台建设工程最低价中标实施办法、开展建设项目业主招标办法等。2003年9月,在一次国际级的商贸促进活动——第七届中国投洽会期间,“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厦门成功地把“1565”推出去,与法国、新加坡等国及台湾地区的跨国企业签约项目47个,利用外资12亿美元。

“7个新”发展流量经济

厦门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在厦门打的算盘里,还有颗不对外明言的子,那就是用海湾的宽旷天地留住“北移”的台资企业。厦门是大陆最先引进台资的地区之一,到2001年底,台胞投资的工厂2000多家,直接吸收台资40亿美元。2000年以来,台胞平均出入境每年27万人次。“春天来了,还有倒春寒”,近年来,面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迅猛的发展势头,固守本岛走老路的厦门落伍了,“台资企业北移、引进外资下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不得不承认“北移在情理之中”时,厦门开始琢磨下一个春天的日子该怎么过。

向荷兰鹿特丹和美国圣迭戈看齐的厦门首先突出做到了“7个新”:“精心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基础,拉开城市建设新框架”,“优化结构,培养产业发展新体系”,“发展文化,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创新体制,增强城市发展新动力”,“扩大开放,提高外引内联新水平”,“改善生态,营造城市发展新环境”。

台湾金门产品在厦门受欢迎。

海湾型城市表述的是城市地理形态而非城市的发展性质,围绕着“7个新”厦门摆出了建设海湾的真架势:发展包含现代经济“五大流”的流量经济,即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流量经济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指一个城市或地区以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和集聚区外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并在区内进行“流动式”的重组、融合、运作、增值,使各要素的能量增大、能级提高,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服务功能的增强,由此实现该城市或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并以扩大的经济能量向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区流动与辐射。

尽管2003年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十强,但以其目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与中央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极不相称,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关联度低、集聚和扩散能力也都显得比较弱。那么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发达圈之间1000多公里沿海中间地带的厦门,在背靠内陆广大腹地,拥有开阔的出海地带;历史上又是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的条件下,如何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和地区经济的“龙头”作用呢?答案也是发展流量经济。

区位条件和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厦门发展流量经济的基础。2003年底统计资料表明,厦门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成为中国沿海第7个超过200万标箱的港口,正式跻身世界集装箱30强港之列。2010年厦门将达成用大通关打造大口岸“以港立市”的心愿和做到“三个一”的高标准(港口货物年吞吐量1亿吨以上、集装箱年吞吐量1000万标箱、航空年客运量1000万人次),对台优势仍然是厦门手中握着的一张王牌。

走上前台的“后花园”

做了一年的“海湾战略”答卷,得分最高的,不是在岛外集美、海沧投资百亿的工业园区的奠基礼,也不是翻天覆地的岛内旧城拆建改造,而是一座昔日被称为厦门“后花园”的落后离岛一跃成为大厦门发展蓝图上的前台。

“前花园”鼓浪屿是早已蜚声海内外了,而有“后花园”之称的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嶝镇,其地处厦门行政区域东南,南面就是与之隔海相距1.8公里大金门岛;下辖大嶝、小嶝、角屿三个岛屿(又称“英雄三岛”),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支柱产业为水产养殖、劳务输出和对台贸易等。历史上,大嶝三岛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筑寨抗倭番,清初箪食资国姓;抗战期间,这里上演过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时代活剧。在1979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之前,大嶝经历了整整25个春秋的漫长炮战,作为海防前沿,“后花园”13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落下了21万发炮弹。

海湾建设的风吹来了,这次大嶝走上的是经济建设的“前线”,于是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定位”——对台旅游商贸区。

向西、向北的“两桥一堤”就像三条脐带,紧紧地把孤悬海外的厦门本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而向东,除了绕道和乘船,别无选择。为更好地建立大厦门“四小时经济圈”,加快从岛到海湾的跨越式发展,厦门破釜沉舟地实施了一项打通向东的跨海通道计划,而这将解决长期掐着厦门以东大片农村乡镇地区(尤其是大嶝)经济发展脖子的交通问题。大嶝镇党委书记洪龙泉告诉记者,“东通道”实施之后,在两年中落成的海底隧道将厦门本岛到大嶝的旅途从现在的2个多小时,缩短为15分钟。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洪胸有成竹地说:“大嶝的特色就是十个字:对台、海岛、生态、旅游、商贸。围绕这些特色作文章,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就是下大力气整治海洋环境,恢复大嶝岛原来的生态、海水和沙滩,提升海岛价值。”镇长杨辉介绍了大嶝这两年内将要启动的几个项目,如配合“东通道”计划拆堤建桥、兴建3000吨位的客货通用码头、南岸清淤造地工程、建设海洋公园等。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大嶝的投资环境。”

对台商贸领跑员

早在1993年,国家建设部就把大嶝界定为对金门、台湾商贸旅游的海岛口岸型城镇;199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为两岸各种名优土特产品、生活用品提供了面积0.85平方公里的宽大展厅;随后,中国海关进驻,边防检查站成立,台轮码头建成。据介绍,仅开市头一个月,就有10万人进入市场;营业店面从开张当天的187个增加至现在的478个;市场内拥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名优特产品,台湾商品琳琅满目,“金门四宝”惹人喜爱——高粱酒香,菜刀犀利,贡糖爽口,面线鲜韧。2002年两岸商品交易额近2亿元人民币;接待前来考察、旅游购物人员50万人次;2002年8月,祖国大陆“长安”号货轮首次直航金门,实现对金门的产品出口,结束大嶝与金门之间单向贸易局面。

大嶝与金门鸡犬相闻,此呼彼应;两岛长期隶属同一行政区,地缘相近,亲缘相连,俗缘相同,神缘相通,物缘相合。在海湾拥抱中的大嶝中心镇,继续突出对台联系,建设全面面向金门的衔接口,发展成为以金、台为特色的滨海旅游区、对金、台小额贸易中心和对台工作前沿基地。

在大嶝这片土地上,商贾云集,游人汇聚,车水马龙。昔日“四无”(无淡水、无电、无路、无通信)小渔村,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手机电话家家连通,男女老少衣着光鲜,水泥道路四通八达。这里盛产真鲷、石斑、对虾、紫菜、海带、牡蛎、鲍鱼等海产品,是厦门市重要的近海水产养殖和海盐生产基地之一。漫步在宽阔平坦的环岛路,120万株树木组成的防风林如绿色长城,25公里长的海岸线,盐田如雪,沙滩如绵,碧海扬波,山头明碉暗堡依然星罗棋布,却一任游人流连;昔时遗留的防空洞,被岛民充分利用,建酒家、开小店、做加工厂……一切都在提示我们,以前烽火连天的战场,现在已变为商贸旅游胜地,变为盼统一最近的前哨阵地。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