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

经济

“电荒”为哪般?



 

“电荒”为哪般?

本刊记者 邓树林

 

2003年岁末,中国人脑子中又多了一个名词:“电荒”。人们不明白,大冬天怎么会闹“电荒”?往年,只有夏季才会因用电太多,出现供电紧张的情况,这次真是弄不懂了。夏季用电紧张,秋冬季紧接着,几乎就没断线。冬季缺电是夏季缺电的延伸。进入新的一年后,人们担心2004年会不会继续缺电?民用电价会不会上升?全国21个省采取拉闸限电的措施来保证基本的电力供应。用电大省广东已采取错峰用电来解决供电不足的矛盾。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出现了“电荒”。“电荒”究竟为哪般?


经济发展带动了能源需求

 

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使用电负荷增大。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这一年,全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5689亿元。到了1987年,统计口径改为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年,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920亿元。时光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1992年统计口径又改为更为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3938亿元。跨进21世纪,经济继续攀升,2002年越过10万亿元,为102398亿元。2003年,更是快马加鞭,预计突破11万亿元。不论用何种统计,都说明中国的经济是处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

在经济节节上升的态势下,对供电量的需求也急剧上升,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03年4月曾对2003年的用电需求作出过在预测,认为2003年的用电需求将比2002年增长9%~10%,而实际上2003年1到9月全社会用电量已比2002年同期增长15%。不是电力没增长,而是其增长赶不上快速增长的需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在回答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用电增速已经连续17个月超过15%,而2003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8.5%。“这么高的电力增长速度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反思。”他认为,不是电力发展得太慢,满足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是某些产业发展势头过猛,打破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超出了资源的支撑能力,这是缺电的关键原因。如钢铁产量2003年预计突破2.1亿吨,电解铝产量预计突破500万吨,高耗能工业已经成为工业用电增长的主导力量。

能耗大是造成缺电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发达国家的10倍。

还有一个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对全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本来,第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非常良好,高歌猛进。进入第二季度后,由于非典疫情横插了一杠,使得经济运行受到干扰,出现经济下滑。到了第三、第四季度,各行各业,快马加鞭,都想把损失抢回来,于是,导致用电量剧增。

连续干旱,水力发电减少,使本已吃紧的电力供应雪上加霜

年终岁尾,各种媒体都对2003年各行各业进行盘点。从方方面面来的消息显示,人们对2003年的水灾比较关注(严重的水灾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和渭水流域),相对而言,对2003年出现的严重旱灾造成的影响估计不足。其实,2003年的旱情非常严重,北方不说了,连续多年干旱。更为让人头疼的是,南方许多地方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少雨年份。夏旱连接秋旱,一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更用不说水力发电了。福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建是一个水力资源丰富的省份,能源的47%靠水电,多年来电力富裕,但是2003年发生了问题,遭遇了50年来未遇的旱灾,许多水库水位降到正常水位以下,发不了电,造成缺电。2003年前11 个月,全国发电量增长15.9%,其中水电仅增长2.7%,而且最近几个月还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高温、干旱,江河来水少导致了负荷上升,水电发电量减少。比如,华东、南方、华中电网夏季空调负荷比重均超过30%,部分城市超过了40%,这在过去从未有过。

《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在湖南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秦红记忆里,2003年的干旱是他在电力公司工作十多年来遭遇的首个非正常天气。“湖南全省的水电、火电资源结构比重各占一半,过去两年,这里的水来得很好,水资源丰富的湖南基本没有用电限制。现在不仅水很少,而且煤也缺,再加上工业用电形势很好,2003年的缺电现象显得特别突出。”


民用电大幅增长,大大增加了压力

以记者本人为例,15年前,当时,住在一套三户共住的单元,全家只有一盏8瓦的日光灯,加上公用照明,也不到40瓦。可现在,家中照明的灯已大为增加,已是当年的好几倍,特别家用电器增加甚快,已成了家中的“电老虎”。夏天,空调的使用,其用电量之大,可想而知了。从一家可以推及众人,从一座城市推及到另一座城市,可以推及到整个社会。

按照国家多年前的规定,黄河以南一般不供暖气。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南方城市的居民安装了空调,冬天可能用空调取暖了。试想,在大片南方地区使用空调普遍化的情况下,用电量自然就上去了。一个空调的用电量抵得上多少盏电灯的照明用电!

再有就是,一些城市过分追求城市形象,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不管是平时,还是节日,不适当的景观照明用电大大加剧了用电的紧张状况。一些城市全城大放光芒,一放就是通宵,成了地道的“不夜城”!但是主管部门知不知,这是以耗费大量的电能为代价的!

物极必反。进入冬天后,由于用电紧张,一些城市再也不敢“大手大脚”了。浙江杭州,路灯灭了,连美丽的西子湖也失去了往日的妩媚。

据《东方新报》报道,湖南长沙市城区从2003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实行供三天停一天的供电方案。习惯了晚上灯火通明的星城人,都纷纷将眼光投向了蜡烛和应急灯。 湖南过去9000万度电就能满足了。2003年冬,1.1亿度电都不能满足。“原因很简单,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用电增加了。”

“电荒”的出现,发电量不足?

大量的数据表明,这些年,中国的发电量处在递增的态势。远的不说,就以2003年为例,预计全年可投产发电装机2965万千瓦;发电设备制造完成2350万千瓦;新开工发电项目3000万千瓦,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外,长江三峡首批机组的投产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用电高峰时,将增发电量的40%输送到最急需的华东地区。

煤炭生产发生了问题?

中国能源构成中,火电一直占据最主要的地位。目前,全国总装机容量为3.5亿千瓦,其中水电为8600万千瓦,至于核电、风力发电等所占份额很少,可以暂不考虑。

火力发电的燃料主要是煤炭。人们会问,现在电力供应发生短缺,难道是煤炭生产下滑了?非也!

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煤炭产量一直都处在上升的态势。1980年,全国产煤6.20亿吨,到1989年,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0.4亿吨。 以后都处在上升的趋势。但到了1998年,发生了变化,全国压产2.5亿吨。2002年年产14亿吨,2003年预计达到 16亿吨,再创新高。16亿吨煤的年产量原先规划是2010年的指标,现在大大提前了。16亿吨中,用于发电的为8.26亿吨,比2002年增加近1亿吨,而以往电煤每年仅增加3000万吨位左右。

按理说,煤炭供应应该不成问题。其实,正是煤供应不上,使得一些地方,频频出现“煤荒”。2003年底,南方一些城市,煤的库存只够几天使用。一些省的高官带领精兵强将到产煤大省买煤。这种状况,已经多年不见了,据查,只有20年前有过。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守在煤窝里的山西,也缺煤,甚至到了要到外省讨煤的地步。一些钢厂、焦化厂不得不从陕西、甘肃紧急调煤。据报道,导致山西煤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以来煤炭的需求的增幅大大快于产量的增长,尤其是近期,为能缓解各地出现的能源紧张,山西煤炭大量出省,而省内外煤炭的差价,则是外卖的增多的隐性原因。

缺煤新解

中国是不是缺煤?16亿吨的年产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16亿吨还不够,究竟年产多少煤才算够?这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否则就无从制定能源的方略。

据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王英的研究,近来,市场已有人注意到一个现象:目前的“缺煤”是不是有人为的因素在作祟?为什么电力企业在订货的关键时刻总喊缺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的一位负责人指出:2003年初以来煤炭供应的形势,基本平衡,局部偏紧,个别煤种偏紧,即使进入第四季度,出现用煤高峰,也主要在南方,因为南方处于供应链的末端。

那么,电力为何如此紧张?电荒如此严重?据业内人士的观察,除了因为山西一些煤矿发生大爆炸之后,国家有关政策限制了第四季度小煤矿产量的原因之外,电力企业界自身也是起到了相当的推波助澜作用。在电力改革期间,因为管理衔接出现问题,导致电煤采购管理出现真空,这有电力企业在2002年年初与重点煤矿签订电煤合同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有电力企业合同电煤用完、用超了,又不愿按市场价接受合同外电煤的问题。据透露,华北一电厂明确对河北某国有重点煤矿说:“按170元一吨,我就要;按市场价220元一吨,我就不要。停机就停机,不发电就不发电,最后总有人出来说话。”

王英分析,“为什么电力紧张?由此可见一斑。如果电价上涨就能释放出更多产能了,我们不能不怀疑此次涨价是电厂因为不愿放弃因长期垄断而享有的高利润,进而‘绑架消费者为人质’的行为。”

今年用电不乐观

用电形势就像电的本身一样,不好捉摸。上面提到,1988年,全国煤炭部的产量压缩了2.5亿吨,大家不难回忆起来,这一年正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二年。中国虽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背景下,国家“三年不上电厂”实属不实,但国家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适当调整这是事实。2000年至2002年间,中国的装机容量分别比用电增长低四点五、二点七、六点三个百分点。电力基本建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不过也应该承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每年装机容量的增长也没有低于1000万千瓦。

刚刚进入21世纪时,电力供应仍供大于求。记得那时,一度曾号召人们多用电。广东省就曾在电多的时候,出台了“用电越多越便宜”的做法。曾几何时,昔日风光不再,如今,除东北等地电力尚足外,多数地区都缺电。北京、天津没有尝到缺电之苦,西电东送之功不可没。

应该说,国家对电力的供求形势还是清醒的。在供大于求的时候,已经预见到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状况。自2001年开始,连续两年新开工电站建设规模超过了2000万千瓦,两年累计开工规模相当于1996年至2000年五年的总和,力度不可谓不大。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速度,在世界是罕见的。装机容量从1亿千瓦增加到2亿千瓦,只用了7年时间;从2亿千瓦迈上3亿千瓦的台阶,用了5年。当今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中国现在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

2004年,中国的电力供应不容乐观。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行对新华社记者说,由于电力需求继续高速增长,同期电源投产容量相对不足,2004年全国总体电力供需比2003年更为严峻。

王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分肯定了国家为增加电力供应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但也同时指出:“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来说,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高度正相关,我们无法想像在预测经济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时,对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能源——电力做出如此保守的增长率估计。说到底,这次电价上涨其实是老百姓和生产者在为政府的决策失误‘埋单’。”

记者请教王英,能不能通过涨价来解决缺电问题。

她给记者讲了一些情况。在北京,一些低收入户因为水价上涨而在护城河水里洗菜;以前农村电价很高时也有过农民宁可用蜡烛而不用电灯。学者已经提出,要注意讲究经济学者的人文关怀,涨价不能包治百病,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因价格上升而恶化。“提价对于促进节能可能功效甚微,但对于增加生产和生活的成本的成效却是立竿见影。” 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即使在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国家仍然把“先生活后生产”作为2004年用电供应的原则。国家已明确提出,重点保证居民生活用电,尽量避免小学生点着蜡烛做作业的现象出现。

今天,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多年前,中国已经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为石油纯进口国。从总量来看,中国还算得上是能源大国,但应记住毛泽东47年前曾经说过的话(可惜现已少有人提起):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今日已是13亿!)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中国应当清醒:在能源问题上,没有近忧,但应有远虑。未雨绸缪,当能立于不败之地!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