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熔铸中国经济新版图
文/来建强
近日,美国商会公布对205家美国企业的最新调查,其中关于“最希望到中国哪个地区投资”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魅力大增,75%的企业把珠三角作为首选,19%的企业把珠三角作为第二选择,两项相加有94%的企业愿意选择到中国的珠三角投资。
“你CEPA了吗?”
 |
广东七城市个人身份港澳游启动后,亚洲最大的陆路旅检口岸--罗湖口岸人流日渐上涨,但通关有序。 |
2003年11月6日,前来参加“世界经济发展宣言”活动的全球政商巨子们,聚首在南中国浪漫的滨海城市——广东珠海,共同探讨世界经济的前沿问题。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中国因素及合作机会,更引起他们的关注。而新近出炉的“CEPA”,就如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成为亮点之一。
何为CEPA?2003年6月29日,在中国经济地图上,是个金光灿灿的日子,一项旨在逐步减少或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协议,在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历时17个月磋商终于达成,这就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缩写为CEPA)。三个半月后的10月17日,内容如出一辙的CEPA也在内地与澳门之间签订。
根据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签订的《安排》,从2004年1月1日起,将有273个分别原产香港和澳门金额较大的产品在出口内地时,可以提前享受零关税的“待遇”。备受瞩目的“原产地标准”也将成为跨国公司从港澳进军商机巨大的中国内地市场的一种“优惠”。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出现成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珠海宣言”活动同期举办的两大卫星会之一的“粤、港、澳经贸投资环境推介和经贸洽谈会”,无疑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频繁地出现在三地政府的文件中、三地媒体的版面上和声像中的“CEPA”已然拉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跨地大整合的序幕。一个全球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大珠三角”正在由三地同心协力地打造。在“CEPA”的耀眼金光中,一张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大格局的新版地图已然浮现在世人眼前。
“小珠”“大珠”“泛珠”
 |
粤港澳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暴雨邻近预报系统。 |
考虑周全的“CEPA”一朝实现,首先讲述的是一个昔日竞争对手握手言“合”的故事。在珠海“粤、港、澳经贸投资环境推介和经贸洽谈会”上,三方一致认为,现在该是摒弃“相互猜忌、互不信任”的时候了。
珠三角历来有两个概念,一是“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七个城市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另一个是“大珠三角”,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
粤港合作是从“小珠”到“大珠”迈进的关键,这是不言皆明的共识。澳门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广泛的国际联系,但她的经济规模毕竟较小,工业上的竞争力也较弱。
香港一直是广东吸收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和最大的贸易伙伴。2003年1月至8月,粤港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9%;新批港资企业3000多家,实际吸收香港直接投资5l.7亿美元,同比增长30.2
%。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国际金融、物流、资讯中心,是世界第十一大银行中心,在亚洲的金融业务处理量名列第三,国际航空货运和集装箱码头处理量连续多年名列世界第一。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外资投入中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有150多家在广东投资,设立了400多家企业。相对于中国的其他省份而言,广东具有经济总量、制造业规模、市场容量、外向型经济、综合投资环境、港资企业集中的六大优势。
粤港合作“前店后厂”的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迁,粤港竞争愈演愈烈,两地之间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彼此掣肘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几年伴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同在珠江三角洲这块土地上的粤港澳三地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东方明珠”香港在经济的持续低迷中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董建华特首和他的助手们认识到港人还是要通过金融商贸等服务业来振兴香港,“融入珠三角”成为香港在此次三方“推介会”上的最强音。与此同时,经济大省广东也热切呼唤利用香港服务业的优势来提升整个广东制造业的素质,实现两地内涵式发展。
尽管“小珠”地区的投资密度已日趋饱和,但正如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所言“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广东内地将是“大珠”希望的田野。为抓住“CEPA”机遇,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13个市以“让利换发展”,纷纷承诺向港澳投资商让出多种地方利益,降低投资成本,主要包括对港澳企业的用地、用电、用水以及地方行政性收费进行减免。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批准为扩大粤港澳经济合作腹地,对到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投资的港澳企业,提供“两免三减”优惠,即第1-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港澳商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利润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可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40%的税款。
显然,要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中获胜,切到“CEPA”大蛋糕,各地仅靠优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就如不久前从广东北部的清远市考察归来的香港贸发局副总裁林天福为记者所“总结”的,广东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港资,优势不仅仅在于地缘和人缘,更重要的是广东能为港资提供配套措施齐全的“一条龙”服务。
众所周知,广东产品向来是国外市场“用大餐”而国内市场“吃不饱”,近年来,面对国际市场欠景气,这已成为珠三角说不出的痛。究其原因,其症结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内市场面窄,腹地狭小。那么,如何化解“内痛”?这就是“CEPA”要讲述的第二个故事。
“CEPA”不仅仅是广东的“CEPA”,更是整个中国“内地”的“CEPA”。8月8日,CEPA和第六次粤港联席会议前脚刚出,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计委主任后脚就到,聚首广州,协议建立九省政府联席会议制度,达成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的共识,合作开拓新领域、新途径、新空间,营造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多赢”格局。而在11月珠海的这次粤、港、澳洽谈会前后,这九个省、区的政府有关负责人也以更紧密的步调商谈落实区域合作的事宜。
这两个事件表面上看都是几方的合作会议,但如果与珠三角发展前景联系起来,则可以看出一些走向:前者表明“大珠三角”的浮出水面;后者表明广东及其周边省区,为搭乘“CEP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头班车”,正谋划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区。这九个省、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这一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九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
“泛珠”的出炉使得珠三角腹地有了大大延伸的可能性,正是化解“内痛”的良药,同时珠三角区域竞争力也必将因此而大大增强。
“北争”“南进”“西助”
 |
香港CEPA商机中心2004年初将落户京、广、沪、港。 |
“CEPA”甫出,伴随而来的是在中国各大经济圈之间上演的新一轮角逐好戏,而正是这种竞争生态的微妙演变为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10月底,在“粤、港、澳经贸投资环境推介和经贸洽谈会”前夕,令广东有些坐立不安的是,“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市,在市长韩正的率领下,一个由40多位高级官员组成的代表团浩浩荡荡地抵港访问,此举是在CEPA的框架下,作为地方的上海市进一步加强沪港之间的合作。以律师、会计、金融等服务业为主题的沪港经贸合作会议过后,香港媒体援引有关人士的表述,上海带来的沪港合作方案“比广东方面提出的更加具体”。另有消息显示,香港贸发局明年初将在上海和香港设立“CEPA商机中心”。
如何招架竞争与挑战?曾经研究过“上海及长三角”问题的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进言,乘“CEPA”强强联合之势的广东现在应发动“北伐”战略。在大珠三角的框架下,与长三角的“一拖五”(上海为大中心,带动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南京五个次中心)所不同的是,双轴心组合(即以香港和深圳为组合轴心和以广州、佛山为另一组合轴心)的“二龙戏珠”是珠三角发展的独特模式。
学者们进一步指出,这样,一方面,加紧步伐向北拓展,将湖南甚至湖北的一部分纳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服务的垄断范围;另一方面,要和长三角、渤海湾经济圈展开合作与竞争,增强珠三角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与北派专家学者不谋而合的是广东省委政研室陈祖煌提出的让“大珠三角”再前进一步,打通“泛珠”经济区内的流通环节,实施“CEPA”融合粤港经济,两地GDP加起来就等于长三角的GDP,可以促进珠三角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而当记者遇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财经学者郎咸平,并向他提起“CEPA”对长三角的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时,这位学者笑答:“我可以明确地说,CEPA对长三角的影响非常小。”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依靠高科技产业,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投资对当地的影响比较大,而香港的经济发展与长三角不匹配,所以CEPA的着眼点在大珠三角的合作。”
暂且不论郎咸平的这番话是否让珠三角吃下一颗“定心丸”,但广东给人的印象是心知肚明的:绝不坐享其成。截至2002年底,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576多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19%。这一数字略胜对手一筹,但是为能在“北争”中胜出,广东省在“泛珠经济圈”内的投资环境建设上不断下苦功,据广东省计委提供的资料,近年来,为改善区域交通通道,拓宽省际间的交通动脉,广东与周边省(区)都加大投入,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广东与周边八省(区)规划和在建的高速公路就有六条:往广西,有渝湛(江)国道主干线湛江到粤桂交界段,广州至梧州高速公路;往湖南,有京珠高速公路小塘至广州段;往江西,有粤赣高速公路;通福建有汕汾高速公路、梅州到龙岩高速公路。
帮助西部落后省区发展,参加“粤、港、澳经贸投资环境推介和经贸洽谈会”的官员们纷纷表达了“西助”的愿望。“飞架珠江口”使港澳跻身于大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的跨海大桥俨然成为了投资环境推介的最大卖点。这座在蓝图上全长约28公里,“Y”形的大桥,将把由香港驱车到珠海、澳门缩短到半小时,比现在绕道虎门大桥要少三个多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大动脉极大地帮助了香港四大支柱行业将市场扩展至珠三角以西、以北的广大西部地区,使得港澳企业在西部内地建立有利于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连接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网络。“CEPA”的种子在西部省份的开花结果必将大大有助于突破中国在20世纪末期形成的“沿海带”线形发展格局,熔铸一张更有活力的、平衡发展的、布局多样化的“网”形经济新版图。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中缅公路、泛亚铁路的建设,CEPA主角之一的广东将获得空前的向南拓展的空间。前不久,建设部的一位副部长在考察珠三角时,曾鼓励应向南看,借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以有利的区位优势,将东南亚作为自身的发展腹地。有关人士将此解读为中央为珠三角吹响的“南进”号角。
有专家认为,大珠三角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拥有中国通往东南亚的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区位优势不言而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进军东盟大市场,华南、西南各省(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并且,广东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
因此,“泛珠”九省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中,联手进军东南亚经济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进”策略一举两得:一方面,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将大大扩展广东及珠三角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广东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东的技术、资金等优势,在吸收产业转移的同时,形成自身的主导产业,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香港统领再创繁荣
 |
粤港两地专家畅谈投资理财的商机。 |
温家宝总理指出,香港与珠三角融合应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走在前头。香港回归祖国六年多来,粤港合作取得的成就,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合作典范。粤港经济合作的几年中,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推进,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推进,从民间为主的分散自发性合作向建立政府协调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更紧密经济合作关系推进,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拓宽,逐步形成了唇齿相依、兴衰与共、互补互促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香港回归祖国后,接踵而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SARS曾使香港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中国加入WTO,国门敞开,香港中转站地位也大不如前,CEPA签订前夕,香港出台的《珠江三角洲2022年规划》就已显示出香港立足珠三角,争做亚洲中心的战略计划。
2010年的世博会无疑加快了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而CEPA将进一步推进香港与珠三角的融合,使小珠三角变成大珠三角,香港将充当大珠三角龙头,从此结束小珠三角群龙无首、七雄纷争的局面。1995年始,珠三角发展速度就不如长三角,原因之一是这一地区缺乏一个像上海一样的龙头城市为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高水平服务。将香港的服务业优势与珠三角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大珠三角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将超过国内任何经济区。国家制定的CEPA将加快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整合后的小珠三角加上携CEPA优势的香港,两个超强经济体联合,制造业在珠三角、服务中心在香港的大珠三角经济区将超过欧洲中等国家的经济实力,香港将成为大珠三角的龙头,大珠三角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