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纪念《今日中国》杂志创刊55周年

本刊编辑部

《今日中国》杂志55年的历史,始终和一个伟大女性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这不仅仅因为她是我们这本一直以来始终致力于客观介绍中国,增进中外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的多文种刊物的创办人,更因为她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这本刊物。事实上,《今日中国》杂志本身所从事的对外传播工作始终是宋庆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庆龄与《今日中国》

《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中国福利会主席的宋庆龄在1952年亲自创办的。1950年10月,周总理找到宋庆龄,建议由她创办一本刊物,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对周总理这一建议,宋庆龄欣然接受。因为她早在1949年就提出“建立国际机构……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建设新国家中所取得的成就”的设想。

1951年初,宋庆龄找到了刚回国的国际问题专家陈翰笙、具有国际宣传经验的老朋友金仲华以及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以其为主要筹备力量,研究制定刊名和办刊方针等重大问题。新刊物的名称最后被确定为《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最初为英文双月刊),办刊宗旨为“重点报道中国社会、经济、文教、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以使国外最广泛的阶层了解中国建设的进展,人民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宋庆龄表示,“但愿我们所做的以及今后要做的努力,将使我们的杂志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增进和平的强有力的杂志。”“内容充实,文章通俗”则成为新刊物的写作风格。

宋庆龄十分关心杂志质量的提高,经常为杂志撰写重要稿件。每次收到新杂志,总是仔细阅读并及时评述,提出改进意见。

在杂志内容问题上,宋庆龄曾指出,“除了工农业经济建设的文章外,文化艺术方面也要注意到,使刊物内容能显得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在报道时既要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同时还要注意对付帝国主义的宣传机器”。

在杂志的艺术性和技巧问题上,宋庆龄很强调要“装饰一番”,从版面设计、图片到美术工作都要给读者以“生动”和“亲切感 ”,以免让读者感到面目可憎。

发行是创办对外刊物工作的重要环节,宋庆龄对此也十分关心。她指出,“必须仔细考虑在宣传促销领域我们做什么,如何去做”,“我们是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能和可以利用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在对外发行方面她也身体力行,多年来坚持每月将几十本杂志以“林泰”的名义寄给国外的朋友,以扩大杂志的影响。

宋庆龄十分看重与读者的交流,她的朋友遍布各国,她经常写信给他们,征求对杂志文章和图片的意见。她坚持给读者复信,为杂志社留下了“每信必复”的好传统,这对我们保持同读者的密切联系至关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开始筹办杂志到1981年逝世的30多年间,宋庆龄留下的有关信件和文章有20多封(篇)。在纪念《中国建设》创刊10周年的专文《真实报道的传统》中,她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抗战岁月,如何创建保卫中国同盟,如何创办保盟《新闻通讯》,如何有效地履行向世界传播中国真实情况,以及保盟通讯与本刊之间的渊源关系。她写道:“回顾10年,我们保持了真实报道的传统,展望未来,我们将同过去一样,忠诚地为真理效劳。”“真实报道”成为《中国建设》和后来的《今日中国》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海外广大读者喜爱这本杂志的最根本原因。

在宋庆龄与周总理的关怀指导下,《中国建设》逐渐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面对国外广大中间读者,以人民团体刊物的民间身份出现,保持真实报道的传统,善用事实说话,从生活入手,内容丰富多彩,文章通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有亲切感,更好地反映新中国的变化。这一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建设》1952年创刊时只有一个英文版、6位工作人员、每期发行几千册。到宋庆龄1981年去世时,《中国建设》已经发展到用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德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出版的期刊,编辑部工作人员超过100人,每期约20万册发行到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本在宋庆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对外刊物,成为当时打破西方舆论封锁、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它继承与发扬宋庆龄确立的真实报道的优良传统,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荣光

再创辉煌

 

返回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8610)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