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人物

孟兆祯:谱写“凝固音乐”的人

热心慈善事业的侯希贵


孟兆祯:谱写“凝固音乐”的人

                                           魏丽娜

孟兆祯教授气宇轩昂的气质,精神矍铄的外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对科学的执著、艺术的精通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更令人叹称道。

从少年时代起,孟兆祯痴迷中国京剧艺术,为了看京剧,他省吃俭用,常常从每月仅有的10元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戏票。正是对京剧艺术的喜爱,给孟兆祯打下了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

1952年孟兆祯考大学在选择专业时,误认为造园专业就是种广柑,因为他爱吃广柑,就报了北京农业大学的造园专业,结果考取后才知道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原想放弃,但他的校长对他说:“这门学科是‘凝固’的音乐。”热爱艺术的他从此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早年研究中国园林的建筑大师,像梁思成、童隽、刘敦桢都是学贯中西、多才多艺的学者,随着中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生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隔膜,使许多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到深深的忧虑。在北京林业大学,孟兆祯为了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学习园林艺术,率先开出了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冶》例释等新课,确立了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课程以中国传统园林为特色的新框架和新内容,策划了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法。

《园冶》(刊行于1634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经典著作。注释《园治》的书籍很多,但大部分书只是从字面上作解释,学生学起来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孟兆祯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提炼,化逻辑思维为形象思维,把传统的思想与设计的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传统文化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孟兆祯的许多学生都说,孟老师的课讲得既生动又有趣,他教给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终身受用,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身为林业大学的老教授,令孟兆祯倍感欣慰的是,他为祖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一批批生力军。他指导的三名学生四次获得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大奖,在风景园林界传为美谈。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性地建立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新教学体系,创建了该学科在全国唯一的博士点。

    现代城市与园林

孟兆祯曾主持承担过国内外的36项设计,把充分体现现代园林设计理念的美丽景观留在了世间。在北京丽京花园别墅园林设计中,他根据当地的实际,巧妙地将一条排水沟改造成美丽的景观,获得了当年林业部设计一等奖。在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艺术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从营造理法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了园林理论新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专业变得越来越红火,孟兆祯也一天比一天繁忙。

在园林界,有不少人认为古典园林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进程,应当"丢掉小农式园林包袱" 孟兆祯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一个城市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脉络,它基于城市的自然基础,深藏在一座城市的历史中,也体现在历代的文化遗存里,没有了历史的遗存,就没有了城市的文化记忆,只有了解了这个城市的自然机理和文化脉络,城市规划才能有的放矢,园林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既不泥古不化,也不否定传统。

二十一世纪是绿色的时代,但目前中国在环境建设和风景园林建设上,还落后于世界,许多城市绿化建设仍然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太强,而相应的自然环境不足等问题。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孟兆祯主张,“我们不但要科学地认识环境问题,还要艺术地解决环境。”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内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周一次的京剧票友会和每天进行的园林方面的研究是融会贯通的,在他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像是一段段凝固的“音乐”,而且是人与自然协调奏响的中国民族“音乐”。

孟兆祯,风景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林艺术系造园专业。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