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新西藏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访谈录
宫喜祥 席涓 郭雪仪
编者按:今年9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本刊自1952年创刊以来,伴随着西藏从解放到发展建设的辉煌历程,从未间断过对西藏的宣传报道。曾任本刊名誉总编辑的爱泼斯坦,从1956年起曾四次到西藏采访,采写和发表了多篇新闻稿件,同时著有《西藏的变迁》一书,这是中国首部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向世界客观地介绍新西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著作,为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西藏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
本刊记者与杨传堂在一起 |
今年5月,刚刚过完90寿诞的爱泼斯坦不幸与世长辞,他在病重住院期间还曾表达希望能再次到西藏采访的愿望。带着爱老的遗愿,本刊社长宫喜祥率记者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前夕专程前往西藏采访,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这位1954年5月出生于东部沿海山东禹城,自1993年至2002年,先后担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老西藏”,
2004年12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这位“老西藏”向记者畅谈了西藏的发展和美好未来。下面刊出的是本次采访的访谈录。
 |
记者:发展是党执政兴藏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自治区成立4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请您谈谈当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方面有何新思路、新举措?
杨传堂: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特别是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关于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以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迅速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5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仅3.27亿元,2004年达到211.54亿元,按可比价比较,40年增长了18.6倍。进入新世纪,西藏连续4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保持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藏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基础。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十五’期间(2001-2005),力争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为使西藏与全国一道进入现代化打好基础”
。
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认为我们应该切实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锲而不舍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是要毫不动摇地抓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这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发展我们的优势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农牧业的现代化,真正让广大农牧民得到实惠、致富奔小康。三是要立足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农牧区各项社会事业。五是要策划几个大的项目,为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基础设施历来是西藏发展的“瓶颈”。“九五”期间(1996-2000),拉萨贡嘎机场一期扩建、羊湖电站、拉萨长途通信枢纽楼等多项重点工程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西藏投资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十五”期间,西藏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尤其是即将开通的青藏铁路将为西藏的发展注入哪些新活力?
杨传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西藏工作,大力支持西藏发展。中央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90年代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别确定了43项和62项重点工程,加强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世纪,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把西藏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之一,集中力量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安排了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117个“十五”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12亿元(其中青藏铁路西藏段投资120亿元)。目前已完工83个。直孔电站、林芝机场、扎布耶盐湖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青藏公路整治、贡嘎机场改扩建、金河电站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两桥一隧”(即在拉萨与贡嘎机场间修建两座桥、一条隧道)主体工程完工,藏中电网环网基本形成,实现了“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在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国家在计划外又增加了24个大型项目,总投资64.2亿元,部分项目已建成使用。
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的青藏铁路,掀开了雪域高原铁路建设的新篇章。今年青藏铁路将铺轨到拉萨,明年正式进入试运行。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造福西藏以及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铁路填补了中国铁路网上的空白,将为西藏带来强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必将促进西藏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革命性转变。青藏铁路将成为西藏发展的经济线,社会稳定的政治线,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线。
记者:“科技兴藏”是西藏发展的根本战略。西藏加大科技创新、推广、普及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加大科技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杨传堂:人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关键,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我区经济社会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匮乏造成的。与全国同期相比,西藏千人专利授权数、万名科技人员专利授权数都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目前,我区只有40%的县完成了“普九”(即普及小学和初中九年教育),与中央要求相差甚远。现有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各地市以上,县乡科技人员缺乏,科技推广体系薄弱。
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先导。当前,我们需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抓紧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农牧区义务教育为重点,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即到2007年,西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快“普九”进程。逐步推行国民教育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制。抓紧完善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抓好新的西藏大学建设。
同时,引进和使用好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艰苦的边远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度很大,正实施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战略,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有效,制定和完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既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又要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把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政策、体制和社会环境。
坚持加快发展科技,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素质。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通过直接引进、委托开发、联合攻关等方式,解决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重点加强农牧区建设小康社会、农牧民尽快致富所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作,使科技到村、科技到田、科技到户、科技到人。
记者:发展特色经济是西藏探索出的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发展道路。近年来,西藏又重点发展了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等,请您谈谈在产业发展速度、规模、效益上实现了哪些大的突破?
杨传堂: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特色产业建设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我们西藏各族人民追求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西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强区富民的重要途径。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工业化。
近几年,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对口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的有利契机,积极利用西藏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群众致富的有效载体,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仅2004年,进藏游客达到1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旅游业总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生产藏药1090吨,产值达4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但目前我区特色经济还处于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的起步阶段。
今后加快特色产业建设,我们将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观念和思路,推动其高规格起步、大规模发展,尽快实现从单兵突进到产业集群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利用西藏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区域特点明显,土地、光照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树立大旅游观念,坚持旅游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围绕矿产、藏药、水资源、生产资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选好品种,加强扶持、形成规模,闯出市场,走出西藏。
作为一名老西藏,我喜欢这个地方,1996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一年回来十几趟。十几年来,每年在西藏都超过300多天。今后,我们还是要坚持把加快改革开放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加大对内地的开放力度,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参与西藏建设,扩大对外贸易,搞活全局。带领自治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构建繁荣富强、高度和谐的新西藏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寄予的厚望,也是自治区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神圣历史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