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

社会

周恩来总理与“万隆精神”——难忘50年前亲历亚非会议的往事

中国之最


周恩来总理与“万隆精神”

——       难忘50年前亲历亚非会议的往事

张彦

19554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花园城市万隆举行的划时代的亚非会议,今年已届50周年。作为有幸亲历这个重大国际事件的极少数幸存者之一,我回顾往事,能不感慨万千!

50年前,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主义势力却不甘心失败,力图恢复旧有秩序,形势严峻。新兴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他们必须彼此团结互助、一致对外,才足以维护自己的胜利果实,维持地区的和平稳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代表了世界人口将近三分之二的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破天荒第一次没有任何殖民主义国家代表参加的情况下,齐聚万隆举行了七天紧张的会议,取得了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丰硕成果。

周恩来(左二)在万隆亚非会议主席台上。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六年,又处于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冷战的氛围之中,遭到美国不断的封锁制裁,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蠢蠢欲动,时刻妄图“反攻大陆”。很显然,亚非会议必将成为两大阵营角逐的一个特殊战场。在受到五个发起国的邀请以后,中国政府立即决定积极参与这个重大的国际会议,主动出击,争取改变我们的国际环境,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并且,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为首的强大代表团。

作为中国对外宣传刊物《人民中国》的记者,我十分荣幸地被派前往报道新中国第一次参与的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我本应随记者团一起,乘印度包机“克什米尔公主号”经香港前往印尼首都雅加达。印尼驻华大使特别在北京萃华楼饭庄设宴为记者饯行,当时频频举杯的欢乐盛况,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但是,临行前,周恩来总理突然受到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访缅,希望商谈两国之间的一些问题,并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塞尔会晤。于是,代表团决定与记者团分别前往,改道经仰光前往雅加达。我和新华社记者李慎之同志,由于同时兼任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参与一些起草文件和翻译的工作,随周总理与代表团同行。记得,在记者们离京赴港之前,我们彼此还相约:“雅加达见!”

411日,突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在沙涝越上空爆炸事件,形势严峻。很显然,敌人是妄图谋杀周恩来,以此来破坏即将召开的亚非会议。中国外交部立即发表严正声明,揭露这是一起美国和蒋介石的台湾特务机关导演的谋杀案,强烈要求港英政府对参与这一阴谋的特务分子逮捕查办。事实上,早在43日,公安部部长已经接到广东密报,国民党特务获悉我代表团行踪,可能采取行动。9日晚,情报传来,特务可能破坏代表团所乘飞机。消息报到昆明,周总理立即指示:外交部要将这一情况火速转告新华社香港分社和中国赴万隆会议代表团工作人员,要他们立即向港英当局提出交涉,请香港方面一定要保证有关人员的安全。总理还指示外交部立即召见英国政府驻北京代办,请他们采取措施。所有指示的防范措施均得到了立即贯彻,并约见了印度航空公司经理,要求严禁可疑人士接近飞机。但是,不幸的是,仍没有能阻止特务收买的上机做清洁的工人秘密将定时炸弹放上了飞机。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后,我们代表团人员个个对敌人的阴谋破坏充满愤怒,为11位烈士的牺牲万分悲痛,同时也更加坚决地为开好亚非会议做好准备工作。

结束了对缅甸的访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飞赴雅加达。此刻的雅加达,到处都是迎接亚非会议召开的“AA”标致,热烈的气氛笼罩全市。中国代表团的到达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欢迎,我们的车队来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时,门前马路上已经挤满了欢呼的人群,都想一睹周恩来的风采。第二天到达万隆以后,这种氛围就显得更加浓烈。

418日上午,亚非会议在万隆的独立大厦隆重开幕,印尼总统苏加诺热情洋溢地发表了开幕词《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他说:“在我环顾这个大厅和在此聚会的贵宾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激动的感情。这是人类有生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史的新起点。我希望,它将证明,亚洲和非洲已经再生了,新亚洲和新非洲已经诞生了。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彼此取得谅解,从谅解中产生彼此间的更大的尊重,从尊重中产生集体的行动。”

下午,开始大会发言。各国首席代表按英文字母顺序发表演说,到中国发言时,周恩来为了想多听一些不同的意见,主动后延了。大会发言中大多数代表谴责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表示了促进亚非团结合作的良好愿望。但是,很快各种各样刺耳的杂音就出现了,将共产主义诬蔑为“新殖民主义”,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人们发现,有的代表的发言,几乎可以从美国报纸的社论中找到蓝本。不能不让人警惕地预感到,一只破坏的黑手已经伸进了大会。

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到周恩来身上,以为他一定会拍案而起,予以反击。如果这样,就会像某些人所期待的那样,大会必然争论不休,以至最后陷于僵局,不欢而散。但是,人们注意到,周恩来一直在耐心地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且不时在纸上记录些什么。直到19日上午大会结束时,他还没有发言。但是,那天中午,回到住地别墅却突然展开了一场准备下午发言稿的突击战。周总理在屋里口述,由他的贴身秘书翻译浦寿昌用铅笔记录。我们几个翻译都坐在打字机前等候,送出一页,就立即翻译,紧张的气氛,犹如在进行一场战斗。但是,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总理出口成章的这个短短的《补充发言》,竟在亚非会议上发挥了旋转乾坤的伟大作用。


万隆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

下午的大会三点开始,我们的车队前往会场时,正遇上了一场热带的瓢泼大雨,其激烈程度是我们温带人从未见过的,像天老爷用桶在往下倒水似的。可是,令人吃惊的是,会场前面的马路两旁依然站满了打着雨伞的人群,他们知道今天下午中国的周恩来要讲话,他们希望直接从广播喇叭中听到。

大会开始以后,泰国外长在发言中还点名攻击中国,土耳其副总理也为其国家参加反苏反共的《北大西洋公约》军事同盟辩护。然后,会议主席宣布:“我现在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发言!”在热烈的掌声中,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坛。这时候,会场已经座无虚席,不少人只能站着听。我注意到,和我一起坐在记者席上的各国记者尤其紧张,显然他们都在期待着将要发生的爆炸性新闻。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周恩来心平气和地告诉大家,他的大会正式发言稿已经分发给各位代表,现在只作一个简短的《补充发言》。会场一片寂静,与会者都竖起耳朵听这个《补充发言》将说些什么?谁也没有料到,周恩来的第一句话竟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接着,他又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他并且进一步坦率地说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整个补充发言不过20分钟,除了中间由浦寿昌念的译稿,一头一尾都是周恩来用洪钟般的声音讲的。讲话结束后,会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每一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感觉到,会场里的空气陡然变了。好心的人们无不欣慰地意识到,面临分裂危机的亚非会议因此得救了,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狼狈不堪的,是那些事先早已写好爆炸性新闻的西方记者。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随后几天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各种交锋不断出现,有时甚至是风暴。时刻都让人感到,有一股黑色势力在起作用,为的是使会议达不成一致协议。同时,人们也看到,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总是以折冲樽俎和协和万邦的高超外交艺术,努力扫除逆流,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胜利。

亚非会议期间,周总理过人的精力是令人吃惊的。他和代表团工作人员同住在一座别墅里,他屋里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有人统计过,周总理平均每天夜里只睡三个小时,而白天除了参加会议与活动,就是在别墅不断接待客人。他有一条原则,不论什么国家的代表来做客,都同样尊重。总理的法语翻译陈定民教授曾经告诉过我,有一次他漏译了“亲王阁下”四个字,总理立刻让他纠正,就是这么严谨。许多在会议上与周恩来交锋过的人,后来都非常尊敬这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并且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了解周恩来历史背景的人,不难看出,几十年来最擅长在国内斗争中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武器的周恩来,这一次在国际大舞台上将统一战线的高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崇高目的。这不仅使亚非会议获得巨大成功,而且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为中国外交的发展铺平道路。

同样,为了革命而无所畏惧的精神,又一次在周恩来身上得到活生生的展示。在陌生的、没有外交关系的新加坡机场,他竟毫不犹豫地大步走向贵宾室。会后,在雅加达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时,他和苏加诺总统站在敞篷汽车行进在大街上,接受万人空巷的欢呼。

50年过去了,亚非会议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个会议上诞生的万隆精神早已普照大地。但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造就这一成果的英雄人物。

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亲历者,他的伟大形象将永久铭刻在心,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背景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不甘心失败,试图夺回昔日地盘。为了应对共同的敌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新兴独立国家认识到团结互助、一致对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背景下,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于19538月提出召开亚非会议(通称“万隆会议”)的倡议,得到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四国一致响应,决定联合发起这一会议,并由印尼总理致电周恩来总理,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出席。

1955418-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印尼第三大城市万隆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亚非国家参加会议,共商团结合作大计。由于当时与会国中只有7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场合较少抛头露面的中国代表团的出现自然引起极大的关注。然而会议一开始便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一些国家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攻击共产主义。在419日的全体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登台发言。他决定把原来准备好的讲话稿散发给会议代表,只作个简短的补充发言。他第一句话就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顷刻间,嘈杂的会场变得鸦雀无声。周恩来进一步阐述了“求同存异”的主张,认为各国间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并不妨碍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团结。当他的发言结束时,会场内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与欢呼声。

由于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万隆会议不仅产生了体现亚非国家向往和平和自由的十项原则,即被后人所说的“万隆精神”,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浪潮,同时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前奏。6年后,25个亚非独立国家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宣布组成不结盟运动,成为亚非会议的延伸和继续,也开创了亚非拉国家南南合作的先河。

50年过去了,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原则没有变,人们要求和平、发展和公正的基本愿望没有变。万隆会议所体现出来的和平共处精神,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更显示出极富生命力的现实意义。

名词解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政府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