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中华情缘

新加坡华源会会长王泉成

传奇一生建云顶
台湾学生的大陆求学梦


台湾学生的大陆求学梦

本刊记者 张 洪

同等收费出台

奚浩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主攻德国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像他这样前来祖国大陆主修西方哲学的“台生”并不算多。他在台湾出版过专著,对维特根斯坦可谓了如指掌,来北京求学看中的不全是这里的学术环境,更多的是想解开与“根”这个概念有关的情结。

即使深爱北京,但面对前途,奚浩与其他台湾学生一样还是有一种潜在的担忧,家里要支持较大数目的学费,在大陆拿到的学历台湾又不承认,而在大陆就业,又面临着比较复杂的身份认证。何去何从,是每一个像他这样的“台生”反复考量的问题。 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都关心三个问题。第一,学历认证,希望两岸能共同解决;第二,希望在大陆毕业后,有公平的就业机会;第三,希望得到奖学金。

今年5月11日,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该校建筑学院的台湾籍博士生任怀乡向他提出了两岸有关学历学位互认的问题。

仅仅两天,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即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对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将按照大陆学生标准同等收费。

尽管大陆每年投放在教育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发展需求来说依然不足。为了这项新政策,国家将额外对这些教育科硏单位给予专项补贴。同时,劳动保障部门也正在抓紧修订政策,放宽台湾籍毕业生在大陆就业的条件。同时实行的措施还包括设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每年700万元)。

“国台办宣布统一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的学费标准,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动作。它传达出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一视同仁,大家都是中国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教授说。

《澳门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在教育经费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大陆额外拨出资金来照顾台湾学生,这不但体现了对台生的“一视同仁”,还多了一份“亲情”的考虑,也蕴涵着对台湾学生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种寄望。 大陆教育优势

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背后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近几年大陆知名大专院校的学术水准大幅提升。

曾润梅,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在其所著《台湾高教改革风云录》一书中提到,自1950年至2000年,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数由4所增加到150所,目前还有29所正在筹设中,但大多数都是学生人数少的小型新兴学校或技术学院,超过15000名学生以上的综合型大学只有8所。

在教育经费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依然在扩大办学规模,导致了台湾高校学术品质的下降。研究显示,台湾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及语言能力远不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

据报道,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连年公布的全球国家(地区)竞争力科技实力方面,台湾地区从1998年的第7名一路下滑至12名,其中最具指标性的“研发经费”下滑至19名,“基础研究”更远远落后大陆。

“实施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对台生影响不是很大,一般来说,到大陆念书的还是负担得起学费的,主要的影响在于心理认同上。”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姜正扬说。

台生:垂青大陆 看好中医

1987年,台湾“有限度”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成为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开始。此后,尽管两岸关系时有波动,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的数量仍然稳步上升。 2000年后,随着大陆名校的国际声望和教学质量较台湾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前来求学。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叶芳证实,80年代末陆续有台湾学生来读书,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京的台生不到100人,而到目前,北京在册台生1300多人,全国在校台生为5000~6000人。

一份调查显示,最受“台生”欢迎的学校是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有企业管理、经济法学、金融法学及国际法学、中医针灸等课程。一份调查显示,在台湾学生心目中名列前十名的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初期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主要集中在中医、中文、历史等专业,直到2003年,学中医的仍占其中的1/3以上。中医师赴大陆报读研究生成为台湾教育的一大亮点。

仅福建中医学院这样一所地方院校,就有400多名台湾学生获得了学士及以上的学位。目前在该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还有160多人。这些毕业生有的返台后担任了当地中医师公会的负责人,有的通过了台湾方面的职业“特考”,还有的已成为中医药大学的骨干教师。一些学生则选择继续深造。

“大陆的中医医术高超,理论也相对有一定的高度,加上这里地大物博,藏龙卧虎,更能取到‘真经’。”来北京学中医的台湾学生丁竟群说。

台湾的一些学校也开始积极推动两岸高中交换学生。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选择赴大陆就读,越来越多的台湾家长愿意让学生到大陆求学了。 

大陆:市场更大 机会更多

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

“那些上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电(北京电影学院)的,还有一些念基础学科的。有很多念中文、历史的,他们在台湾已有了硕士学位,还要来大陆再拿一个,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查到第一手的资料,见到那些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名字的老师。”曾在台湾媒体供职,现在大陆攻读MBA的台湾学生李永忻说。

经营“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庄松冽是北京最有名气的“台生”,这位被称作“庄仔”的“吧主”曾是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名台湾籍学生,目前,留守北京的“庄仔”已经把他的小店开到了第四家,俨然成了“台生“创业大陆的典范。

2003年年底北京市台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当时北京各类台湾毕业生有450多人,80%的台生返回台湾,15%继续求学,还有5%在大陆就业。大多数台湾学生在大陆就业的同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台湾“护照”,以方便回去探亲。但这样就拿不到大陆户口,由此带来难以尽数的麻烦。

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台湾学生郭定源,回到台湾后还是要三番五次地来大陆,“没办法,总要解决那份‘根’的感觉。”

附录一: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具体措施

措施一:同校同级同专业交费相同,台湾本科生学费标准将大幅下降 。

措施二:20%台湾学生可获奖学金,自主招生和联合招生,均有机会享受此待遇 。

措施三:对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给予专项补贴。补贴将按照实际招生人数,实行人均定额,

附录二

台湾学生收费标准咨询监督电话:国台办(010)8355.1807、教育部(010)6609.7882、各地价格主管部门举报电话12358。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