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成:用生命体验作画
本刊记者 张 娟
初识王衍成,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件随意的圆领T恤,近乎木讷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沉稳内敛。其间有人向记者介绍,这是当今法国画坛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200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剧院举行了一个油画捐赠揭幕仪式,一幅名为“腾飞——迷彩的旋律”的巨幅油画,正式悬挂在新落成的歌剧院前厅主题墙上,捐赠者正是中国旅法画家王衍成。王衍成现任联合国教科文IACA国际艺术中心副主席,是欧洲著名画廊Galerie
Protée的推荐画家,法国权威的《艺术》杂志主编钱拉?伽芒称他为“造化天成的抽象派画家”。
找寻自已的过程很痛苦
近来年,王衍成在世界数十个国家举办过个人画展,其作品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的创作迅速地被认同,画作的价值也直线上升,目前他每幅作品的价格在1~10万欧元。
一个中国人,如何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在西方画坛脱颖而出?
45岁的王衍成是山东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被艺术院校录取的学生。1989年,学了8年油画的王衍成,带着对西方艺术大师的崇拜和对巴黎的向往,赴法国留学。
“法国是一个竞争力很强的社会,它不会以人的等级和位置来评价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而是以他的作品的价值来判断一个艺术家,不仅仅是法国画家能进入它的画坛。”在王衍成看来,巴黎创造了一个可以吸收任何国家的艺术家到那里再创造、再发展的土壤。它具备了让人可以充分地展示自身文化艺术的空间,并且与当下文化结合很紧密。它具有丰富的包容性,让人可以发展,如果发展不起来是自身的问题,如果发展起来了,你可以往前走,只是怕你走得不够远。
与许多学艺术的留学生一样,王衍成经历了在巴黎街头画人像谋生的阶段。“我画了一年多,主要是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画游客。每天从中午12点画到晚上12点,第二天7点多就要起来搞创作,天天连轴转,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精力!”
而更让王衍成刻骨铭心的是另一段经历:“找寻自己”的痛苦过程。在国内,他一直学习西洋绘画,一门心思只想着怎样才能模仿得像,画得惟妙惟肖,是否能体现什么主题,人家是否能一眼看得懂。到巴黎后,他拿着代表自己写实功力的一幅肖像画交给指导老师,得到的评语是:你不应该这么样画!这个直接的否定,逼着年轻的王衍成反思自己的艺术之路:模仿别人,走的是一条发现别人而不是发现自己的路。而在巴黎,证实自身的存在,才会有立身之本。
“留学期间,我看遍了欧洲的美术馆和画廊,对照自己,剖析自己,我的文化根基在哪里?哪些能与我的血液产生共鸣?我在找寻自己。”王衍成说那个期间,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思考,慢慢地,王衍成“醒悟”了。如果只是学人家的技法,画出来的是人家的画,而加入自己的体验,才是自己的画。模仿别人,技艺再娴熟,只能是个高明的画匠,发挥个人的创造价值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美术史上留下来的,没有哪个艺术家是因为模仿别人模仿得像的。这个习惯王衍成一直保留至今,每个月他都要拿出时间来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去看画。“特别是到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去看,汲取营养。自己的阅历、经历在不断调整之后,看到的和领悟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王衍成告诉记者,好的美术馆他会一次次重复地去看,特别是看传统的画,因为它们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有很多精髓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王衍成说那个反省过程如涅槃一般,从发现别人到发现自己,是他绘画生命中最大的转折。“巴黎对每一个喜欢艺术、热爱生命的人来说,永远都是那么宽怀。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会找到你所想要的,甚至加倍得到她。”
与画布谈恋爱
“用生命体验去画画,与画布谈恋爱。”王衍成这样概括自己的状态。
随着对艺术理解的变化、审美眼光的变化,王衍成的画也发生了变化。1996年,王衍成的画作获得蒙地卡罗王子艺术基金会大奖——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在这项摩纳哥现代艺术大奖赛上获奖,也是他拿到打开欧洲画坛大门“钥匙”的开始,收藏家开始找上门来,评论家开始关注他的作品。
今天的王衍成以具有东方神韵的抽象画闻名画坛,但他最早学的是现实派绘画。“你什么时候改画抽象画的?”是人们经常问他的一个问题。王衍成自己很困惑:“我的画抽象吗?我认为我的画很有内容,一点也不抽象。”在王衍成看来,绘画有三种,一种是照着东西画(写生),一种是根据记忆来画画,第三种是把物质逼进极至,当代画家第三种比较多。而他的画如果说有变化,也是因为他对艺术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他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人的穿衣风格,其实与过去并没有质的变化,只不过不知不觉选择上的变化带出现在的样子罢了。”
王衍成说,其实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学抽象画,这个过程就像“脱壳”,当对绘画的研究、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将每种色彩和形式都赋予存在的内容后,“你的每一笔都是有内容的——只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不是一回事。”王衍成说创作的过程,就是思维和存在解放的过程,你解放了,把原创的特点赋予到画面中去,你的作品就出来了。
对于王衍成来讲,两天不画画,就觉得心里难受。“我的力量都会用到画面上,好像与画布在谈恋爱。很多东西看了以后我就激动,就想表现。因此画中是生命火花的跳动。法国人讲,画是什么,画布上留下的生命经历的一种痕迹。”王衍成说自己把画与生命结合在一起,一个人生命的载体处理到画布上去,通过力量、自由性、色彩冲击的程度等来表现。
王衍成特别提到朱德群先生,朱先生是著名的抽象派绘画大师,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朱先生并没有教我画过一笔画,但他告诉我一点,就是要真诚。先生告诉我,你是什么样的人,就画什么样的画。”王衍成说朱先生给他最大的教诲是要把生命放在画布上!使他受益终生。
“我的画是牛奶加咖啡”
法国著名画廊Galerie Protée在推出王衍成的画展宣传册上写道:“王衍成是本画廊继赵无极、朱德群后推荐的第三位中国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中有着神秘难言的一面,不管如何去欣赏,如何去沉思,如何试着去诠释。其中蕴涵的古老中国和东方文化如此分明,我几乎都可以嗅到它的味道,觉到它的颜色,其中难言的神秘是那么引人神往……”
王衍成对自己画的评价是:“牛奶加咖啡。”“法国人看我的画,知道是中国人画的,中国人看我的画,往往能看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自己的画就像咖啡和牛奶混在一起,喝起来是综合味道,也分不清哪是咖啡哪是牛奶。”王衍成的画打破了国界,独特之处在于每幅画都是生命体验综合因素的一种产物,没有技术框框的约束之下,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他生命中经历体验的原创的东西,这与其他人肯定不同。
王衍成说,东方空灵的东西对欧洲人来讲是一种神秘,是一种异国文化的情调。“我是一个中国人,这很重要。中国文化高深博大,有相对的永恒性,我们用筷子、学方块字,这种灵活性、对形的感受,对抽象思维的锻炼,外国人不可能有。”王衍成总忆起小时候看父亲写毛笔字的情景,他帮助父亲研墨,看到笔尖转向及笔峰的灵巧。相比之下,王衍成认为中国人这方面的训练和判断,再加上中国的方块字的组合,潜移默化了人们对抽象意识的认识的影响。再看西方人对这方面就有些棘手,他们用方头笔去画,不转弯的,他对抽象、虚无、空灵的概念不如东方人那么强。
王衍成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影响太深了。越到西方去,越想看中国的画论。它有很多艺术本质的东西,只是某种社会问题把它抑制住了。如“诗画同源”,画是无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再比方“因物象形”等,很多抽象的绘画表现的理论,在中国画论中都能找得到。越到西方才越觉得自己民族的伟大,越觉得它文化底蕴的深厚。
“以前不出国、不做这方面的比较,品不出文化的差异。到希腊去看到西方文化起源的东西,它思辨的东西很明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东西是割断的,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古到今是延续的,经受住了长时间的考验,我愈发觉出我们民族的伟大。”
现在王衍成每年都要回祖国来作画。他认为艺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现在正处于积极的上升通道中,“我想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欧洲的顶级画廊也会来中国拓展市场的,悠久的中国文化将会影响整个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