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

社会

中国直面禽流感

美女制造与美丽经济
美国人收养中国孤儿的故事


2003年11月,美国女律师琳达为给身患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儿凯丽寻找配型相合的骨髓再次来到中国。6岁的凯丽是琳达五年前在湖南常德收养的一名弃婴。为了挽救凯丽,琳达夫妇先后向新西兰、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和中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求助,在数百万骨髓捐献者当中配型。许多读者为琳达对女儿的爱而感动,其实,在美国有许多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名为FCC的组织。这些中国孩子在美国父母的呵护下,幸福地成长。

美国人收养中国孤儿的故事

王树楷

FCC的全名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是一个从中国领养儿童的组织,在全世界有90个分部,大部分在美国,也有的在加拿大和欧洲。美国纽约分部是最大的,新英格兰地区分部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有850个会员家庭,2000多人。

FCC会员家庭相互交流经验

FCC经常组织各种与中国、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帮助会员家庭了解并建立与中国的联系,教育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FCC还经常组织集体活动,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分担苦恼。他们希望孩子不仅享有父母的爱,同时还给他们一个群体,让他们不感到孤独和孤立。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分享我们的幸福。”

最近美国麻萨诸塞州塞勒姆市PEM博物馆与FCC共同组织了一次活动,参观博物馆中一所从中国搬迁重建的古民居,在博物馆的剧场里,还为他们演出了一场中国传统的京剧“孙悟空”。

这一天,当我来到博物馆时,简直惊呆了,120个FCC的会员家庭,好几百人聚集一堂,妈妈、爸爸搂着、抱着、扛着、追着自己的心肝宝贝,欢声笑语到处飞扬,他们绝大部分是中国孩子,唱的、跳的、跑的、撒娇的、捉迷藏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一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正追着一个小宝宝,那位父亲说:“我叫大卫·Warren,这是我的女儿梅琳,她21个月了。去年我们去中国,从江西省桂西塘(音),靠近南昌的地方领养了她。”大卫说:“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地区很普遍,我公司的副总裁从中国领养了两个女儿,我也就效仿去做了。”这时候小梅琳奶声奶气地叫爸爸,大卫高兴地答应着,从里到外洋溢着幸福。

爱丽丝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她说:“我女儿叫安娜·明明·Jardine,她在孤儿院时的名字叫黎明常,常是孤儿院院长的姓。我选择了明,因为我知道她肯定聪明漂亮,安娜是我母亲的名字,Jardine是法国的一个花园,是美好和平的象征,所以她的名字里有一点儿来自她的生母,有一点儿来自我的家庭。我希望她成长为一个结实、健康、快活的孩子,去看看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 爱丽丝说:“我的家庭爱安娜,宠她。可是,当我带着女儿去美国南部或者中部旅行,人们可能不那么理解,他们觉得很奇怪。幸好我们住在美国东北部,因为很多家庭都像我们这样,人们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

Bonnie Percall说:“我女儿1997年从江西景德镇来,她现在读小学二年级,学习非常好,我真的很喜欢。我有很多朋友是从亚洲来的,我接受亚洲人的观念,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很舒服,所以我就产生了一种想法,就是要有一个中国女儿,这是我一直都想要的,我的家庭一直都很支持我。”

Angela 和她的中国孩子

琼安,从路途遥远的新罕布什尔州来,她说:“我的大女儿叫Kate,从长沙来,我的二女儿是从柬埔寨来的,她们充满了我的心,幸福降临在我的头上。2003年暑假我们去了中国,我当年从孤儿院抱走Kate的时候她只有十个月,我想她不会记得很多,可她非常兴奋。我们曾见过一些孤儿院的中国母亲,她们很悲哀,孩子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这对她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美国比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物质条件不知要好多少,美国家庭领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从中国农村来的,那么,是不是一种怜悯心、一种施舍呢?他们说并不完全是这样。人到中年,没有孩子的人生并不完全,他们希望有做父母的经历,希望完整一个家庭的意义,所以这也是圆了他们的梦。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成绩非常优秀,使美国、使世界对中国这个民族、对中国人开始刮目相看。另外,中国小孩健康,社会背景清楚,中国的教育风气也比较严,这也是很多美国父母愿意领养中国小孩儿的原因。

Hope Speele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眼里含着泪花。她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母亲现在已经84岁,她只有一个弟弟,这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家庭,她感到寂寞。七年多以前她在福建厦门的一个孤儿院收养了她的女儿,那时她只有八个月,如今她已经八岁了。Hope激动地说:“我喜欢我的女儿,我爱她,有了她真的很好,她带给我很多很多幸福,很多很多力量,很多很多鼓舞,我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詹尼佛有两个中国女儿,老大安娜·李杨傅从广西南宁来,老二梅·李华从湖南浏阳来,她说:“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很美满。周围的人逐渐理解我,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到美国来,他们了解到这些孩子比较有教养。”

南希是心理学专家,她女儿也叫安娜,她说:“安娜是我生命中从来没有过的最美好的。我住在剑桥城,那是个多文化的地区,有从世界各地来的儿童,一个白人妈妈有个亚洲孩子,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很幸运,从中国来的那么好的孩子加入到这些家庭中来。

一位母亲热情地过来和我打招呼:“我叫玛丽萨,这是玛雅,玛雅会数数,她数得很好,快来!数给叔叔阿姨听听……”

孩子们大声地数着:“1、2、3、4……”

杰杰的妈妈琳,想让我听听她女儿唱歌。“杰杰,你可以唱个中国歌,你上个星期学的。”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行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

琳告诉我,杰杰出生在江西省,15个月的时候来到美国,今年2月就8岁了,现在上2年级,学习很好,杰杰快乐、健康,和她一样。

孩子们的中文老师升士贤说:“我正开始教她们中文,‘找朋友’是刚学会的一首歌,现在她们学会查99个数了,而且认识笔顺,横、竖、撇、捺都会了。”

华裔美国人李安是FCC的负责人之一。她也从中国领养了两个女儿,一个十岁,一个五岁,她说:“有了她们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每个星期六上午,她们去学习中国民间舞蹈,星期天下午FCC组织她们集体学中文,唱中文歌,学习中国书法和各种各样有关中国的习俗。”

玛莎·塞拉1998年把女儿从中国带到美国,当时她只有14个月,现在快七岁了。玛莎说:“从两岁半起她就开始学中文了,一个星期三天,在放学以后学,我们还请了个小阿姨,一个星期来教她一次。”

陈虹是电脑工程师,她不是FCC的会员,她的小孩和玛雅是好朋友,她今天也来参加这个活动。她说:“我们家对面有三个家庭领养了中国孩子,他们花钱花精力地去培养孩子,我很佩服他们对小孩这么上心,我觉得好多中国父母都不如他们。他们为了建立和中国的联系,付出很多时间。玛雅的妈妈玛丽萨是哈佛大学一个杂志的主编,玛丽萨编辑了一个叫‘China Connection’的杂志,每年出三期,其中很多文章都是跟中国有关的,玛丽萨是用业余时间搞这本杂志,组稿、装订都是自己弄。”

FCC的会员都是美国人,为什么这些家庭迷恋中国文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了呢?从新闻学院毕业的李华说,他们有过经验教训。最早,很多美国家庭都是领养韩国的孩子。那时,他们不希望这些被领养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让他们学习祖国的文化,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一些,在他们的心理和成长过程中就出现许多问题。现在这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学习这些孩子祖国的文化和传统。FCC的负责人李安说:“我们认为,让这些从中国来的孩子记住自己的身份,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李安一直在从事一个叫“红包”的活动,她从很多美国家庭募集捐款,转赠给中国的孤儿院,改善和解决那里缺少尿布、洗衣机等许多实际问题。光是新英格兰分部,就给中国的孤儿院寄去了50多万美元,她说:“当我们领养第一个孩子以后,我们感到很多孩子还在等待,所以我们开展一项名为‘红包’的活动,它让美国的父母了解‘红包’这一中国的传统,以及帮助那些仍在等待的孤儿,这个活动差不多有十年了。”

罗伯特看起来大概有70多岁了,我试着问他是不是孩子的父亲,他立刻告诉我,他们夫妇俩领养了两个女儿,老大四岁半时从武汉来,现在已经12岁了,老二两岁多从南京来,今年一月就四岁了。这两个孩子的性格完全不同,带给他们很多快乐的体验。他还说,2002年冬天他们去过中国,旅行非常愉快,就是北京太冷了。为什么这么大年纪才领养孩子呢?罗伯特说:“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还有个家在得克萨斯州,现在已有孙子了。我和妻子退休以后想要做些什么,于是就决定再组织一个家庭,所以就领养了两个女儿,我们现在有很多时间做这件事。在你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你的工作可能很忙,你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且,那时你有许多事不懂、不会,你可能会犯错误,而现在正是抚养、培养孩子的大好时光。”罗伯特还说:“我们从不往后看,很少谈到她们在孤儿院的生活,我们只谈今天、明天和未来,怎么去建设未来。但是我们喜欢她们学习中国文化。”当问到他对孩子们有什么希望时,他说:“我们的希望就是给她们机会去做她们生命中喜欢做的事情,我们给她们最好的教育机会,给她们健康指导,我们给她们许多选择去做她们的年龄所喜欢做的,你不能替她们作选择,你只能问她们你们喜欢做什么。比如要搬家,你也要问她们喜不喜欢?两个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回答,那样就只好投票去表决了。要说我们的希望,我们只希望她们最快乐最健康。”

和FCC的家庭在一起,我真切地体会到他们幸福的感受,他们为建立一个完美家庭所做的努力,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困惑,心理学家南希说,今天的展览里讲了中国农村清明节时烧纸房子给自己的祖先的传统。南希的女儿安娜看了以后问她:“妈妈,我也有祖先在中国吗?”南希回答说:“是呀,你的祖先是在中国呀。”安娜又说:“妈妈,我们能不能也做个纸房子然后烧了,给我在中国的祖先呢?”南希说:“她越来越懂事,她对她的命运想得越来越多,所有的展览品她都是第一次看到,她非常喜欢我带她到这儿来,当然这对她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她来说非常好,我很理解这里所带给她的体验和感受。她是中国人,她的根在中国,这里又是领养她的家庭,我有点乱,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 莫伊娜是个护士,她跟随医疗队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给很多孩子看过病。后来她就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她从河北张家口领养了一个女儿,成为一个单身母亲。她给女儿取名丽丽,现在丽丽快三岁了。莫伊娜说,现在她和丽丽相依为命,她很爱她。她说了好几次,丽丽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丽丽也总是黏着妈妈不放手。莫伊娜说,她有一个心愿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那就是,有一天她会把这孩子带回中国,找到她的生身母亲,让她们团聚,给丽丽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让她重新找回自我,让她自己选择,能让丽丽爱她自己是她最大的心愿,她的家庭和她的朋友们都会支持她帮助她实现这个心愿。 FCC新英格兰分部的主席珊蒂有两个从湖北领养的女儿,她说:“FCC的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对于未来,我们计划要帮助她们继续保持和提高中文水平,因为她们的功课和其他方面越来越忙,要想坚持中文的学习并不容易。再有,我们要试着回答她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呆在中国和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亲生父母在一起?我们要告诉她们一些背景,为什么她们会到美国来。”

送走了这些家庭,很多天以来我的心似乎还没有平静下来,时常会想起那些可敬可爱的父亲、母亲们。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