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茅盾故居


茅 盾 故 居

文摄影/杨宝民


茅盾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先生最后七年,就是从1974年,到1981年他是在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度过的。
后圆恩寺胡同古朴幽静,巷子里有数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枝叶繁茂,绿叶浓浓,13号是一座僻静、安宁的两进四合院。走进院门,进门迎面影壁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茅盾故居”横匾。
这是一座百年老院,它没有气势宏伟的大门,也没有雕梁画栋的建筑。面积不大的院子里种植着各色花卉,院内的每一个角落向人们讲述着茅盾先生平和、质朴的生活气质。从院里老屋上的两层檐椽来看,清朝时住在这里的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员,但因户主人不断变更,被人改造成了更适合居住的宽敞民宅。这座小四合院大门门前有一对矩形方门墩,石墩虽不大,几个侧面却都饰有图案各异的花卉浮雕,具有北京四合院特色。
前院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房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原为厨房与饭厅,会客室里沙发旁边还有一个白漆脱落的冰箱。前院现在开辟两个陈列室,分别陈列和介绍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文学活动。包括手稿、信件、手迹以及他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400余件。1986年在前院立了茅盾先生的半身汉白玉塑像,表达人民对这位文学巨匠的纪念。院内中央有个方形的葡萄架,茅盾在世时曾在架上装了个秋千,陪孙女在这里玩耍。
后院里属于老房的只有北房,东西两侧的红砖小耳房是后期加盖的。后院正房室内完全按茅盾生前样子陈列,进门一间是起居室,北墙是一排柜子,包括他自己著作的各种版本,专辟成“茅盾文库”。书柜前是一对折叠式靠背椅,茅盾坐在左手的椅子上,接待和会见国际友人、国内同行、文化界的朋友。室内东侧临窗有一张大写字台,摆放着茅盾当年使用过的放大镜,撰写的手稿,阅读的书籍。台上的日历显示着他病重入院前一天的日子:1981年2月19日。
起居室东有门可通卧室,这是他晚年读书,写作的地方。卧室布置很简单,正中横放一张铁丝单人床,漆着白漆,上面的枕头、褥子、床单还是茅盾逝世前的样子。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作回忆录备查的旧时的期刊以及他平时亲手收集一袋袋剪报资料和晚年经常阅读的书籍,铁床的西侧是一个极普通的写字台,书桌上有一个白搪瓷茶杯,一盏小台灯,茅盾把许多书籍堆在案头,纸笔常备,半夜醒来,想起些什么,就在台灯下阅读,阅读有所得,惟恐遗忘,赶紧写在纸上。茅盾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案几上完成。“文革”开始后,茅盾搁笔不再写作,直到1976年他决定提笔创作最后一部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在那一盏台灯下,老人写道:“自知来日不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这样心情,其实不仅仅是茅盾老人,任何一个暮年之人,都会有这样无奈的认命。
茅盾在写作上,经常是一篇小说还在写,另一篇小说就开始在打腹稿了。他每天考虑的事情就是写作,生活上的事都靠夫人孔德沚。卧室有两件非常惹人注意的东西,一件是左侧靠墙的小衣柜上,安放着茅盾夫人孔德沚的黑漆镂花骨灰盒。另一件是“补丁摞补丁”的毛巾浴衣,这是茅盾生前穿的,仍旧挂浴室的墙上,仿佛还在等着主人回来。
就是这位穿破旧浴衣的老人,为繁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他病危的时候,他将自己积存的25万元稿费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作为设立一项长篇小说文学奖金的基金,后来用这笔基金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用来奖励中国对优秀长篇小说的作者。
茅盾先生质朴的一生鲜活地展现我的眼前,我站在满院墨香里回忆着茅盾先生所走过的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和杰出的作家,是与鲁迅、郭沫若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文学巨匠。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