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鲁迅在北京的家
郴州旅游展现品牌魅力
第五大道上演文化大戏


鲁迅在北京的家

文图/杨宝民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

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一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不爱赌,也不喜嫖,买古玩书画吧,又没有那么多钱,只好选择一种较为省钱的刻拓本古碑,作为自己的“嗜好”。他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起床,盥洗后直接去部里办公,黄昏时返回会馆,吃过晚饭,八点钟开始抄碑,看佛经,读墓志,常常要到半夜一两点钟,这样一连抄了五六年。鲁迅在此期间先后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著名作品,“鲁迅”的笔名是从这里诞生的。

八道湾11号

故居内的陈设

在北京孤单生活日久,一种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不知不觉就他心底滋长起来。1919年,鲁迅卖掉了家乡绍兴的老屋,用这笔钱买下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房子,将母亲和夫人朱安接到北京,与周作人夫妇同住。

鲁迅在八道湾生活的3年多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在这段时间,他先后写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9篇小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并翻译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童话集》,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上卷。有意思的是,当时诗人爱罗先珂也住这个院。

当时,家中由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掌管家政,鲁迅每次发了薪水,就将绝大部分交给她。1923年7月24日,鲁迅与信子发生一次严重的冲突,鲁迅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了一句“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周作人在冲突后第五天,自己到前院给鲁迅送去一封绝交信,就从那一天起,他和鲁迅彻底绝交了。

1923年8月,鲁迅离开了八道湾。八道湾11号的房子至今仍保持着原来的建筑格局,不过已成为民居。

西城砖塔胡同61号

离开八道湾后,鲁迅搬到了西四砖塔胡同61号,租了三间南屋住了下来。

临走前,他对夫人朱安说,你或者留在八道湾陪母亲住,或者回绍兴娘家,我会按月寄钱供养你。但朱安想了一想,回答说:“八道湾我不能住……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于是一同搬去。

比起八道湾,砖塔胡同的房子是又小又矮,只有朱安一个人日夜相伴。鲁迅很快就病了,连续几天发烧,咳嗽,还吐了血。他一晚接一晚地失眠,除了母亲,鲁迅最亲近的就是两位兄弟,尤其是周作人,鲁迅到北京以后,五年间和周作人的通信,各人都三百封以上,这是怎样难得的情谊!可现在这些亲情都飘散了,他几乎成了一个彻底孤独的人,惟一陪伴在身边的,又是自己并不爱的朱安……

半个月后,鲁迅着手买房,经朋友帮忙,两个月后,跟朋友贷款买下了宫门口的一座旧宅,买的时候房子很破,鲁迅自己设计,雇人施工,把小院拾掇出来,1924年5月,他同母亲及眷属离开砖塔胡同搬进了阜成门三条21号。

阜成门三条21号

阜成门三条21号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寓所,这是一座典型北京小四合院。几乎在胡同尽头,一扇金边黑漆的小门,门旁有一块镶嵌在灰墙内的汉白玉石,上面是郭沫若先生书写的“鲁迅故居”四个金色大字。从小门进去,经一条短短通道,左边有四扇绿色的屏门,进入屏门便是故居的前院,院内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是客厅和藏书房,一排排从绍兴老房带到北京的樟木箱子上鲁迅亲笔手书给每个箱子用中国的“中”来编号。北房东屋是鲁迅的母亲住,西屋是朱安住。

穿过堂屋后面另搭了一间小房,人称为“老虎尾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称“绿林书屋”。书桌上置有高座煤油灯,就是在这盏灯下,鲁迅写下了200多篇不朽的名作,包括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彷徨》、《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文章,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每当朋友青年作家来访,鲁迅总是手持这高座煤油灯在院中迎送。在这普通的四合院里,鲁迅先生培养了大量的青年作家。

前院中有一棵古老的枣树和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三棵丁香树,每逢春天,这里白色、紫色的丁香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是那样的美丽清香,给整个院子里增添勃勃生机。后院有一口井,但没有水,鲁迅与附近的居民一样,每日买饮用水。井旁是鲁迅亲自种植的黄刺梅。

自1924年4月起,许广平经常来此向鲁迅求教,《两地书》中鲁迅部分书信即写作于此。

在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住宅,家庭经济开支由朱安掌管。朱安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但是没有赢得鲁迅的爱情。他们甚至将一只箱子和箱盖分别摆放,一处放洗好的衣服,一处放要洗的脏衣服,为的是将接触减到最少。但鲁迅十分尊重朱安,每次买点心回来,总是先请母亲挑选,次即送朱安,由她挑选,然后拿回自己吃用。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日常饮食都难以维持。这一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有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交出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她说自己的生活“故宁自苦,不愿苟取”,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故居重新修缮,并按原样陈列,故居东侧是鲁迅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正式开放。馆内收藏有关鲁迅生平的丰富文献和鲁迅珍藏的图书一万三千多种,鲁迅故居于1979年被公布北京市文物保单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亭、豫才。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