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人物
我非常荣幸,正逢在任中国


我非常荣幸,正逢在任中国

――访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先生

地点:北京瑞典驻华大使馆

采访人:本刊记者 刘东平

时间:2004年7月

古船联结中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今日中国:今年9月3日,由瑞典东印度公司建造的大型仿古帆船哥德堡三号,将举行隆重命名仪式,这是它明年即将远航中国的一曲前奏。对于中瑞交流史上的这件大事和盛事,雍博瑞大使如何评价?

雍博瑞大使(以下简称大使):谈起这件盛事,不由得要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瑞典重要港口城市哥德堡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和中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兴盛。哥德堡东印度公司在数十年间,共有38条商船132航次远行中国,其中就有“哥德堡一号”和“哥德堡二号”。

“哥德堡三号”

船队从中国运回了大量瓷器、茶叶、丝绸、香料等商品,中瑞贸易往来对哥德堡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当时哥德堡的达官贵族,对中国精美瓷器和古典家具推崇备至,并以拥有为荣耀。

1745年9月,“哥德堡一号”商船历经30个月去往中国的漫长航行之后,在即将抵达哥德堡港时,不幸触礁沉没。当时从沉船中打捞出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器、茶叶等物,直到1984年,瑞典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条沉船的遗骸,并打捞出大量瓷器碎片、茶叶和香料,仅瓷器就有9吨重,其中有400多件完好无损,有的茶叶仍留有香味。这些中国文物在世界各地举办了30多个不同规模的展览,影响广泛。

有关人士建议,重造一条“哥德堡号”古商船,此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并于1993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和基金会,专事古船的重建工作。经过8年多的努力运作和建造,古船竣工,于2003年6月下水。为了承接历史,特命名为“哥德堡三号”。我本人也参加了下水仪式,并在这条船上亲手敲进了一颗木钉,这非常有纪念意义!

“哥德堡三号”再经过内部装饰、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等筹备,预定明年10月正式起航。它将沿着200多年前开辟的航线,满载瑞中间长久的友谊和文化经贸交流的使命,再度远航中国,将在广州和上海两地泊碇。

今日中国:据悉,“哥德堡三号”仿古商船的重建,花费了巨额资金,这些资金全部是从瑞典民间筹集来的。投入巨资建造这条古船,其意义何在?与瑞典人的“中国情结”有关吗?

大使:历史上瑞典与中国的交往有几次浪潮。18世纪的瑞典,中国曾是上流社会“时髦”的话题。孔子及中国哲学思想都曾为瑞典贵族津津乐道,广为传诵。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小岛上,还有一座18世纪的中国古典风格宫殿―中国宫。它不仅为瑞典人赞美欣赏,甚至还被欧洲其他国家仿造。当时瑞典把中国看做很发达国家,富于神秘感和吸引力。在哥德堡,“中国情结”至今还深入人心。哥德堡有个地方音乐电台,每天开播前,主持人都要介绍一句中国的格言或警句,哥德堡人时常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现在,新建成的“哥德堡三号”已然成为哥德堡一处旅游新热点,前往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今日中国:这种吸引实际是双向的,即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向中国介绍瑞典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在斯德哥尔摩结庐久居。而哥德堡古船则见证了瑞中友好关系和交流源远的历史,也象征着更加灿烂的今天与未来!

大使:是这样。瑞典于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之一。现在,瑞中关系又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繁荣时期。经济和贸易成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3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瑞典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典自1982年在中国江苏建立了第一个瑞华合资企业“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到如今,在华投资金额超过了140亿瑞典克郎(12亿美元),在华的瑞典企业达250多家,其中包括如爱立信、ABB、沃尔沃、伊莱克斯、宜家家居等世界知名企业。

瑞典面积小,人口也不多,是个典型的外向型国家,更多依赖于对外关系和经济贸易。中国的发展势头,给瑞中两国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中国正在奔向“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必需不断扩大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合作。因此,还会有更多瑞典公司来中国发展,比如世界著名ABB公司,就将参与三峡至广州至上海的输电线路电网的铺设工程;“宜家家居”也将在中国再建10个规模更大的连锁店;索尼、爱立信公司在中国的新合资企业,也将连带引来不少瑞典的零件供应商及相关企业。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恢复到了18世纪前西方人眼里那样兴盛的经济地位,重振了昔日辉煌。中国有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一个世界大国,快速发展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情。

温家宝总理16年前就考察过瑞典的秘密平衡机制

今日中国:瑞典是闻名的现代福利国家,在建设福利体制方面有较长的历史和经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亟需建立适合市场机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您认为瑞典的福利制度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呢?

大使:6月份,瑞典外长莱拉?弗莱瓦尔慈来访中国时会见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特别谈到了他1988年访问瑞典时的印象。他说那次访问的主要目的,就是看一看瑞典的秘密平衡机制,即怎样在公平与福利之间保持完美平衡。我非常吃惊,那时温总理就对这一问题感兴趣了。作为瑞典大使,我很受鼓舞,觉得应该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瑞典这一方面的情况。

瑞典是非常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半以上要出口到世界各地,参与世界大市场的竞争。因此,瑞典每年国民产值的4%都要用到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上,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用到福利和教育方面。

早在一个世纪前,瑞典的福利制度就已成形,瑞典根据1891年通过的立法为自愿性医疗保险项目提供政府拨款。随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1901年推出的企业工伤事故强制性福利基金,1913年出台的一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1931年出台的医疗福利制度。此后的几十年中,又陆续建立了双亲保险、儿童医疗福利制度等,并随社会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福利体系。

在教育方面,实行完全免费教育,全国四分之一的青年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在医疗健康方面,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公共医疗,个人只需支付少量医疗费用,其余由保险等各种福利支付;为保证妇女参加工作的权利,政府推出了儿童白日照顾计划,个人支付少量费用就可在幼儿园托管婴幼儿,其余由地方政府负担。对于赡养和照顾老年人,瑞典也有周到的制度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在瑞典,与高福利制度相应的是高税收政策。靠高税收来提供高福利。瑞典人认为,高质量的生活,要使人人享受,大家平等,而不是少数人的享受。收入高者多纳税,用税收来调节了人们的收入差异。因此,瑞典人的收入高低差距仅有几倍,贫富悬殊很小。

总之,以上介绍就是通常所说的“瑞典模式”。它按照社会福利普遍享有原则,使所有公民享有社会提供的基本福利,福利面前人人平等。瑞典的成功经验,是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今日中国:“瑞典模式”的思路和一些具体做法,对中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实有不少启示和借鉴参考作用。那么在社会福利其他方面,中瑞之间还有什么合作吗?

大使:瑞典现在同中国政府密切合作的,也是同社会发展和福利密切相关的方面就是环境保护。今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瑞典国际生态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瑞绿色市场论坛国际研讨会”在四川攀枝花市召开;4月1日,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瑞典环境部共同主办的“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中瑞环境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题,就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会议邀请了75位瑞典市长,50多位中国市长参加,中国环保总局局长和瑞典环境大臣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形成了“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成果报告,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和瑞中城市环境管理信息网络。

瑞中目前在环保方面还有10多个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和准备实施。既有从政策层面入手的大项目,也有具体的环保投资项目。比如在北京郊区,瑞典就援资兴建了一个大型水处理厂,北京数百万人都能受益。另外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计划,不少中国代表团分批到瑞典学习环保知识和技术,瑞中两国环保机构也建立了更密切的专业交流。

非常珍惜在任中国的黄金时

今日中国:大使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20年多年后,您出任瑞典驻华大使,能否谈谈您亲眼所见的中国的变化吗?

大使:很富有戏剧性。记得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古老土地时,中国刚实行改革开放,街头、建筑物上,贴着许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标语口号。那时,我也访问了一些居民,他们都谈到了“文革”中种种痛苦的经历!毫无疑问,那对于许多中国人是非常难忘的。

后来,中国越来越开放,许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使得更多中国人释放出了他们的能量,也让一些私营企业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开放。众多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都引进了中国,中国正在发生一个科学技术的大跃进!中国现已拥有了八位数之多的手机,网络的普及率和速度相当惊人。

中国的政治民主步伐也很大,现在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国人,甩去了许多约束和桎梏,可以更多地替自己做决定了。这在20多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都如同神话一般,非常惊人!

当然,中国现实的问题也有不少,比如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就很让人关注。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了,他们可以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把钱寄回家,这与过去农民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相比,是一个不小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那么大,没有户口,没有固定住所,生活非常艰辛,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今日中国:大使在任北京的生活,感觉如何?

大使:总的感觉是非常忙。我只有在周末能去北京郊外散散步,放松一下。长城沿线的一些小村庄非常淳朴,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最近有一次机会去山西的五台山,那里风光秀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令我欣赏不已。在北京,我最愿意去使馆附近的公园看人们晨练。有跳探戈的,也有打兵乓、舞剑的,练太极拳的,很有生活情趣。

不知不觉,我来中国已经两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我还要争取多去中国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看看。

今日中国:您是如何看待驻华大使这一角色的?

大使:很多国家的驻华大使,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在任此刻的中国,恰逢一段难得的黄金时期。有那么多的事情可做,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成。对我个人来说,也是非常独特的机会,这次到中国赴任,正赶上中国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我非常荣幸!

我有个同事,他曾在90年代初任驻华大使。那时,他每天下午二三点钟就完成了工作,可以回家休息了。可我现在非常繁忙,每天需要工作到很晚。从去年10月到今年12月,瑞典一共有6位内阁大臣来华访问。这几乎占了内阁所有成员的三分之一,且在一年之间。可见瑞中两国的关系现在有多么密切!

今日中国:中瑞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很频繁吗?

大使:不久前,瑞典著名雕塑家卡尔?米勒斯的两件作品被北京市政府收藏并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展出。7月10日,6名中国女艺术家与6名瑞典女艺术家的作品联展在北京798工厂艺术区开幕;6月底,瑞典知名现代舞蹈家潘可南的独舞演出在北京现代舞团剧场成功举行。明年,还将有更多瑞典著名表演艺术家来中国演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瑞典文学戏剧巨匠斯特林堡的五卷本文集也将与中国读者见面。瑞中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也可谓百花纷呈。

今日中国:听说,大使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人是一位艺术家?

大使:我太太是搞美术的。前不久,她刚刚在北京举办了一次陶瓷艺术展,现在她正在瑞典的工作室继续工作,为下一次举办展览努力着。

我的女儿是20多年前我们在孟加垃工作时收养的,收养时她才出生三天。现在她已经是一个男孩的母亲了,住在美国华盛顿。我们还有一个小儿子,今年我过60岁生日时,儿子特意写了一个中国的“福”字,送给我作为生日礼物。

今日中国:大使,看来您有一对孝顺的儿女,一个十分美好的家庭!

大使:是的。非常感谢!

大使简历:

1968-1969 瑞典外交事务分析员 国家安全工作人员

1969-1970 瑞典策略部政治科科长

1973-1975瑞典驻孟加垃大使馆发展合作办公室主任

1976-1978 瑞典发展与回顾委员会秘书

1978-1980 瑞典驻老挝大使馆DCO主任

1980-1983 SIDA亚洲地区副主管

1984 瑞典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发展与合作办公室主任

1986-1994 瑞典国际发展促进会副总监

1990-1991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访问学者

1994-1997 瑞典驻越南大使

1997-1998 瑞典亚洲策略项目合作者、外交事务司长

1999-瑞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外交事务司长

2002-瑞典驻华大使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