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药养生>

中药养生

传统健身的黄金项目--太极拳



传统健身的黄金项目——太极拳

王丽妮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健身拳术之一。其动作舒展轻柔,圆活连贯,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具有强身健体、防病祛疾、延年益寿的功效。日益受到广大中外朋友,尤其是中老年朋友的喜爱,被誉为传统健身的“黄金项目”。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十三势”等。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山西人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行世后,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太极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变化万千。太极拳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能比较清楚地论及师承脉络、分支流派者,当在明(1368-1644)末清(1644-1911)初,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流派,各具特色。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七套架路精心编排,身法劲道不断变化。先是柔多刚少,柔中寓刚,柔缠中现柔、缓、稳之色; 然后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刚中寓柔,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后由陈式太极拳拳师陈长兴弟子杨露禅经改编而形成了“杨式太极拳”。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推广普及的太极拳,即是以杨派太极拳为基础改编的。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为吴鉴泉,其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连绵不断,循规蹈矩,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小巧,但具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妥帖,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清末时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学杨露禅于陈式老架太极拳,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小而不促,舒缓平稳,步法严格,起、承、开、合,连贯顺遂。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各路太极拳虽然拳法不一,可是在演练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重意念。练时要求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健旺。

太极拳调气机。它以腹式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全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样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固护元气。 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太极拳行气血。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复归于丹田,使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都得到锻炼。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88名50到89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调查。其中32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56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经常打太极拳的老年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状况好。从现代医学来讲,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和动作的前后连贯,协调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经常练习的人会觉得周身舒适,精神焕发,反应灵敏。试验证明,在运动的时候,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于某些慢性病患者来说,情绪的提高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还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

2.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不仅能活动各组肌肉、关节,还能加强横膈式呼吸的节律性。这种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促使腹压不断地发生改变——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回入右心房;而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有规律地按摩肝脏,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改善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程度。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实太极拳组老人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一般老人的平均血压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39.5%,而一般老人为46.4%。

3.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28.5%,而一般老人组则为47.2%。X线照像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较低(36.6%:63.8%)。因此,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报道,坚持一段时间练习太极拳,人体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减少,动脉硬化的症状减轻,并且能促进消化,预防便秘,这些都表明太极拳对于体内物质代谢及改善消化功能有着良好的影响。

 经常练习太极拳益处多,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阳光下运动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空气越新鲜越好。若空气污浊,多含二氧化碳、烟灰、尘埃、细菌等物,吸入肺内是不利健康的。 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幽静的环境容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镇定。另外,集体练习,也可配音乐,能使动作整齐,节奏分明,有助于初学。

2.老年人初学太极拳时应由简入繁。最好是先从简单的入手,即先学简化的太极拳,再过渡到传统的老式太极拳。国家体育总局和有关部门推广的锻炼性太极拳,以匀缓柔和、舒展大方、无高难度动作的杨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以健身,养生为目标,成为当今太极拳运动的主流。学习太极拳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架式略微提高一些。等到下盘有功底的时候,再把架式降低。

3.练习时动作柔缓均匀,连贯圆活。要注意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放松,动作以意识做导引而非笨发力。呼吸匀细、深沉,稳定和有节奏,拳术变换以腰为轴

4.练习太极拳的时间不宜过长,以30-40分钟为宜,适当延长间隔时间。此外,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防止肌肉或关节损伤。

(王丽妮: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