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

“成功”故里看成功——福建南安撤县建市十年成功路

宜都——投资兴业的理想之都
沧州: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


“成功”故里看成功

——福建南安撤县建市十年成功路

文/余列江 黄仲熙 陈文辉 潘志卿

南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三国东吴置县,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也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安曾一度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93年撤县建市。全市土地面积2036平方公里,人口148万,南安籍海外侨胞有300多万人。

新市十载

南安市区溪美大桥

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建市。撤县建市,对积极谋求发展的南安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从这一天起,这个千年古郡犹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从这一天起,450万海内外南安人秉承先人的坚韧意志和创业精神,发扬“团结、务实、开明、进取”的南安精神,历届南安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锐意创新,谱写了南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3年12月8日,南安隆重举行建市十周年盛大庆典活动,南安海内外乡亲将欢聚一堂,共同分享这十年累累的硕果和丰收的喜悦。

十年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7%。南安综合实力年年稳居福建“十强”县(市)之首,并跻身全国“百强” 县(市)之列。2001年,全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数位居全国100个“最发达县”的第46位;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排“全国前100名的县(市、区)”的第27位,财政总收入9.558亿元,比建市前的1992年翻了三番;今年1至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达8.7亿元,预计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将超10亿元。

南安市华房新型材料公司与同济大学和福州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用石粉生产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块已投放市场。

十年来,南安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蓬勃发展,建材业、纸制品、石油化工、电子机械、轻纺鞋帽、食品饮料、家私装潢以及高新技术、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十年来,南安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形成了水果、粮糖油、肉蛋奶、水产品、席草、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八大农业生产基地,荣膺“中国龙眼之乡”称号。

南安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悠久。今日南安,社会事业更发达。十年来,南安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市(县)”、“全国文化先进市(县)”、“全国体育先进市(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拥军先进单位及“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省级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南安地税局、“全国模范(县)市工会”南安市总工会等一大批先进集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及旅游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蔚然成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其他事业日益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南安市共有176家企业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数量居福建省各县(市、区)前列。图为福建省天广集团消防水带生产车间一角。

近年来,南安市文化、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在侨乡南安的广大农村,常常听到老百姓说的一句话:如今,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思想观念一点也不比城里人落后。的确,几年来,南安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五个一”工程(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广播站、一套收视设备、一块宣传栏、一支宣传队伍)为标准的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颇具规模。现在,无论你走到南安城乡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文化新风。当你来到素有“中华第一诗村”之称的溪美办事处贵峰村,你会看到“野老村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的情景,你就发现流传千年的诗词古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南安市山区乡镇蓬华镇蓬岛村的村民没想到,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村里的蓬山图书馆藏书量已超过了12000多册,一股农家爱书读书的风气在小山村里方兴未艾。在南安市城乡各地活跃着数十支职业剧团,这些小小的剧团竟是获奖大户。由他们组成的代表队已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和蒲公英奖,并有数十名文化工作者在参加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5项,省、地级奖项20多项。全市现有国家一级图书馆两个、镇级图书馆22个、村级图书馆363个,占现有村的85%以上,藏书量达到450多万册,形成市、镇、村三级图书网络。工余饭后,农闲节假,许多人来此求知娱乐,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了。

南安市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南安一中、国光中学于今年9月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作为省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南安市新课程改革工作卓有成效。今年3月,京港课程改革专家座谈会在南安召开,与会专家对南安市的课改工作予以高度的评价,南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也因此受邀中央教育频道做了经验交流。办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今年南安市高考又传捷报,全市考生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800人大关。南安市的信息化教育进程全面提速,已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所有的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及95%以上的农村小学已实现了“校校通”,为南安市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自去年以来,南安市共新建、改建90多所中小学校舍8万多平方米,办学条件日渐优化。

舞活龙头壮产业

南安市霞光镇"泉州花卉城"一角

如果你到过福建南安,你一定会被国道324线、省道307、308线南安境内沿途林立的专业市场所吸引:“中国石材城”、“福建粮食城”、“泉州花卉城”、“中国雨伞城”……市场拉产业,产业促市场,市场、产业、基地联动发展,这便是南安经济发展的特色,也是南安市县域经济不断提升的源泉所在。

今年1至9月份,南安市国内生产总值总值达138亿元,同比增长11.7%;工农业生产总值250 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总收入达8.7亿元,同比增长21.2%。这其中,石材、水暖、花卉、粮食等一批特色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石材为主的建材业已发展成为南安的支柱产业,全市建材企业1700多家,年产值超过13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撑起了南安经济的“半壁江山”,南安也因此骄傲地摘取了中国惟一的一顶“中国建材之乡”的桂冠。目前,全市石材产业已形成了荒料、加工、机械、经营、科研等联动发展的局面。始建于1998年底的南安水头镇的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名闻遐迩,现已成为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建材市场,位于市场内的“中国石材城”囊括了目前国内注册登记的600多个品种及绝大部分国际知名品牌的石材荒料和成品,接纳了国内外矿山公司、生产企业、贸易经销公司500多家。两年多来市场的日均直接交易额均保持在500万元以上、间接交易额也有500万元以上。

南安的“粮行米市” 久负盛名,早在清代中叶,官桥就是闽南地区的粮食集散地。改革开放尤其是南安撤县建市以来,官桥“粮食超市”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配置,规模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大。南安官桥镇的福建省粮食批发市场已跻身于全国八大粮食专业市场之列,成为中国粮食销售区最大交易市场。如今,市场已建成包括占地6000平方米的粮食专业市场和占地约100亩的“福建粮食城”。近几年来,市场经营总量每年保持在4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达6亿多元,粮油购销总量居全国各大粮食市场之首,从而推动“北粮南运”、“北粮南储”,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区与经销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今年6月,南安市在福建省粮食城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新增用地1000亩,首期建设用地500亩,建设中国粮食城。建成后,粮食城将成为一个集加工、销售、仓储、运输、服务为一体的华东地区第一和全国一流的多元化、现代化粮食专业市场。

南安霞美镇的“泉州花卉城”是南安市继“石市”、“米行”之后新培育的经济增长点。霞美镇目前拥有100亩的花卉展示基地、8000亩培育基地和一条7.6公里长的“花卉走廊”,构成了“霞美无处不飞花”的优美景象。全镇现有近半农户经营花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年产值超亿元。市场已成为泉州市最大花卉基地,位居全省四大花卉基地之一,是福建省名特优花卉选育基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安仑苍、英都就已是著名的“水暖器材之乡”。近年来,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品牌战略,扩大企业规模。目前,仑苍镇已有110多家水暖企业年总产值超8亿元,成为中国三大水暖生产工业基地之一。为进一步整合资源,2002年底仑苍镇开始筹建全省最大水暖专业园区——仑苍水暖工业园区,首期工程将于今年底完成。

企业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主体。南安市通过实施“1+6+1”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个建材支柱产业,电子机械、石油化工、轻纺鞋服、食口饮料、纸制品业、家私装潢六个重点行业,一个高新技术引导产业),千方百计地调优、壮大、舞活一批“龙头”,引导这批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同行创名创优,共同提高南安企业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市已涌现出金鹿集团、康利石材、新世界石业、闽发铝厂、宏发集团、溪石集团、中宇集团等一大批省级名牌企业。全市现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0多家,超500万元企业300多家,纳税超百万元企业110多家。截至今年9月,全市企业总数达1万多家,乡镇企业总产值31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29亿元。

舞活“龙头”市场,带出新的市场。如今在南安,“中国水暖(阀门)基地”、“中国雨伞城”、“环球家具城”、“轻工日用品贸易城”、“果蔬市场”、“机电市场”、“闽台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一批特色专业已日益壮大,有的已发展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特色专业市场。市场、产业、基地的良性互动,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整合,进一步培育和延长了产业链,从而使南安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为投资者构筑更优越、更宽松的投资环境 今年以来,尽管受非典影响,南安外经贸工作仍然再创佳绩。1—9月份,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数41个,投资总额7761万美元,“三资”企业总产值50亿元,对外出口商品总额26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085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额7622万美元。南安的招商引资工作能一年一个台阶,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南安市着力清障疏浚,筑巢引凤,为投资者构筑一个更优越、更宽松的投资软硬环境。

今日南安,交通、水电、通信、环保等硬环境设施日臻完善。历经十年的建设,南安已拥有了现代化海陆空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漳泉肖铁路、福厦高速公路、国道324线、省道307、308线穿境而过;全市实现了乡乡通高级、次高级路面,40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总长26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7.09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首位,为对接“大泉州”,南安市今年又投资3000多万元对省道308线全线拓改;国家二类口岸石井港5000吨级码头群已建成,连接五洲四海;距厦门国际机场97公里,距晋江机场30公里。目前,全市日供水量达40多万吨,年供电能力达30亿千瓦时;邮电通信超前发展,现代信息网络覆盖城乡。南安市政府所在地溪美市区按照“打开城门、拓展空间,改建并举”的发展新思路,经过“北拓、南改、东进、西连”, 城区规划建设面积已从1993年前的近1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近3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6%,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如今一个颇具侨乡特色、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区已逐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南安市还精心打造优质宽松的软环境,实施招商引资“畅通工程”,着力从思想、环境、体制、政策和结构性等五方面清除障碍,为投资者构建一条投资创业的“绿色通道”。自2001年以来,南安市着力清除1980年以来不适宜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市政府文件1000多件,取消审批审核项目130多件,逐一摘除套在企业头上的“紧箍咒”,搬掉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为彻底打破审批“旅行”旧体制,2001年,南安市又率先创办了政府“超市”,14个职能部门和3家服务中介机构进驻大厅,形成“集中式”、“一路通”、“马上就办”服务体系。同时实施“一个窗口收出件”审批审核办法,将部门审批权下放给予窗口,改“串联审批”为“联审联批”,使审批“旅行”变为“立等可取”,真正达到“进一个门办多个事”目的。南安市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包括投资形式、项目审批、手续简化、税费减免、土地承包出让等方面的一系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科技兴企,争优创先,打造名牌。如建立“扶优壮大”制度,每年安排100多万元作为“明星企业”的技改贷款贴息,用于重点企业技改;对通过认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名商品的企业均给予重奖,用事业凝聚人心。打破审批权限,为企业“松绑”,是南安优化投资软环境的一大举措。

南安市实行正副书记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想方设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排忧解难;开辟企业用地绿色服务通道,从建设用地审批、地籍发证、抵押登记、税费减免、信息和业务咨询等方面实施全程式的跟踪服务;严肃治理“三乱”,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南安还不断完善投资载体,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抓紧抓实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省级的蟠龙开发区为龙头,以市级的成功科技工业园为示范,以乡镇工业小区为网络的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各具特色的工业区体系。位于市区的成功科技工业园区一、二期开发1800多亩,已有18家大中型企业入驻。位于水头、石井交界处的滨海工业园区整合扩大了原闽南建材第一市场、水头奎峰工业区、石井院下工业区,总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首期投资20亿元,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报名入驻,投资额超3000万元的大企业就占了60多家。

一些企业家坦言:“企业如日中天,与有一个充满竞争与活力的氛围不无关系。在南安投资,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增强了我们创业的信心。”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南安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环境、生态、人文俱佳的创业空间正期盼更多高素质、高品位投资商的到来。

侨心侨力筑侨乡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市一角

树根深植在泥土中,故乡就是侨胞的根。侨胞热爱故乡,如同热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南安市拥有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一带为主。南安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素有爱国爱乡、慷慨解囊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企业的传统美德。

十年来,南安籍海外乡亲创办侨资企业700多家,共投资人民币60多亿元,为南安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家乡投资兴办企业主要涉及农业种养和加工、水产养殖、工业原材料、石材、包袋、服装、针织、生物、食品、电子软件开发、旅游业等20多个行业,并涌现出南益集团、宏发集团、澳盛陶瓷、康利石材等一大批知名侨资企业。南安海外乡亲不仅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心系故土,把对家乡的真情厚爱化作实际行动,踊跃捐款兴办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

十年来,南安籍海外乡亲捐办公益事业年年超亿元,全市共接受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10.3亿元人民币。南安籍海外乡亲素有尊师重教、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其中近70%捐款用于教育事业,目前已捐建中小学校舍100多座,兴办了国光中学、蓝园高级中学、宝莲中学等完全侨捐中学。全市170个教育基金会中就有130多个是海外"三胞"创办的,这些基金会已资助5万多名学生,占南安市受资助学生的90%以上。在这些心系故里的拳拳赤子中,涌现出了像李光前先生等一批突出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感召下,全市“三胞”捐助家乡公益事业方兴未艾、高潮迭起。

为了保护华侨捐赠公益事业和投资兴办企业的热情,表彰华侨爱国爱乡的高尚品质,南安市已先后表彰和报请国家、省级人民政府表彰了数百名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同时,南安人民也没有忘记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在大陆的眷属,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为了让侨资企业及时动工兴建、早日投产、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南安市在土地使用、税收征管等方面制定了特别的优惠政策,并在项目审批、申报手续等方面简便程序,一条龙办公,为他们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为使捐资建设项目捐得放心、建得满意,南安市还制定了侨捐工程管理办法,明文规定接受华侨捐赠必须依照《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向各级人民政府申报、立项,并纳入基建管理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建市以来的十年,是南安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为南安新世纪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千年古郡积淀的深厚人文底蕴,曾经给昔日南安带来无比的风光和繁荣;新世纪南安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联动、农业稳市、工业立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文化强市和依法治市,让南安走出了一条十年辉煌的成功路;放眼世界,走向世界,是明天南安腾飞的追求和希望!南安有自豪的历史,更有辉煌的今天,必将有动人美妙的明天——因为南安人《爱拼才会赢》!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