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人物

悼念宋美龄逝世

穿过历史的烟尘


悼念宋美龄逝世

张紫葛

2003年10月24日,中国近现代史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宋美龄走完了106年的人生岁月,在美国辞世。这位曾是蒋介石的夫人及外交助手的风云人物1897年3月23日生于上海(祖籍今海南省文昌市),1910年去美国,后在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1920年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会活动,1927年12月在上海同蒋介石结婚,后广泛参加社交、政治活动,并担任一些妇女团体、儿童福利团体的领导职务。1975年蒋介石病逝后不久即去美国就医、定居;著有《西安事变》、《中国的和平与战争》等书。

宋美龄的一生颇为复杂。生前褒贬不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2003年10月25日给在纽约宋美龄女士的亲属的唁电这样概括了这位女性的一生:“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晚年萦怀两岸关系,期望国家统一、民族昌盛。”

宋美龄在宋氏三姐妹中,排行老三。她对她的二姐宋庆龄有同胞骨肉之情。抗战期间,与姐姐同出入,共赴国难。有历史照片为证。这里刊载的悼文,也有这方面的叙述。

宋美龄是本刊创办人宋庆龄的妹妹,我们特刊出宋美龄生前秘书张紫葛先生的文章,以资悼念。

晚年寓居美国的宋美龄

 

宋美龄逝世了,她享年106岁。这位跨越了三个世纪,高年寿终的老人,应无所憾,但我这个她当年的秘书,仍不免深怀悼念之情。 我于1939年初任她的秘书,年底辞职,前后共约一年。我虽离开秘书之职,但在其后近十年间,还仍保持着私人联系。到1948年11月她去美国前,我还到她在南京的私邸与她道别。积十年的了解,我觉得她很有个性、很不平凡,不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杰出女性。我认为,她的特点是三种文化的人文综合: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西方上升时代的民主精神;虔诚基督教徒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1939年初,我们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相遇,仅仅由于我有特殊的记忆力,她便留下我协助她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其后很快任我为她的秘书。这正似中国古代贤明执政者从民间取士,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做法。 我任职期间,不时桀骜顶撞,后又不辞而别,但她都以长者的态度曲谅、教诲。她对其他的部下以及社会的人际接触,她都不论社会阶层、年龄层次,概能平等尊重,亲切相待,表现了真诚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年轻时的宋美龄

她绝顶漂亮,兼有东方的艳丽和西方的健美。我初到她身边时,她已四十二岁,却看似三十许人,但她并不矫揉造作,只在极少的场合偶做淡妆,平时极为朴素。士布旗袍,长袜,平地鞋,旗袍下摆必定长至脚跟,盛夏酷暑,也决不松开封颈的纽扣。但对他人十分宽容。有一次,两位小姐和她说到重庆妇女的夏季穿着:旗袍下摆刚刚遮到膝盖,上臂全部裸露,不穿袜子,赤脚凉鞋。两位小姐认为这样的打扮“大伤风化”,宋美龄却不以为然。说怎样穿着是人家的自由,是否有伤风化决定于语言、行为。西方的晚礼服袒胸露背,女运动员上场比赛只穿短裤和汗背心,难道能说她们有伤风化吗? 我初任秘书时,只协助她处理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事务,随后,她对我信任有加,又开始让我协助她处理更多的事务。我这才知道,两会的事务只是她工作的一小部分,其主要的工作是协助蒋先生,蒋接见外宾等外事活动都要她相陪,凡是送蒋审批的外交、政治、军事、财政、军用等的重要文件,都要由她过滤一道。她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她的精力极为旺盛,常常熬了通夜,白天还能照常活动。她除了担任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长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这两个社团性的职务外,未有任何正印官衔,不领薪俸,甚至时不时拿自己的钱解决公私需要。她继承了其父六分之一的财产,很是有钱,常常叫我在挎包里背上她的支票和现金,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约为1939年的六月,我随她乘车奔往她的歌乐山别墅,快到岔路时迎面遇到滑竿抬着一个大声呻唤叫痛的男子,后面跟着流泪哭泣的妇女背着哇哇哭叫的婴儿,宋美龄急令停车,叫我上前查问究竟,原来是中梁山煤矿的矿工,工伤砸断了双腿,妻子请人把他抬到中央医院求治,无力交付院方要求的高额预付款,只好带着哭泣、呻吟抬了回去。 宋美龄骂了一声岂有此理,命令我马上去把他们邀回医院,让我拿她的钱,替受伤的矿工办好住院手续,嘱咐我多交点预付款,并给受伤矿工的妻子找好旅馆,预付房金,“尽量多给她一点钱,解决生活之需。”我把那工人送进了病房,便见中央医院的院长来到外科的办公室,说是蒋夫人来了电话,很关心这个伤号,院长要求科主任亲自主刀,马上做手术,一定要把这个人治好。后来,宋美龄还两次叫我去医院探看,她说:“既然上帝让我遇见了他,我就一定得关心到底。” 常常陪她熬通夜,我有时不免口吐怨言,但她总是亲切地鼓励我:“孩子,这是抗战时期,是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的生死搏斗之秋,想想国家、民族的苦难吧!……并且上帝昭告我们,人生的真谛就是为大众勤劳地工作。”

宋美龄有一个原则,凡是为国为民的公事要她过问,她一定不顾人言物议,不管涉及什么大官,牵涉到哪个衙门,她都要挺身而出。至于私事请托,“不管她是我多么好的朋友,我也一定叫她失望”。她的一个好朋友请领律师执照,求宋美龄招呼他们快一点,宋美龄干干脆脆地拒绝:“这是私人的事,我不能过问。” 1939年的盛夏,陈诚上将作为第六战区的司令长官,在湖北的临时省会恩施,派兵包围了某学校,以中共分子的罪名捉拿师生,宋美龄得知,立即坐飞机到恩施,直奔陈诚的办公室,令陈很快改变了做法。陈下令撤了包围学校的军队,礼送被捉师生回学校。

我在她身边的岁月中,所见所闻她的这类事情很多,已在拙著《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中记述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抗战时期的宋氏三姐妹在重庆视察防空洞。

正因为宋美龄的情操来自前面所说的三种文化内涵,所以她待人处世极富人情味,对兄弟姊妹以及侄儿侄女们都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德。例如对她的二姐宋庆龄,尽管她们的政治见解水火不容,宋美龄仍然十分关心、爱护她的二姐。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宋庆龄移居重庆,军统方面不能容忍她的一些行动,决定制造车祸来谋杀她,宋美龄知道了,立刻给军统负责人戴笠打电话,斩钉截铁地说:“我绝对不能容忍你们加害我的阿姐。”并再三叮嘱戴笠,要他确实保证,说:“从今以后,我二姐的安全出了任何问题,都为你是问。”1948年11月,在宋美龄动身去美国的前三天,我得机会在南京见到她,告诉她我第二天就要飞回新疆,她便叫我改从上海起飞,顺便替她去看看二姐宋庆龄。嘱我去看望过宋庆龄后,立即回电与她,及时告知宋庆龄现刻的生活、身体健康等状况。其殷殷关切之情很是令我感动。 拙著《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于1994年春完稿,原书名为《抗战时期的宋美龄》。1994年5月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报告此事,并附上书稿的主要内容,托海外学者带到纽约交给宋美龄,此时恰逢199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宋美龄应邀参加了美国国会举行的庆祝盛会,发表了演说。有人评论“其演讲的腔调及咬字比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还要吸引人、有力”,并将这次活动誉为她的最后一次辉煌。1995年8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以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宋美龄的这次活动。在宋美龄的关照下,这一天的《联合报》同时配发了拙著《抗战时期的宋美龄》,开始连载。其后纽约《世界日报》也连载了,反映良好。之后才在香港、台北同时出版单行本,并将书名改为《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

我写这部书稿的目的很简单,意在告诉世人一个我所知道的真实的宋美龄。今年元月,祖国大陆团结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简体字横排版本。

现在宋美龄逝世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了唁电,对宋美龄做了公正的评价,全国新闻媒体从各个角度报道了海内外各方人士对宋美龄逝世的盛情关注。历史表明,宋美龄曾经尽心竭力谋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坚持抗日,对两岸关系坚决主张一个中国。正是这些具体表现,她才赢得了海内外同胞的深切悼念。目前,祖国和平统一的真正障碍是台独势力,我愿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将悼念宋美龄的深情转化为团结的力量,携手共进,反对台独,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我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宋美龄的悼念之情。

张紫葛:男,现年85岁,湖北省松滋市人。现暂居成都。退休前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39年曾任宋美龄秘书,其后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讲师、教授,新疆学院教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西南师范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学院教授,并曾任《新疆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大公报》专栏作家,近年出版了传记作品《在历史的夹缝中》、《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和《心香泪酒祭吴宓》等。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