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万象 >

社会万象

变迁

毕业!!失业??

链接



 

毕业!!失业?

文/本刊记者 邓树林

今年,中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212万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我的孩子学的MBA,从三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即使北京闹非典闹得非常厉害的时候,也没有停下来,可至今还是没有找到。”我的同事一说起孩子工作无着落一事就一脸无奈。像这名到现在还尚未签约的大学生,全国有百万之众。

大学生就业已经是一件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学生焦急,家长焦心,以至温家宝总理都说:“我每天都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签约率。”

签约率只有50%

从去年冬天起,各高校和应届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就为毕业生的就业奔波,学校联系就业单位,学生本人四处投递自己的简历,学生家长则使出浑身解数,到处托人找关系。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找工作的硝烟四起。记者所在的单位,也接到了相当多的求职信函。据来自人事部门的消息,到记者发稿时,共收到求职函800多封(如果把电话求职,电子邮件求职的统计在内,还远不止此数),而去年则只有300封左右。800人中,最后招聘了13人。800∶13。由此不难看出今年大学生就业之难。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在6月26日教育部2003年第四次新闻通气会所说的印证了此事。林蕙青说: “根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签约率达到50%左右。比一个月前上升了约15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的签约率约为80%左右,本科生签约率约为60%,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为30%。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84%,比一个月前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为91%,本科生签约率为85%,专科(高职)生签约率为59%。”

这位官员接着指出:“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但也应看到,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工作还不平衡,非典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还没有完全消除,部分地方、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仍然很大。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继续竭尽全力,毫不松懈地抓好下一阶段的毕业教育、鉴定和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就业率,确保毕业生平稳离校,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好学校还是好找工作

像往年一样,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学生的就业率明显好于一般院校。这是记者在北京一些重点高校采访得到的数据。今天已不是过去由政府配置人才的时代,而是由市场来配置人才,企业对内部的岗位分得很细,不是简单地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看学生的全面素质,乃至动手能力。拿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陈基和博士的话来说就是:“清华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也是清华培养的学生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清华今年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共毕业5500人,到6月底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已达85%。硕士、博士生已基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好酒不怕巷子深”那是老皇历,今天已不适用了。像清华这样全国一流的大学在今天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不乐观的情势下,也不敢怠慢。他们也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开辟校内网络视频会场,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网络面试;举办各种招聘会;学生去校外面试,学校派车接送。

北京科技大学,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俊燕博士说,从4月起,我们学校就一个个地找学生谈话,细致入微地做学生的工作,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到6月底,这所曾经以培养钢铁人才出名的学校,硕士、博士的签约率已达97.8%,本科生达80%以上。

西部,广阔的天地

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记得那响亮的口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口号的鼓舞下,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奔赴祖国的边疆,在那里建功立业。今天,国家又重提这句口号,号召热血青年到西部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为什么提倡大学生到西部去?196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西部工作,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说:“因为那里需要人才,那里最能成就人才。西部是落后一点,但可以作为的机会也就大一些;西部是苦一点,但对一个人的磨练成长也就更快一些,更扎实一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员叶大年也深有体会,语重心长勉励晚辈:“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到了西部,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会真正体会到建设小康社会多么不容易,同时也就发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为了让那些愿意到西部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大学生到西部去,6月10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推出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计划今年选派5000至6000人,到西部地区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为了使志愿者能安心在那里服务,还出台了八项优惠政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全社会反响热烈,得到大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响应。招募报名工作进展顺利,从6月12日到6月24日下午5点,全国报名人数已达31037人。6月25日报名结束后,将从中选拔出5200名志愿者。另外,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还选拔600名已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到西部基层任职,与中央文明办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志愿服务行动,从报名者中选拔100名大学生到基层文化站开展志愿服务,与教育部继续实施的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派出300名志愿者。以上总计将达6200名。同时,部分省还将实施地方性项目,组织大学生到基层服务。这样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

给大学生上就业课

北京的一个大型招聘会吸引了外省的毕业生来应聘。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书本知识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北京科技大学早就注意到这种情况,从1996年起,就给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当时,我们只针对大四的学生,内容单一,大多讲国家的就业政策,至于就业技巧,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写个人简历,如何打求职电话之类,讲得很少。”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俊燕说。“现在,学校决定针对不同的情况,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讲授就业指导课。” 张俊燕在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留校后,当过学生辅导员,任过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院党委副书记,熟悉学校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她说,考进来的都是当地的尖子,他们没过多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工作的事想得较少,不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更不了解就业的形势,还多学生还有60分万岁的思想。张老师认为,这种想法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学校觉察到这种苗头,为了利于他们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指导课提前到一年级。”据她介绍,每个年级讲授的内容都有所侧重,如一年级主讲就业的形势;二年级请本校毕业在社会已取得成就的校友回来给师弟师妹传艺;三年级请社会上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人员讲授选人的标准、工作能力的要求、面试的技巧,乃至各种细节场景;四年级讲就业政策,报到应注意事项,如何待人接物,与人共事。总之,要让学生带着微笑走向社会,走向工作。 记者问,北京科技大学签约率这么高是否与学校成功地讲授就业指导课有关。张老师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看来,在今天的社会,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生更受社会青睐,更能为社会所接受。

扩招惹的祸?

采访中,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不了业是扩大招生惹的祸。 果真如此?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秘书长、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副主任陈军就此向记者阐述了自己

的看法:“大学生就业难不能说是扩招惹的祸,也不能说扩招太快太多了。”他继续分析,现在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是社会不需要,更不表明中国的人才已经‘过剩’,而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不协调引起的人才供求发生了矛盾。有些地区,有些单位,急需大学生,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他们所需不对路。近几年每年仅人才市场因供求错位至少就有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空闲,这意味着大量的有效需求因专业不对路而白白浪费掉了。这位具有硕士学历,在国家人事部任职多年的“老人事”大声疾呼: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不能培养单一知识型的学生,而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复合型、技能型的学生。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困难,清华的陈基和也认为不能笼统归结为扩招招的。他说: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数量还比不上印度,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该扩大,怎能说是扩招造成的就业困难呢?不过这位在清华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在香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清华就业中心主任提出了比较新的看法:“扩招是没有问题的,是不是扩招的幅度不要一下子这么大?还有就是扩招时机的选择,如果从1999年提前到1996年,可能会更好一点。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各种原因都赶到点上了。”

认为扩招对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就业影响不大的张俊燕快人快语:“我认为,扩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人们的期望值不能太高。现在的问题是从精英教育的高期望值到大众教育其心理接受不了。”

中国有一个大学生失业群体?

去年145万人大学毕业,到2002年6月30日,还有58万没有就业(从那时到现在恐怕又会有一部分找到了就业岗位)。今年到目前为止,212万大学生签约率只有50%,就是说,现在全国还有一百万大学生尚未实现就业。两年加在一起,即是说全国有一百几十万人处在失业的状态。专门研究人才流动和就业的专家陈军先生认为:“由于就业的巨大压力和结构性的问题,中国将会出现一个高学历的失业群体,大学生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陈军进一步分析,随着连年扩招,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都不容乐观,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叠加,形势会更加严峻,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

面对此情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一定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抓紧抓好;往年是教育部发文要求做好大学生就业,今年提高了规格,改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高校更是想方设法,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去年增长46%,即多了67万毕业生),加之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生和学生家长就业观念陈旧保守,使得本不轻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记者在采访中,陈军、陈基和和张俊燕都谈到转变就业观念的问题。陈军说:“大学生就业要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不要把期望值设置过高,一开始就想找到一个理想的终身职业。这既不现实,也很难做到。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人挪活,树挪死’,这就是说,人的一生不宜在一个地方固定不变,流动对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人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活起来,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升值。一个人一生流动四五次应视为正常。人生的价值只有经市场考验,才能体现出来。这已为现代社会无数成功职业人士的实践所证明。”张俊燕说:“人才应该流动,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就会缺少激情。”陈基和说:“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绝对过剩,而是不少人期望值过高。”

在西方国家,有了工作就视为已经就业。专业不对口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在中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惯性,对干部身份看得非常重。陈军说:“身份认定不得了,失业了,就意味着失去干部身份。”他认为,应该淡化干部身份。

“大学生失业,是一种正常现象。早晚都会到来,只不过是提前到来罢了。既然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就应想办法解决。”陈军说。为了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适应今天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正与泛华建设集团策划一个项目: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吸收那些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地有针对性地学习、训练两到三年。它的目标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比如出来后就可担任项目经理一类的职务。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应有一种正常的心态。国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人才多了应是好事,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国定能找到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之路。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