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珠峰五十年
本刊记者
 |
根据科学测量,珠峰的高度至今仍在不断上升。 |
2003年5月,人类开展了一项声势浩大的登珠穆朗玛峰活动,以纪念人类首次成功登珠峰50周年。此次登山活动,其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次民间组织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登山行动,有助于推动业余登山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的有志于从事登山活动的爱好者投身到此一事业中。
此次登山行动,由中国登山协会、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和搜狐公司共同举办。
远离我们人类居住的南北两极,都在50年前留下了人类的足迹,而离我们较近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出现人类足迹还是50年前的事。
人类征服珠峰50周年
人类社会要不断发展,不断向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高山大川,隐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相对于整个地球,珠穆朗玛峰是非常年轻的山峰,人类了解、认识了它,就可更好地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好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因此,登上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就成了各国登山运动员的极具挑战、极富诱惑的运动。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诺盖由尼泊尔一侧即南侧攀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颠的珠穆朗玛峰顶峰。自此,地球上的三极全部都为人类所征服。
中国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万事开头难。英国登山队首次登顶成功,是一次开创性的事业,它为以后各国登山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并在世界体育史上记下了这辉煌的一笔。
中国人登上地球之颠
 |
 |
 |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藏族)、曲银华(自左至右)从北坡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 |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两国边界。中国人早就有登上珠峰的宏愿,然而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中国的三名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才成功登上这地球最高峰,了却了中国人的心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侧登上地球之颠。
这次登山的总指挥是韩复东,队长是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他和队友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顶极其困难,在攀登叫“第二台阶”的地方,只有3米的高度,他们竟用了3个小时。冲击顶峰在黑夜进行,最后,连氧气筒也没有了。他们三人凭着毅力和勇气,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这次登山活动,共有29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13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如此多的运动员在同一次登山运动中登上这么多的山峰,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5年后的1975年5月27日,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王富洲和史占春两位登山运动健将的统率下,七个民族(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共434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登山队,其中运动员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有科考、气象、通信、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登山队3月初进山,进行过多次适应性训练和行军。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冲击顶峰。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潘多,共九位运动员登上顶峰。九名登顶成功的运动员中,潘多是惟一一位藏族女性。潘多后来成为登山健将,为中国登山运动做出过很大贡献。这是中国登山队1960年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颠。
这是一规模巨大的登山运动,登顶人数之多且不说,单科学考察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这次登山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是否定了外国人所测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重新准确测出珠峰的高度为8848.13米。自此以后,地理教科书以此为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而沿用了多年的原珠峰高度成为历史。
之后,中国登山运动员又有多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记录。
西藏登山队屡创奇迹
登山运动是一项极其挑战,又极其危险的一项运动,但自从人类尝试珠峰登顶以来,首次登顶就失利,以后,登山失败的消息也时有所闻,然而并没有削减人们对登山运动的热情,反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勇敢者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征报自然的信心和勇气。
且不说整个世界,就拿珠穆朗玛峰所在的中国西藏自治区,登山探险已成为西藏的特色体育项目。西藏登山队自1960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先后有29人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228人次登上8000米以上高度,创造了3人登上10座高峰的中国登山的最高记录、一个集体连续登上10座高峰的世界登山奇迹。看看下面这张登山记录,就不难看出人类征服高山的勇气和决心。
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侧登上地球之巅。
1961年6月17日登上昆仑山脉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久别峰。
1964年5月2日登上海拔8012米的"处女峰"希夏邦玛峰。当时,希峰是地球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惟一一座人类尚未涉足的高峰。
 |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从北坡登顶。 |
1975年5月27日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85年4月登上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
1986年登上宁金抗沙峰和章子峰两座7200米以上高峰。
1988年5月5日从北侧登上珠穆朗玛峰。
1992年4月16日"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正式成立,计划在1993年至2005年期间争取部分队员登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
1993年4月26日和5月30日分别登上海拔8091米的世界第十高峰安纳布尔纳峰和海拔8172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
在之后的5年时间里,西藏登山探险队又先后登上了希夏邦玛峰、卓奥友峰、迦舒布鲁姆Ⅱ峰、马纳斯鲁峰、南迦帕巴特峰、干城章嘉峰、洛子峰等七座高峰。
1999年5月27日,西藏探险队10名队员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在顶峰采集到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火种。
厉兵秣马战珠峰
纪念人类珠峰登顶50周年行动。今年3月13日中国搜狐登山队授旗仪式在国家登山队北京怀柔训练基地举行,这标志纪念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2003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国登山协会组织国内专业登山家和业余爱好者组成了这支登山队。登山队总指挥由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颜金安担任,队长由中国登山协会副秘书长、曾经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著名登山家王勇峰担任,攀登队员有:张朝阳、王石、刘福勇、周行康、梁群、陈俊池、李伟文、张梁、刘健、朱廷峰。全队共44人。他们于3月29日开赴西藏,经过1个多月的营地建设和高山适应性训练后,在安全的前提下,于5月20日左右,从中国一侧(北坡)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此次行动将是对人类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检验,将全面检阅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发展水平和全貌。
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登山家李致新在谈到这次登山活动的意义时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既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也是对人类自身心灵秘密的探索。在不断的征服和失败中,各国登山家已达成共识:人类不可能征服自然,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回顾了50年的登山历程,他说,50年来,不仅在攀登技术、装备,在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方面不断更新,而且包括通信方式在内的商业革命成果成为使高山探险能够走向民间的必备条件。此次攀登珠峰活动,是一次民间组织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登山队,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中国登山运动的大众化商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将有利于高山探险运动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更多的普通人了解高山探险,促进全民健身,提倡安全、科学、环保、文明的登山和户外运动。
除中国登山队外,其他国家的登山爱好者也不约而同以再攀珠峰的方式来纪念这一人类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英、美、新西兰、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的登山队在珠峰南北两侧设立了登山大本营。
为纪念人类成功登顶珠峰50周年,有这么多国家热情参与,对登珠峰表现出如此大的兴趣和热情,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情感,超越信仰,以和平、友爱、互助为主题,以共同登上珠峰为同一目标,这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登珠峰是勇敢者的事业
登珠峰是勇敢者的事业。每次登顶,都是勇敢与智慧的较量,都是巨大的付出,乃至生命。胆小鬼是不能干登山这营生的。
现在我们把这次搜狐登山队队员王石(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日记摘录如下,让读者体会其艰辛。
“4月25日去往7450大风口
晴
原定今日休息,队员们精神上松懈了。09:30尼玛通知:今日7028,住一晚,明日尝试上7450,担心晚走一天会遇到坏天气(拉萨气象预报27~29日坏天气)。
早饭后陆续出发,我走在前面,大梁、健哥紧跟。穿过碎石沟后,我们套上冰爪,开始横穿缓坡冰原,它上切冰雪混合陡峭坡地。
营地设在雪檐上,一边临雪窟,另一边一米处就是百米冰壁。
阳光明媚,北望,一条晶莹雪带同珠峰金字塔连接,似近在咫尺,北面一条马鞍型雪槽同章子峰相连,散云飞渡。脱去冰爪、高山靴,钻进帐篷,里面热气逼人,像蒸笼,尽管如此,不愿意动弹了。摊开睡袋,穿上羽绒衣,平躺休息,但咳嗽不止,坐起身来好一些,再躺下又狂咳。熬到晚饭时间,先是紫菜汤,然后酸辣粉(不放辣子),就些饼干,胃口还算马马虎虎,狂咳时有时恶心。
从帐篷的颜色判断,太阳还没落山。三个人的帐篷,三个睡袋,三个睡垫,我们没担心冷,实际躺在睡袋里浑身发热。同ABC通话中,大刘嚷着请送台空调。听对讲机的对话内容是高山晚上的消遣之一。
咳嗽,连续咳嗽,也许是高山反应,也许是气管炎的毛病发作,也许兼而有之,使我无法入睡,又担心咳嗽影响大梁,强忍也忍不住。逐渐发现咳嗽伴随浑身发冷,尤其腰部,太阳的热辐射散去,帐篷里逐渐变冷,帐篷壁起霜,冷若冰窖,穿上鸭绒裤、毛袜子也无济于事,尤其垫子下面冰雪层的寒气透过薄薄的防寒垫,向腰部侵袭,全身缩成一团也无济于事。
自进珠峰地区以来第一宿没睡着,在冰冷的睡袋里折腾,即使到了总能迷糊一阵的凌晨,仍睡意全无,浑身乏力,尤其双腿的肌肉僵硬发麻。奥索卡的学生叫起床,我仍在咳嗽。慢腾腾地穿衣,穿高山靴,准备穿冰爪安全带,想到还要撒尿,先爬出帐篷,望见东方温暖的阳光,帐篷外忙碌的奥索卡学员,精神感觉好了一点儿。厕所是借用一条天然的冰雪缝修成的,还修建了下降的台阶,安全方便,只是排泄物留在千万年晶莹的冰川了。
早餐只喝了两杯热水,吃不下东西。今天的目标是7450的大雪坡。提到这个雪坡,教练们异口同声:风口,走不完的雪坡,忒漫长了。
线路已经搭好安全绳,左手就着卡在安全绳上的上升器,右手拄着长冰镐,喘着粗气,过了一个慢坡又是个陡坡,陡坡尽头的平台呈现蓝天白云,那是惟一的希望,安全绳上被自己的队友超过,被外国队的队员超过,也在超越外国的队员,浑身浸着汗,阳光似要把头皮烫熟,但仍戴着鸭绒帽,并且护着耳朵,右耳在4月19日ABC下撤BC途中冻伤,不想让它恶化。
眼前一个身影眼熟,个子不大,一身黄色连体羽绒服,动作不是很迅速,是谁呢?在一个保护绳节点,认出是钟建民先生,2000年登章子峰,在珠峰BC遇到过钟先生,当时,钟随一国际商业队登珠峰,七大洲最高峰--珠峰是钟先生想要征服的最后一座山峰,那次钟先生腿有毛病,没有成功。三年过去了,钟先生还在攀登珠峰,第四次了,其拼搏精神顽强、毅力令人佩服,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HOLLO,MR.ZHONG!”“嗨,王石先生吗?”钟先生做了个让我超过去的姿势。我做了个跟他走的手势。继续攀登。另一个安全绳节点。钟先生反坐过来,示意我过去。我的攀登方法:慢节奏,可以连续3~4个小时不休息,不喝水不吃东西,超过钟先生,继续往上攀登。长长的慢坡,阳光耀眼,脑门冒出的汗水浸进眼睛刺辣辣的,双眼睁不开,就像患了雪盲,停步掀开墨镜,用手套揉眼睛。“怎么?”跟在后面的尼玛校长问。“没什么?”“不如我们下撤吧。”“没登到顶怎么行?”继续攀登。人还有些困,大概通宵未睡的缘故。无论如何得登到7450的位置。队友抵达预定高度,报话开始下撤,一些老外队员也在下撤。继续自个攀登。最后一坡道,一点一点地挪动,就像蚂蚁爬,爬啊爬,脑海中出现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停步喘粗气,继续挪动,越来越接近,一阵风吹来,好大的风,眼睛流泪,左眼睁不开。
下撤路上,见到顽强上攀的钟建民先生……
很快下撤到7028,拦腰云雾缭绕,能见度只有十几米。钻进帐篷平躺一动不动。没有五分钟,帐篷外尼玛声音:“王总,收拾收拾准备下撤ABC。”五分钟休息体力恢复了不少。下撤,飘雪花。路上还有上登的队伍,大概目标7028,钟先生到什么位置了?顺利下北坳,回到ABC,还保持一定体力。浑身臭汗,真想弄盆热水擦个澡,也该写这两天的日记了,难忘的两天,却懒得动。晚饭后,带了瓶热水回帐篷,进了帐篷,望了眼热水瓶,还是放弃了擦澡的诱惑。脱衣,迅速钻进睡袋,刚把睡袋暖热,才想起头灯没拿出来,钻出睡袋,摸出头灯放进睡袋,再钻进去,一会儿就睡着了。”
其实,王石这里写的还只是适应性训练,而不是登顶。登顶远比这艰难得多。中国登山队1960年首次登珠峰,原本是四个人一起登顶的。到最后,运动健将刘连满再也无力登顶,只好留在途中。最终登上珠峰峰顶的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位登山家。这里我们也从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后来任新华社社长)当年撰写的长篇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颠》中摘引一些文字,看看冲击顶峰有多难。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了五个多小时,而攀登这最后的约三米的高度,他们竟用了三个小时。”最后是登顶,“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着顶峰走去。”最后,英雄战胜了千难万险,终于登上了地球之颠,完成了从北坡登顶的创举(北坡比南坡更陡峻,从北坡登顶要比南坡登顶更艰难)。
|
保护人类的家园
人类在未征服珠峰的时候,想尽了法子,想尽了招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了地球之颠。其后接踵而来的是频繁的登山活动和为了商业利益而举办的高山旅游。原先平静的珠穆朗玛再也不平静了,原先圣洁的“女神第三”也开始失去往日白嫩的肌肤。
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当人们陶醉于对大自然征服的胜利时,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时候也开始了。不是吗?今日的珠穆朗玛就重复历史的沉痛教训。与日俱增的旅游者和汽车,使喜马拉雅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旅游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现代交通工具排泄尾气,凡此种种,都对喜马拉雅构成了环境污染。喜马拉雅再也不是一块净土。污染日益加剧。有数据表明,从1995年到2001年从珠峰大本营清出的垃圾就达300车。
再也不能这样无序下去了。中国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珠峰北侧建立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其规格是国家级保护区,这样就大大地加强了保护的力度。从1988年建立保护区以来,3万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情况比建区前有所好转。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阎银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珠峰自然保护区仍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可以看到野驴与汽车赛跑,还可以看到藏雪鸡成群结队出没。
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少、经费不足、设备差,保护的任务与实际工作仍有很大的距离。保护的任务仍是十分繁重。
还有,珠峰分北坡和南坡,只有南北一起,共同保护,才能还珠峰一个清凉世界,还珠峰一个清净,还珠峰一个洁白无暇。
最新消息
就在本刊即将付印之际,从珠穆朗玛峰传来了好消息:2003年5月21日13时40分,中国业余登山队A组8名队员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是:陈俊池、梁群(女)。先后登顶的还有尼玛次仁、阿旺、扎西次仁、普布顿珠、旺堆,以及一名尼泊尔夏尔巴高山协作人员。业余登山队员李伟文因体力原因,在中途下撤。
同日,14时53分中韩联合登山队A组6名队员也成功登上珠峰。登顶的是中国队员小齐米、普布卓嗄、仓木拉以及韩国队员严弘吉、罗宽柱和朴柱勋。一起登顶的还有尼泊尔夏尔巴高山协作人员巴桑。小齐米是第二次登顶珠峰。女队员普布卓嗄则是继桂桑之后成为中国第二位登顶三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21日致电祝贺2003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胡锦涛在贺电中赞扬了中国登山队的英勇行动,并指出:“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
本刊编辑部向所有登上珠峰的世界各国登山健儿表示祝贺,祝贺他们在征服自然、征服珠峰所表现出的勇于攀登,敢于挑战自我的大无畏精神。
相关链接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交界,海拔8848.13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它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有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曾被人们认为是生命的禁区,多个世纪以来,都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世界各地的优秀登山家曾经多次尝试接近这座伟大的山峰,直到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诺盖由尼泊尔一侧攀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顶峰。1960年5月25日,三名中国登山家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第一次从中国一侧登顶珠穆朗玛峰。从此之后,人类的高山攀登运动迈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台阶。
今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国登山协会组织国内的专业登山家和业余登山爱好者成立中国——搜狐登山队,从中国一侧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本次活动,全面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风貌和中国现代登山运动发展的全貌,受到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具有深远的意义。
 |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希拉里(右)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坡登上珠峰。 |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称
"珠穆朗玛”,意为“神女第三”。在尼泊尔被称为SAGARMATHA(天空之神)。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卓穷峰(海拔7589米),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章子峰(海拔7543米),西面是努子峰(海拔7855米)和普莫里峰(海拔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干城章嘉峰(海拔8585米、世界第三高峰、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格重康峰(海拔7998米)、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和希夏邦马峰(海拔8046米、世界第十四高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场面。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1953年,才由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珠峰登山路线。
中国—搜狐登山队
总指挥:王勇峰
副总指挥:于良朴、尼玛次仁、罗申。
后勤总监:于良朴(兼)
新闻总监:于良朴(兼)
摄影队长:尼玛次仁(兼)
攀登队长:罗申(兼)
指挥秘书:周行康(兼)
攀登队员:王石、刘福勇、周行康、梁群(女)、陈俊池、刘健、张梁、李伟文、张朝阳。
摄影队员:大阿旺等西藏登山学校学生2人。
运输队员:西藏登山学校学生6人,夏尔巴10人。
后勤总监助理:李瑞华、薛云、邢立明
炊事员:夏尔巴2人、西藏登山学校学生3人,其中3人在前进营地、2人在大本营。
医生:1人。
值班司机:3人
总人数44人。
攀登队员简介:
王石——男,52岁,上市公司董事长,最高攀登高度7546米;
刘福勇——男,43岁,户外俱乐部负责人,最高攀登高度7546米;
周行康——男,34岁,地方登山协会秘书长,最高攀登高度7546米;
梁群——女,35岁,大学教师,最高攀登高度7546米;
陈俊池——男,37岁,IT工程师,最高攀登高度7546米;
李伟文——男,35岁,大学教师,最高到达高度7546米;
张梁——男,39岁,银行职员,最高到达高度7546米;
刘健——男,报社记者,最高攀登高度7546米;
张朝阳——男,39岁,上市公司董事长,最高攀登高度502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