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新政:与日本议员对话
文/ 本刊记者 徐晓燕
 |
日本拓殖大学为祝贺童新政徒步走遍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进行民间友好交流取得成功,专门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庆祝宴会。图为童新政与部分学校老师合影。 |
一本集中了日本国会31位议员对中日两国历史、现状、未来议论的采访录--《日本高层看中国——我与31位日本国会议员的对话实录》,不久前由台海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作者童新政1985年9月自费赴日留学,先后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经济法)硕士、拓殖大学商学(市场经营)博士学位,又在东京大学完成了金融学博士后研究。目前,他在国内成立了三实中日经济文化综合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职务。
童新政在攻读商学博士课程的1992年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他完成了日本历史上首次徒步走遍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官厅所在地的大型活动,行程6200公里,募集到了1万多名各界人士的签名。
本书在作者长期对日本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经5年时间采访编写而成。所涉人物从前首相羽田孜到最年轻的国会议员内藤正光,涵盖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通、能源、环保、制度、社会福利等多方面内容。
全书比较清晰地勾画出了日本高层的政治态度、文化素养、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大致轮廓,从中可看出日本高层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是一本很难得的日本研究的资料性文集。童新政介绍说,在日本高层的谈话中,有许多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的建议,当然有些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这些可以作为我们了解日本的一份资料。
走遍日本
10年前,童新政就在日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
2001年11月,童新政介绍日本国会吉天稔先生(右一)到北京上地开发区科创集团参观,并与该公司总经理廖国华(前左)洽谈合作项目。 |
1992年5月11日,童新政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壮举--徒步走遍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他从鉴真大师登陆地冲绳开始迈步,至9月28日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日的前一天抵达东京,全程历时4个月又17天,行程6200公里,并拿到1万名日本国民为中日友好20周年的签名。那时,42岁的他每天步行至少45公里,最多时60公里。前后共走烂了4双鞋,脚趾甲盖磨掉了7个。为了此行,他把当时的个人积蓄全部拿出来了,但到了第三站时,就弹尽粮绝了。幸好这时,日本的NHK电视台记者来采访。这是他开始步行后首次有记者采访,此后,电视台便开始全程跟踪。
就在电视台播放了他脚趾被磨烂的镜头后,便有许多受感动的日本人打电话来要慷慨解囊。大分县竹田市有一个女老板内山节子,早年丧夫,靠自己的努力,硬撑起了一个公司,把儿子带大,很不容易。当童走到她家所在地附近时,她打电话说要见见童。最终,童多绕了30公里去见了这位女老板。她对童说:“你以后每到一个县,就会有人给你送来新的衬衣。你换下来的衬衣就不要洗了,把它扔了就行了。”这可帮了童很大的忙,因为他每个县要走3天,3天下来衣服都被汗浸透了,换洗衣服是一大问题,这下子问题解决了。后来,这位女老板在童步行日本期间,每个月拿出25万日元来资助他,这对于当时童新政这样一个穷留学生来说绝非小数。
这次徒步走遍日本,童新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但这也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他获得了日本“国会议长奖”。该奖项一般只奖励那些连续25年当选国会议员的人,因此,非常难得,大概日本国会议员中能获此殊荣的不过二十几人,而童是惟一一个非议员且是非日本人的获奖者。
“经过这次步行全日本的磨炼,使我的个人意志品质变得坚强,就觉得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我深感如果要想赢得别人的尊敬,自己必须自强、自尊。”童这样说道。
童新政萌发采访100名日本国会议员的设想是在1997年6月。1997年9月,他的首次采访从议员益田洋介开始了。
采访的最大困难是议员们都很忙。如他采访社会党议员保阪展人时(此人号称国会“质问王”,在不到两个任期内,他就质问了400余次),采访时间前后更改了4次,直到童快要离开日本时才采访到他。
步行成功到东京后,当时的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对他说:“你为中日友好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童新政走完日本后,日本国会议长樱内义雄先生接见了他,并为他颁发“国会议长奖”。也就是从那时起,童与许多日本议员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关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要想完成采访一国如此众多的国会议员,将是一项难以完成的壮举。
此次出版的《日本高层看中国》共收入了31位议员的采访录。童计划在未来3年内完成其余60多位议员的采访。“我想通过这样的采访让中国人全方位地了解日本,也能让日本人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他说。
遍访议员
纵观童先生新著《日本高层看中国》,所涉人物,既是政治家,也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童先生说,在日语中,有“建前”一词,这意思说的是在官样场合说的客气话;而“本音”一词则是日本人在一些私密场合中说的真心话;而“腹艺”则指的是理解对方所说的话的真实意思的本事,能吃透对方的话中含意。他自信收入这本书里的更多的是“本音”之语,因为他和许多议员都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当然,这里面也难免有“建前”之词,因此,希望我们的读者也能掌握“腹艺”的本事,通过本书能够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譬如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论述中日关系的:“和日中邦交正常化初期的情况相比,进入成熟期的日中关系,会有许多问题提出来,这是很正常的。纵观日中两国关系中的分歧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与安全方面,比如战争认识问题、‘周边有事’与台湾问题、核试验问题等等。而在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双方或是文化传承吸收,或是有很大的互补互利的发展空间。所以,在着手解决两国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时,着眼点应侧重放在解决政治与安全问题方面,应当确立‘良性互动、恶性勿动’的机制,至少对可能引起对方困惑的事要‘慎动’。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平等与相互尊重,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相互信赖。”
 |
妻女的支持是童新政坚持“走下去”的巨大动力。 |
尽管日本目前经济持续低迷,但它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们这个邻国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弥足珍贵。童新政在这本书中便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深刻了解日本,并引以为鉴的文章,如“与日本学者型政治家对话金融改革”、“与日本国会参议院文教理事对话中日教育利弊”、“与日本民主党女副党首、原环境厅长官对话中日生态环境问题”、“与日本文部大臣对话中国面临诺贝尔奖的尴尬”。
在这些采访文章中,都有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童先生说,所有这些数据他都向被采访对象索要政府资料或白皮书等进行核对,因此这些数据完全可以被从事科研的人员引用。
童新政说:“中日两国交流的历史证明,广泛交流加深理解;深入的了解增加信任;诚挚的信任巩固友好。而中日两国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求同存异、睦邻友好。”当然,有些人对他做的这一切并不理解。当初,他决定到日本留学的时候,曾当过抗日游击队长的母亲一气之下回老家探亲去了,根本就没去送他。
童先生说,当年他的父母抗日8年,而他却在日本留学8年,也许,这就是中
日两国历史在他的家庭中的一个缩影吧。“但我对自己做的这一切问心无愧。我的目的就是希望祖国能够强盛。只有自己真正强盛起来,你才能赢得对手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