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鬼才黄永玉
解读吴文俊


解读吴文俊

/马 磊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两次设立了最高的科技大奖,时间几乎相隔半个世纪!有一位科学家两次都榜上有名,这位科学家就是吴文俊。

古稀之年的吴老仍专注于数学研究。

1956年,吴文俊就因为在拓扑学上取得的成就获得新中国第一届自然科学一等奖,那一年他刚刚37岁,与他同时获奖的是华罗庚和钱学森。

2001年,8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接过江泽民主席颁发的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与他一起获奖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结缘数学

当对吴先生的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这位数学大师,更不用说准确地形容面前位有着大海一样胸怀的老人。

历史的痕迹在他的眼神中隐隐地流出,他的讲述把记者带回历史课本上的不同时代,他1919年出生,他的人生像一部大气魄的电影: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渺小身影在不断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当镜头推上面部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他眼中透出的坚毅。

记者的问题自然从数学谈起。一些数学家讲他自身的经历的时候,经常讲很小的时候就想搞数学,孜孜不倦,最后走上这条路。吴先生说自己的经历却不是这样,多少带有一些被动的性质。

吴文俊在高中的时候是学校的尖子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好。而当时学校有一条规矩,前三名的学生可以免试进上海交大,但是专业不能随意挑选。正是这样一条规矩,把吴文俊送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其实吴文俊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背诵《滕王阁序》;初中的时候博览群书,对《水浒》、《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如数家珍;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完了外文版的《基督山伯爵》和《三剑客》。他尤其喜欢历史,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年近花甲时,吴先生还花很大的精力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热衷于编数学史。

吴文俊开始在上海交大数学系学习是在1937年。这一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不久占领上海。幸运的是,吴文俊一家人住在法租界,暂时可以安身保命,他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但是交大数学系的课程设置一开始对吴文俊的吸引力并不大,都是讲一些基础和普及性的课程。他一度甚至想放弃对数学的追求。不过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位姓武的老师所讲授的《微分几何》把吴文俊带回数学的奇妙世界,吴文俊开始真正喜欢上数学,并且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自学很多前沿问题,不但为自己今后的数学研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且自此立志毕生从事数学研究。

孤岛五年

1941年吴文俊从上海交大毕业,此时的中国山河破碎,吴文俊不得不到租界的一个学校里教书。但是很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开进租界,孤岛沦陷。因为不愿屈从于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吴文俊丢掉了教书的工作,其后的五年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数学研究。

在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吴文俊用“稀里糊涂地生活”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况。所谓“哀莫大于心死”,除了生活的艰苦,吴文俊自言精神上“数学理想完全淡掉了,不可能了”, 白天他要去工作,没有时间;晚上为了不影响第二天要去工作的父亲的休息,睡得很早。走出租界,到处是瘦骨嶙峋的乞丐,连空气里流动的都是死亡的味道。在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境况下,又何来什么数学理想呢?

中国数学界元老江泽涵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数学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当两年教员,那就什么都捡不回来了。不过回忆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吴先生却不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失掉的五年。这样的遭遇让他理解学习环境的可贵,为了追回失去的光阴,他在随后的岁月里,不管是面对巴黎的花花世界还是“文革”的一场场运动,吴先生都坚守自己的数学理想,没有让思想的脚步停滞。

高人指点

吴文俊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在拓扑学上取得的。而把他引进当时还是处在世界前沿的拓扑学研究领域的,是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五年的孤岛生活随着日本人的投降结束。1946年,陈省身在上海筹办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招一些大学生到所里来工作。吴文俊的一个朋友告诉了他这个消息。于是吴文俊登门拜访,和陈先生谈了很多。最后临走的时候,鼓起勇气说,希望到陈先生的研究所工作。

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吴文俊对当时的情景记得非常清楚。在去之前朋友告诉他,陈先生是位学者,有什么话就大胆地说。吴文俊生性腼腆,也从来不主动求人,所以开口请求陈先生录用自己,吴文俊说对自己来讲是“很不简单的一步,破天荒的”。

陈先生当时没有说什么,在送吴文俊出门的时候,说:“我会把你的事情我记在心上。”过了一些时候陈先生把吴文俊安排到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的环境对饥渴的吴文俊来说太合适了。不久,在博览群书之后,吴文俊拿了一篇稿子给陈先生看。没想到陈省身的评价是:方向不对。不过在这中间,吴文俊已表现出了良好的数学天赋。在谈到陈先生对自己的影响时,吴文俊说:“陈先生有一种全世界少有的能力,他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很简单地把你送到发展的最前线。”就这样潜移默化地,陈省身把他引进了几何拓扑学的领域。

求学法国

吴文俊在法国留学时与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和陈省身的相识是吴文俊一生的转折点,虽然他在陈先生的研究所里仅呆了一年。

194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招收中法留学交换生,吴文俊在师友的劝说下报考,数学考了满分。就这样,吴文俊踏上了赴法之路。

法国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数学的中心,陈省身曾经师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嘉当先生,他给当时在法国的师友写了信,推荐吴文俊:“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望关照。”

在选择去什么样的城市时,陈先生力主吴文俊去个小点的城市。他说巴黎是个大城市,有太多和数学无关的诱惑,对数学的研究不利。吴文俊接受了先生的建议来到了法国小城斯特拉斯堡,从师于嘉当的学生艾瑞斯莫。

就是在那里的五年之间,吴文俊完成了影响世界的“吴示性类”和“吴公式”,然而回忆起这段历史,吴老更愿意讲在他的成果没有出来之前别人看自己的眼光。中国在世界上让人看不起的历史背景折射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吴文俊和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浪漫法国所独有的咖啡屋式数学研究和他们没有太多的关系。直到吴文俊的研究出来之后,高傲的法国数学家才开始平视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国矮个子。

让中国数学走向世界

吴文俊(中)与陈省身(左)一起参加学术讨论活动。

当记者问到他为什么会在1951年回国时,吴老似乎对记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非常不可理解。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看来,出去读书之后当然是要回来的,虽然当他离开法国后,他的好友塞尔和道姆获得了有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而美国的普林斯顿给他的聘书也已经寄了出来。

吴老特别喜欢这样一句名言:机遇只钟爱有准备的头脑。在法国的五年,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年轻科学家。回到新中国,他和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1956年颁发的首届自然科学一等奖。

了解吴老的人说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劳动者,不管是处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都坚守自己的数学理想,不在命运的洪涛之中随波逐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在毅然回到祖国之后,即使没有和法国一样的研究和讨论氛围,他仍然可以使自己的数学研究和世界同步。即使是在“文革”这样的年代里,他也想尽办法排除各种运动的干扰,做一些和数学有关的事情。

最初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完全是响应中科院数学所的号召,但当他真正地进入到中国古代数学的王国以后,他发现中国数学所具有的思路,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在吴先生的晚年,他把研究的方向选择了中国古代数学。

2001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点理由是,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他开始研究数学机械化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

吴先生是个很不服老的人,他在70岁时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到了他80岁大寿时,他对这首诗作了修改,修改规则是把每句增加十岁。

直到现在,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还流传着他学习计算机的一段佳话。今天计算机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工具了,但是吴文俊先生在1971年初次遇到计算机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说法,却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数学家的敏锐让他察觉到计算机对未来数学的影响,于是他从头学起计算机语言,每天在机房工作近10小时,以至他的上机时间在很多年都是全数学所的冠军。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吴老,仍然活跃在数学研究的第一线。

文章及图片由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提供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