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访流坑
文/图 鲁 民
 |
明南京刑部郎中董燧住宅前的石狮 |
山川形胜的流坑村,在江西抚州地区的乐安县西南,这里四面青山拱抱,当中一块山间盆地,沃壤良畴,乌江由东南迤逦而来,碧水澄沏,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抱水枕山,灌溉舟筏之利,也滋润了这个历史悠久并曾有过昌盛往昔的古老村落。
古村的祠堂与民居
走进流坑村,仿佛步入一座严整的城池,布局设计很有章法。流坑村的总体布置,为明万历年间任南京刑部郎中的流坑人董燧所设计规划。他仿照唐宋时期城邑的里坊制度,从东到西开辟八条横巷,巷道内鹅卵石铺地,每条巷内建有巷门望楼,以关锁防御。巷道平坦,屋宇整齐,饮水井、下水道和洗涤用水塘水池布局得当,保障了村内安全、卫生条件和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更由于各街巷居民系代分房按族而居,加强了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历代流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建造出众多的建筑艺术精品。村中现存完好的五百余栋建筑中,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多处,其中宏大完整的建筑群18座,如“大宾第” “明经第”等,皆是村中的商贾巨富,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宅第建筑;流坑的书院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五座,庙宇八处。还有古水井、风雨亭、古桥、码头、古墓葬、古塔遗址等。
流坑的祠堂和民居颇具特色。进村口那5根直指苍穹的石柱,特别吸引了我的视线,这里是原来全村最大的祠堂——董氏大宗祠的遗址。董氏大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是一组占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被称为流坑建筑之“最”。可惜于1927年被军阀孙传芳部下焚毁。从遗留下的五根高8米,直径为70厘米的花岗岩柱上,人们仍可遥想当年之恢宏。在村中迷宫般的八条大巷中,巷巷有祠堂,全村散落的宗祠共有48座。据说董氏最早的祠堂建于元末。
流坑的民居,清一色的青砖灰瓦,砖木结构,大方朴实。平面格局可分为日字型、回字型、倒凹型和口字型等。各式建筑物上的装饰有木雕、砖雕、木刻、石刻,彩画与墨绘等等,内容从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到传奇故事、神魔鬼怪,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堪称艺术的殿堂。
一村一姓延续千年
 |
村门 |
流坑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全村绝大多数人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唐朝宰相董晋的后裔董清然,从安徽进入江西,后其孙董合率家来到流坑。从此董氏家族在此安顿下来,生息繁衍。董合被奉为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
流坑董氏的兴旺缘于董文广。北宋初年,流坑董氏的第三代孙董文广以家族资财兴教办学,倡导科举仕途之路,顺应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潮流,很快结出硕果。因而在两宋时期(960-1279),流坑曾经仕宦鼎盛,人才辈出。
元代,流坑遭遇兵祸,全村被毁,族人离散,田地荒芜,竟有三十余年不开科举,这个昔日繁华似锦的仕宦家族在元朝骤然黯淡下来。
待流坑重新崛起已到了明朝。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动荡与劫难,村中有识之士,承续祖业,兴教办学,村中办起了26所书院,特别是心斋、雪峰、蓉山三大书院远近闻名,形成了浓郁的儒学氛围。为表彰流坑人董琰任翰林院编修,参与编撰《永乐大典》而在村里修建的翰林楼,高高耸立在村巷之头,以文载道成为流坑人的奋斗目标。
明清以后,流坑的科举仕宦日渐式微,但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撰文、赋词、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曾国藩、左宗棠等,都为流坑留下墨迹。
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20世纪中叶,以至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如今全村有820户,4700多人,3.61平方公里,是乐安县数一数二的大村。
正月里的“游老爷”和“玩喜”
 |
流坑村村貌 |
访流坑村,正赶上正月里红红火火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一“游老爷”,这是流坑人一年当中的大事。“老爷”是村人对供奉在庙里的菩萨与神的称谓。村民们在“老爷”尽心尽责保佑下辛苦劳作了一年,过年的时候,就得请“老爷”到各家各户走一遭,领受众人的香火。
一大早,“老爷”便被村人从庙里请了出来,这些神像共有20多尊,都各自放入事先绑好的“宝座”中,古村的孩子是“游老爷”队伍中的仪仗队,他们手执旌旗,走在队伍前面。每个坐在“宝座”里的神像都由四个年轻人抬着,后面还跟着吹打乐队,在村中的八条大巷里串游,鼓乐唢呐声和鞭炮声在村中巷道此起彼伏地响着,为这些年年庇护流坑人的显赫“老爷”们鸣锣开道。
“仰山老爷”是受流坑董氏七房供奉的老爷,村民们对他崇敬有加,“仰山老爷”出游,还要特为他着银冠,换蟒袍,所到之处香火颇盛。一旦各老爷驾临,村民们都要如此焚香膜拜,企求老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当然也有新求,求保佑发财。
在流坑还观看了村人的“玩喜”, 也就是出傩神,跳傩舞。现在村上傩庙有30多个傩面具,一人戴上一个面具,表演起来人多势众,十分热闹。“傩”是赶鬼驱疫的舞,具有一种神性。平时的普通族人,一旦戴上傩面,在众人面前便有了特殊的庄严气氛,讲究一套程序和身段、步法。
傩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人把灾难和疾病视为鬼怪作祟,于是头戴凶恶恐怖的面具,口里喊着“傩,傩”的声音,来驱逐鬼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傩仪,举行傩仪时的手舞足蹈就形成了傩舞。
流坑傩舞的起源已难确定,但据乡民们的口碑,则把它与流坑董氏第六代,宋代先祖董敦逸的故事联系起来,说流坑的几十个傩面具是董敦逸命书童用扁担挑回流坑的,前为“武傩”,后面是“文傩”。
流坑傩舞之所以叫“玩喜”,是说它现今成了村人贺喜祝捷,渲染喜庆欢乐气氛的一种形式。比如哪家有“中举”、“添丁”、娶妻、嫁女等喜事,都要去傩神庙中请来傩神和傩班。傩班先要给喜家“走报”,娶亲的“走报”送上一个泥娃娃,祝其早生贵子。考学、毕业的“走报”送“状元及第”红匾或贺词对联。然后在喜家的厅堂里热热闹闹地表演一番傩舞,演完将傩面具供奉在香案上焚香、放炮、上供品。祭拜一个时辰后,再把傩面抬到村中戏台上,在乐师的伴奏下,继续表演傩舞。
本来是各色恐怖狰狞的面具,被流坑人用来志喜娱人,同时也求得神灵的保护,这也是流坑民俗的一个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