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乡土的记忆
——楠溪江古村落寻访
东平
一条楠溪江,柔曲摆荡,清澈纯净,水底的卵石光洁平滑,五彩斑斓。泛舟漂游江上,青峰倒映水中,两岸滩林葱茏,景色清幽迷人。
一座乡土建筑史书库
舍舟登岸,那坐落在秀水畔一个个如星斗般散落的古村落,自然、古朴、清秀、脱俗,那乡土的古屋、古塔、古桥、古亭、古牌楼、古街肆,无声地传递着来自瓯越先民的文化积淀和深厚古韵。
我走进建于唐代末年,后被元兵焚毁,又于元顺帝时(公元1341年)重建,明末清初形成规模的芙蓉古村。这个大村的面积14·3公顷,500多户,3000多人。村落形制很有规划,有中心主街,围墙四门,祠堂、戏楼,还有授课的书院
村里的古宅院落,皆两层木楼,青瓦覆顶、原木构架、竹篱抹泥粉墙、灰石地面,朴素自然。街巷皆卵石铺道,巷边水渠贯通,颇感齐整、清泠。院落向外敞开,围墙矮矮的,用浑圆的大块卵石垒成,一户人家的出进、日常生活很容易为街坊了解,和四邻沟通,与那些“对外封闭”型的民居相比,显得尤为亲切感人。即使一个陌生人走进村落,也会有串亲访友般平和融洽的感觉,而不像走进那高墙窄巷间,铁门紧闭的深宅大院,心里会有一种压抑感。
楠溪江的古村建筑很富有创造性,小小的住宅,无拘无束,自然灵活,像一幅版画小品。所用的原木蛮石,随弯就曲,仿佛信手搭砌,绝少雕琢,看上去生自天然,与山川草木相和谐。但实际上它又经过了精心推敲,原木、蛮石的本性、本色、本形的美被一一发现并且利用,巧妙地配合起来,相互映衬。那房屋的高低错落,虚实相映,正侧变化,光影对照,非常活泼而又统一。用粗犷的材料构成秀逸的房屋,或许正是农人们朴拙粗放却心灵手巧的写照吧。
楠溪江人是充满感情的,当你见到他们被阳光烤成紫铜色的胸膛,就会知道它的宽阔,感到它的坦诚。于是就能理解,只有他们,才会建造出那么安静宁谧,那么祥和温馨的村落。
正像一位乡土建筑专家评说,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豪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壮观,但它们把楠溪江姑娘的清纯灵秀、老农的朴实坦诚和乡土文人的儒雅散淡融会进去了,构成了那么和谐宁静,潇洒自如的一座乡土建筑的史书库。
清新自然的山水情怀
有人说,楠溪江真正成名于谢灵运。1500多年前,这位南朝诗人来任永嘉太守,恣意遨游,在楠溪江青山绿水之间吟出了中国第一批山水诗歌,那清新的诗句将楠溪江长久地留在了文人和历史的心中,以后又有孟浩然、苏轼、陆游等历代文化名人游历、赋诗于此。至今楠溪江畔的谢氏后裔村落有20多个,谢氏宗祠里供奉着谢灵运这位神主。
千余年来的山水文学滋润,涵养了楠溪江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也培育了楠溪江乡人对山川草木很精敏的审美意识,很亲切的感情。这种意识和感情,一直渗透进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去。
楠溪江古村落的选址很看重风景,总把村庄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景最美处。在楠溪江小小村落里,还有一般乡村少有的大型公共园林,池沼画廊、花木扶疏、亭台玲珑,这些园林和大自然相辉映,把自然的美引到家家户户的门前。
走进建于唐五代的李姓聚居村落“苍坡村”,南边有个水月堂,堂外小桥流水,堂围漏空花墙,堂内书香四溢,是个环境幽雅的庭园式乡塾。村北角有个望兄亭,不仅流传着一个兄弟手足情深的动人典故,还是村中最美的一处园林空间。亭旁桃红柳绿,池塘波光粼粼,莲花清香,与村外的千亩稻田相辉映,一派田园秀色。
苍坡村还是个极其重视自然环境的村落,村里绿树成荫,多古树名木,仁济庙前那两棵古柏,是800多年前宋朝的苍坡寨主李西斋亲手种植的。他当时号召村民大力植树,美化家园,使当时的苍坡充满生机。据说他为了使柏树不受破坏,不仅教育村童不攀折树枝,还制订了“凡拴于柏树之牛,立杀不赦”的禁约。一次,他发现一头耕牛系于柏树,经追查是自家长工所为,便不由分说,立即杀了耕牛,乡亲们闻知无不肃然起敬。李寨主的言行传带了好的民风,也才有这古老柏树虽历经800年风霜雨雪,却仍然枝繁叶茂。
苍坡村笔街旁的一口水井边,建有三个水池,用来储存取用井水时外溢的水,村人们自觉遵守一个古老的村规,按井水流入的先后,分别用来洗菜、洗衣、洗马桶。表现了苍坡村人很早就有了文明卫生和生活环境意识。
亦耕亦读的生活理想
太阳西斜时分,我在苍坡村头的晒场上,和一位用古老风车扬扇稻谷的老人攀谈起来,他笑着说,你看我们苍坡村,西边有一座山,三个尖尖山峰,齐齐地并肩而立,那是笔架。村口有一方宽阔水池,那是砚池。村子的主街,长且直,正对笔架山,就叫笔街。水池北岸的一方空地,置放着三根几米长的石条,那是墨锭,其中一根似已研磨用过,端头凸斜……
我想这笔架山、砚池、笔街和墨锭石,或许是楠溪江村人半耕亦半读的生活理想,依山水和建筑寄托,才应运而生的,且伴随世代苍坡人生活,一直延续至今。正如苍坡村古老祠规中教导:“耕为本务,读可荣身。”
说起“耕读”文化,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朝廷改革科举,使平民百姓有了更多中举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天方夜谭,它激发了平民百姓人家对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因此耕读文化在乡间大为普及,深入到楠溪江的每个村落之中。
楠溪江村落各姓宗谱里,毫不例外地都把亦耕亦读的生活理想写进了家训或族规。各宗族都规定了兴办学堂、鼓励并资助子弟读书、贴补考试费用,专设公有学田,永不得变卖。永嘉历代的杰出郡守,为化民成俗,努力普及教育,促成楠溪江各村落文风大盛。几乎村村的宗谱里,都记载了一些乡绅知识分子的事迹,他们操持族务乡政,有的设帐授徒,对楠溪江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当我把几个村落的笔街、砚池、书院、义塾、状元牌匾、进士牌坊一一览入镜头,藏进心里,便感受了楠溪江古村落厚重的文化气息,而踏进村中,看到满脸稚气的学童、书声朗朗的学堂,又会顿悟,他们才是楠溪江古村落美好的明天!
旅游提示:
楠溪江古村落位于浙江温州市永嘉县境内,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主要可游览苍坡古村、芙蓉古村、岩头古村。同时还可游览石桅岩、狮子岩、龙瀑仙洞等风景区,可在楠溪江乘竹排漂流。著名的雁荡山风景区相距楠溪江仅数十公里,可一并游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