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爱与成功
严晓
刘墉,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读过他的书。你只要看过他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的现场,听过他在随便一个大学礼堂的演讲,你就会吓一跳:他签名售书的数量,常常创了所在城市的纪录;他演讲的场所,常常会有大学生提前一天抢占座位,演讲过程中会有大量学生拥堵在会场的各个角落,为此很多校方担心礼堂的玻璃会不会被挤碎了。刘墉到底写了些什么,讲了些什么,让这么多大学生着迷?
排行榜上“畅销”16年
有人说刘墉是个谜,他的书没有太多畅销的理由,却往往是书市上畅销榜的冠军。有研究刘墉的人做了这样的解答:他的书中不乏许多励志和心理辅导性的东西,却总是研究凡人的心理时提出许多不凡的见解。
认识刘墉的人都说他很年轻,不论是外表,还是心态,没有谁能从他身上读出苦难的影子。刘墉说自己1949年生于台北。9岁时,父亲去世,13岁时,家中失火,夷为平地,孤儿寡母在废墟上盖了一间小草房栖身。幼年的刘墉虽然开始感悟生命的无常,但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玩沙、捕鱼、捉虫,苦难好像没有压跨他的心灵,反而他长得更茁壮了。在小学时,他的演讲才能就崭露头角,获得台北市演讲比赛小学组第一名,上高中后,获台湾全省演讲比赛高中组第一名。
高中毕业后,刘墉考上台湾师大美术系。大学期间,刘墉非常活跃,主编杂志,主演话剧,指导朗诵诗,画作参展,最大的收获是:大三那年自作主张与毕薇薇结婚,请自己的同学做了证婚人。从此与妻子相濡以沫30多年。
大学毕业第一年,刘墉主持台湾及金马地区最大规模电视联播节目“全民自强晚会”,从此一举成名。第二年出版《萤窗小语》第一集,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写就是30年。回忆起处女作《萤窗小语》,刘墉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到台北的一家出版社请求出版,出版社把稿子当场还了回来:“这么小小一点东西,你自己印吧。”于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刘墉,靠着编校刊学到的那点东西,真的就自己印了。印了6000本后把版给毁了,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当时只是渴望将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没想到,书上市后被一抢而光,从此刘墉成了畅销书作家,在台湾最有名的金石堂书店排行榜上,一呆就是16年,成了华人出版界的一个被研究的现象。
骆驼、狮子、婴儿—— 成功者的心路历程
刘墉在最火的时候,离开了台湾,只身前往美国。当时他被《综合电视周刊》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记者”,但就在当选第二天,他递了辞呈。刘墉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状态:“我在‘中视’做了四年多,越做越心虚,越做越空。外面的掌声越多,越觉得自己不够,好像一个大百货公司,旺季虽然风光,后面仓库却已经空了。”
刘墉有一句名言:不走下这个山头,怎么攀上那个山头?他说自己把人生分作三个境界:骆驼境界、狮子境界、婴儿境界。他这样诠释这三个境界——
骆驼境界:不怕苦地向前走,当骆驼能不畏艰苦,勇往直前,明明知道前面的路途遥远,没吃没喝,“虽九死其犹无悔”,那骆驼就走着走着,腾升为一头狮子;
狮子境界:坚持到底的骆驼,成为了狮子!这世上没有人能不经过骆驼而直接成为狮子。狮子经过了十年寒窗的积累,要冲击了。关键的问题是,这冲击没有尽头。
刘墉说,当自己站在这个山头,觉得另一个山头更高更美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下这个山头。“没错,我是很可能再也爬不上另一个山头,但作为一头狮子,如果我不去试,不去冒险,没有不信自己办不到的魄力,又如何称得上狮子?”在刘墉看来,守成的人,再成功,如果他不能突破,那只称得上骆驼,算不得狮子;当狮子走下山头,他又要穿过荆棘、行过沼泽、忍饥受渴,可能再次成为一只卑微的骆驼,一步一步攀向另一个高峰;他可能半路体力不支,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他心里有一座山峰,他是狮子,所以要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征途;他要超越自己的极限,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只狮子。
婴儿境界:人老了,如同秋天,经历了春华秋实,做完了一生的功课,该走了。回想前尘,历历在目,生命在演替,新的生命又在经历着他们的春华秋实了。在经过了强壮、威武的狮子阶段后,狮子抗拒不了大自然的规律,开始老去,老去的狮子成了婴儿,需要照顾,需要呵护,并在下一代狮子的成长中,回归了大自然。
我把你们都当成我的孩子
每年刘墉都要来一次大陆,都要去各地的大学和中学做演讲。这一次,刘墉先后去了福建、贵州、山西,做了十多场演讲,这十多场演讲的主题有两个:在生命中追寻的爱和创造超越的人生。渴望成功的大学生中,很多人把刘墉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当作成功的偶像,而刘墉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把送给儿子的话也送给他们。
大学生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刘墉老师,您认为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刘墉送给大家的只有四个字:锲而不舍。“如果说我有些成功,我不认为靠聪明、智慧、天才,最主要是努力,今天认准这一点就要做下去”。刘墉说他很喜欢古人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京城的和尚要到南海去,穷和尚说我也要去,有钱的和尚说我已经存了多年的钱,要去还没去,你怎么去?穷和尚说我现在就走,然后没过多久,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这个富有的和尚还没有动身。“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发觉,那些穷简的,但是说到做到的人,他想做什么,当下就把小小的步子踏出去,这样的人,他能够成功。如同我住在违章建筑区,9岁死了父亲,13岁家居夷为平地,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在废墟上盖了草屋,你会发觉这种东西会激发你的力量。一个人锲而不舍的力量,不是来自优越的环境,而是来自一种愤懑。”
刘墉把给儿子刘轩三十岁生日的赠言转赠给大学生们:眼光要远,目标要高,姿势要低。他说,越是经过困顿的骆驼,有一天成为狮子,越会凶猛。因为他的成功得来不易,因为他曾经忍辱负重。
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成功和爱是刘墉演讲的两大主题。有人说,刘墉是谈情说爱的高手,这次大陆之行,刘墉除了在大学的礼堂里讲述他对人生、对爱的理解外,他更用行动表明了,在他心中还深藏着一种大爱。实际上,这些年来,刘墉已经用他在大陆的版税盖了21所希望小学,他的理想是盖100所,但他在公众场合说50所,他说要加紧,因为年岁已经大了。他还计划要带女儿来贵州看望希望小学的学生,并给他们上课。他所到之处总要看看小学,看看孩子,他还表示要把设在纽约的燃灯计划介绍给需要帮助的地方。
刘墉说:“其实做善事挺难的。”是啊,在这个社会,人们总要问你动机,你是不是为了扬名,你是不是为了推销,甚至是不是为了买良心,因为你曾经昧过良心。“我知道人心复杂,但我知道人心有时候也很简单,做这些事不需要太多理由,我现在生活好了,当我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时,我就想我的女儿在纽约,生活得很好,那么如果我能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话,就帮助他们一下。”我们说:“有的人很想帮助那些失学儿童,但看到一些报道,怕捐出的钱被滥用,所以他们就一直不敢去做。”刘墉说:“慈善是要你当下去做的,如果你因为怕被骗不去做,或者你因为被骗过而不去做,那个理由不是理由。我也被骗过,但我还是继续捐,只是直接和学校或孩子联系,把钱直接给他们,或者委托我信得过的朋友,让他们去做。只有每个人都去做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才会提高。做慈善不要太多理由,太多时间,只有你当下里有条件,你就去做。”
刘墉手里拿着一叠他捐助的孩子的照片,说:“我们将来很可能面对面走过,谁也不认识谁。那又何妨?我知道我帮过一些孩子,这些孩子知道这世上有人愿意帮他们。这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