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中国心
——访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名誉会长李惠英
晓 京
 |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李惠英。 |
李惠英,美籍华人,作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湖南湘潭,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移居香港,1968年定居美国。数十年来,她以作家、记者、教师的身份,在中国香港,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做了大量介绍中国实况,促进中美人民友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她还担任美国海峡两岸交流会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香港《镜报》月刊、《地平线》月刊洛杉矶分会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全国总会理事。
由于她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突出贡献,先后被选入世界名人录、世界杰出职业妇女录、世界杰出作家姓名录以及中国出版的海外华人名人录。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在北京王府饭店见到了刚从美国来访的李惠英会长。从她的装束打扮和神态,言谈的气势和频率,工作的快节奏和充沛精力,很难想像出她已有80多岁。10余年前,本刊曾报道过这位经历传奇、业绩卓著的美籍华人,社会活动名家,而今,她生活得怎么样?还在忙碌些什么事情呢?
“我不讲友谊,讲沟通”
2002年,对李惠英而言具有多重意义,这一年,她分外忙碌。
30年前的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冰封23年的美中关系由此开始化解。为了纪念尼克松破冰之旅30周年,李惠英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捐赠了15万美元,以创立“李惠英论坛基金”。
在4月份南加州大学为李惠英夫妇举行的捐款签字仪式上,李惠英说:“我希望以捐款的形式,表达我对30年前重建中美两国关系的尼克松总统的感激之情”,“希望这笔捐款能进一步增进中美之间的了解,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虽然捐款数量有限,但希望有助于世界和平。”
当记者问及“李惠英论坛”都讲什么?她回答得很干脆:“我不讲友谊,讲沟通。讲促进中美之间的沟通。”
李惠英不仅这样说,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做着。她看到,对于3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展奠定了基石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今美国的许多青年人却知之甚少。鉴于此,李惠英特意跑到美国政府的新闻处,索要到了当年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原件,复印并广为散发,同时在美国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做了多场有关话题的演讲。
长期以来,李惠英还以洛杉矶圣约翰大教堂教友的身份,不放过任何一个沟通的机会,深入到教友们中间,以诚心和耐心,细致生动地向他们介绍、讲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和当前的发展情况,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逐渐转变。今年,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大教堂,应李惠英的要求,第一次悬挂了一面五星红旗。当鲜艳的中国国旗在教堂大厅展现时,李惠英的眼里含着泪水。在美国的教堂里悬挂中国五星红旗,这是很鲜见的,据说就是在洛杉矶“唐人街”的华人教堂内,也不曾出现这样的景象。
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中国
 |
1986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接见李惠英、陶慕廉夫妇。 |
在海外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李惠英无时无刻不眷恋着中国和她的家乡,她用自己的笔和声音,数十年不懈地向世界和美国人民介绍新中国。
1955年,李惠英和丈夫马禄臣参加“香港工商界回国观光团”到广州参观苏联展览会,发现新生共和国的建设充满朝气和活力,使她感到耳目一新。回港后,她马上把自己的广州之行的观感写了出来,交给各家报馆刊发。李惠英写的见闻真实生动,备受港人关注。
1956年春季,李惠英发起组织港澳工商界妇女祖国观光团(“太太团”)再度北上,深入内地参观,她还被推选为观光团团长。就在这次访问中,毛主席亲切会见了他的湖南“小老乡”。
谈起那次会见,李惠英说:“毛主席大概从何香凝老人那里听说我在香港写文章介绍新中国,所以见面时就说:听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呀。还说:你写祖国现状的报道,那就要多走多看,只有眼睛见到的才是真的,耳朵听说的未必是正确的。这次你自己看自己鉴别,有什么说什么,没有见到和感受的就不必说。好的就说好,不好的就说不好……”
“当时我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好感动,我永远都会记住这句话,我永远都会这样去做。”
1963年,李惠英的丈夫马禄臣去世后,她把女儿送到美国读大学,随后移居美国。在美国,她仍没有放弃演讲、采访、写文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增进中美两国的沟通和了解投入了满腔热忱。
在一次敦促美国政府承认新中国的演讲活动中,李惠英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精通6国语言的陶慕廉先生邂逅相识,产生了爱情,并在纽约结婚。李惠英继而成为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纽约市协会的永久会员,又在洛杉矶市协会担任执行委员,由于贡献非凡,1981年被授予美中人民友好协会杰出会员奖。
与陶慕廉结婚后,李惠英更深地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我更有条件做中美之间的沟通工作,宣传介绍中国了。”她说。于是在美国主流社会发起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常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听到她那富于感染力的声音。
“为了和平统一”
今年8月10日,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大会在芝加哥举行,与会者约400人。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北美、中南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在美国的2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团体。李惠英被推举为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的名誉会长。
谈起出任名誉会长,李惠英觉得,这是人们对她多年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她在全美华人中影响力的承认。她说:“有人说请我当这个名誉会长是利用我,我说,为了和平统一,我心甘情愿被利用。”
其实,李惠英数十年如一日,为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她认为,“统一”是个大目标,但首先需要做的是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1979年,李惠英发起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社。1985年成立海峡两岸交流会。1991年成立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这些团体并不彰显“统一”大字,而重在沟通交流,这些团体也不接受有背景的捐款和津贴,活动经费都由李惠英负责筹集,以保障更公平客观地表达追求和平统一的赤诚之心。李惠英的理念及运作体制,有很大的包容性,赢得了多数人的认可。
李惠英有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中国至今实现不了统一,原因很简单,就是有人不愿意统一,两岸的官方谈不拢,所以需要做工作,需要我们这些非官方人士来敲边鼓。她以湖南人特有的耿直说:“我不主张老是赞成统一的人坐在一起开大会,这些人你还用做他们的工作吗?我们要和不赞成和平统一的人来往沟通,慢慢地做他们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协商。”
 |
1999年10月9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李惠英亲切交谈。 |
李惠英既然被推为名誉会长,就不会虚居其位。为了使大联盟会议名副其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联盟性,她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把以前从未参与过和平统一促进会团体活动,但在海外华人中很有影响和号召力的传统侨社领袖,请到了大会上来。
当被李惠英动员到会的全美中华公所、中华会馆联谊会秘书长黄金泉,安良工商会全美总理伍健生,洪门致公堂全美总理陈耀扬等著名侨界领袖人物进入会场时,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隆重欢迎和特别关注。
这次会议开得有声有色,美国华文报刊《世界日报》、《侨报》纷纷予以报道。李惠英在会上再次重申了自己一贯的见解,即要“联合起来,做好与美国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尤其要重视做主流社会的工作,争取更多的同情与支持”。
“为了沟通,我这个人不怕难”
今年国庆节前夕,李惠英又随美国南加州大学50人校友团到中国,做为期3周的观光访问。她和丈夫陶慕廉以随团演讲者的身份,要为校友团员们做8场演讲,介绍中国国情,并对有关问题讲解释疑。
李惠英说:“我这次愿意随这个团来中国,目的就是为了沟通。校友团的成员都是有学识、有建树、有影响的人物。做好他们的工作,使中美大众得到更深层的沟通,使美国的民意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我愿意不拿报酬地为这个团做义务演讲。”
尽管李惠英此次的身份是随团演讲者,但她从来没忘记自己是“娘家人”。她尽心尽力地为校友团的特别活动操持联络,为他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盛大的午餐欢迎会,并给每一位团员赠送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礼品。当看到团员们满意的笑容时,她欣慰地说:“这是为中国争了面子,不是为我个人。”
李惠英非常珍视回到祖国的机会,总是满脑子想着尽力多做些沟通工作。当国务院台办有关领导设宴款待她们一行人时,李惠英只想着利用机会更多地沟通交谈,宴席上的饭菜甚至一口没动,打了包带回住地一看,包里只有一条海参。夫君陶慕廉先生笑言:“她从来是个废寝忘食的人。”
当记者问道:“你这么多年倾力投身沟通的工作,困难多吗?” “我这个人不怕难!当然做这个工作,有人恨我,有人反对我;但也有人爱我,支持我。比如你们就爱我,不然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和我交谈!”李惠英依然是快人快语,笑声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