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物的热门话题
——访香港人大代表王英伟
本刊记者:申宏磊
香港代表团的王英伟在人大会议期间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因他有自己独特的经历。
王英伟当过17年的公务员,在港英政府时期曾任工业署的副署长,1992年辞官“下海”,是港英政府第一个高官下海的人物。当时他还不到40岁,许多电视台都在追踪采访他,媒体纷纷预测他是“明日之星”。
王英伟在“下海”之初就被委任为中国政府的港事顾问和特区的筹委会成员,全程参与香港回归的过程。1997年第一次在香港选举人大代表,他即当选。“下海”已10年的王英伟曾创办过中国投资集团公司;在上海,他们的公司投入巨资对历史烙印厚重的石库门进行装修;在重庆、贵阳,有他用几十个亿投资办的工厂;现在他又加盟香港最大的公共房屋建筑公司――瑞安集团。如今的王英卫的确成了“今日之星”。
记者最初约定的半小时采访,不知不觉延长到了两个小时。此次访谈中涉及的问题之多、论述的观点之明确都使笔者颇有感触。
在论述中国应建立民族品牌时,他说――
“耐克”系列、可口可乐有多少钱是用在制造产品上?实际上利润都在品牌上,所以,如果我们的民族企业没有品牌,我们就永远是人家的生产基地。但是,我相信我们中国会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那时,利润就将是我们的了。
谈到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的金融体系,百姓兜里的钱会不会都进了外国人的口袋?王英伟说――
老实说香港算是金融中心,但保险公司都是外国的。因为保险这个行业讲求的是规模,客户越多赔偿的能力就越强,而现在我们的银行坏账、呆账已到了令人忧虑的程度,又没有那么多的网点,服务也不到位。如果不加快步伐改进,用不了多久,储户会把钱放到外国人的兜里去。因此加快改革势在比行。
当谈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外国人带来的好处时,他幽默地说――
比如说化妆品,在中国有一半人口是女人,这就意味着有6亿的嘴唇有可能用你的唇膏,所以这个潜力是摆在眼前的。
在谈到中央政府在港的信心指数问题时,王英伟说――
港人对政府的信心空前高涨。邓小平真个伟大的人物,他最重要的是一个“敢”字,1992年的时候大家都说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停下来,邓小平就去南巡,从那以后在改革开放中大家的胆子更大了。当年4月份,我去上海的时候,人家让我去浦东看看,并告诉我这里要变成金融中心,我那时哪里敢相信呀,面前只是一片荒地。结果10年金融中心就建成了,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很多人都没有眼光,现在中央政府说什么,我们港人都相信,大家知道只要中央政府决定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