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图片报道
社会聚焦
文化广场
地域风情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广场 >

文化广场

李百战绘画“三品”

风车的故事
新书苑

 



风车的故事

文图:吴惟

近几年来,风车大王梁俊火遍京城,还走出了国门,成了北京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朋友家我结识了年近古稀的梁俊。后经约定,登门拜访了他。他家住在北京东郊通州区,小院约200平方米,方方正正,八间新平房座北朝南,客厅吊顶,磁砖漫地,墙壁雪白,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得满室亮堂堂的,加上墙上挂的风车、风筝、书画轴,给人以温馨、优雅的感觉。

话题自然由风车谈起。梁俊说,他们是风车世家,早在清朝末期从他爷爷起就做风车,过年时去京城赶庙会卖。父亲从小跟爷爷学了手艺,五六十年代时到城里走街串巷地卖,但制做的数量较少,卖不了几个钱,只能赚个零花钱。他受长辈们的熏陶,10来岁跟爷爷、父亲学,开始只是当帮手,以后慢慢自己学着做,越做越上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销量一年比一年好,一年四季不能停。紧张的时候,全家老少齐上阵,就这样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问起风车的来历,他说,听爷爷讲,风车起源于周朝,是姜子牙发明的,原名叫八挂风轮,是避邪用的。传说上天有个十头鸟,因触犯天规被砍下一个头,就飞跑了。下凡到人间之后,到处乱窜,它的翅羽煽到哪里,哪里就遭殃。为制服九头鸟,为民除害,姜子牙制做了能镇妖降魔的八挂风轮,九头鸟怕亮怕响,就被制服住了,从此民间尽享太平。

现在的风车,是经过历代不断改进演变成这个样子的。风车的车轮由一个轮变成两个、四个、十个,甚至更多。风轮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纯黄色演变为现在的红、黄、绿三色。我说,为什么要采用这几种颜色呢?他说,这里有它的含义。绿色代表地球,黄色代表炎黄子孙,红色代表太阳。从色彩感觉上讲,这几种颜色鲜艳夺目,更具吸引力。

百闻不如一见。梁老带我参观了他的风车制作间。那个约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大案子摆在中间,周围堆满了风车成品及半成品材料。他的老伴和儿媳妇正在忙活着。为让我饱眼福,他把靠墙边的一个大纸箱搬出来,打开箱盖,里面全是一盒盒的风车。他说,过去的风车从来是不进盒的。为了携带方便,他把它化整为零,分为五个部分,做成折叠式装进了盒子里,玩的时候可以把它组装起来。这种盒装分双轮、五轮、十轮三个品种,很受外国游客的欢迎。

接着,他指着靠东墙摆着的一人多高的大风车说,这个是为建国五十周年做的,50个轮,同时做了两件,另一件已被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为迎接香港回归做了个100轮的,被中国北京玩具博览会评为三等奖,当年新加坡电视台在贺岁节目中播过录像。这时,他老伴举着一个五轮风车让我看,说是前一段为申办奥运做的。我接过来仔细一瞧,从形状到颜色与五环都非常相似,左右上方还各插一面有北京申奥标志的小旗,中间最上面插一只火把,手一摇哗啦啦响,让我从中领略了一位民间艺人的申奥情结。 梁老可是个大忙人,整天像风车一样转个不停。他说,忙归忙,可这是个乐儿,忙并快乐着。你瞧,这一大堆原料,年底以前都要做完,为春节备足货,要不又要脱销,扫消费者的兴。这还不算,他还被聘为几所中小学民间艺术教师,定期为孩子们传授风车制做技艺。此外,还要应酬出国表演的活动。前一段新西兰奥克兰市政厅巴巴拉女士发来邀请,约他今年四月参加在该市举办的灯节。第一次去新西兰是去年三月参加艺术节,开幕那天,让他举着大风车走在队伍最前面,当时他非常激动,自豪地说,这是代表北京、代表中国呀!就这样,我们的谈话持续到近中午,照片也拍了几卷。当我起身告辞时,他却执意要留我吃午饭。盛情难却,就美美地吃了一顿玉米锅饼加煎小鱼,才登上长途汽车返城。一路上,风车那清脆的响声仍在耳际回荡。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