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baaaaaaaaa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多语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
2002.1 50n
《今日中国》50周年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我能参加庆祝《今日中国》创刊50周年感到十分荣幸,也十分高兴。这本刊物诞生于1952年,当时的刊名是《中国建设》。

5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但世界上有许多势力却在试图遮蔽它的光亮。我刊的创办人宋庆龄(孙中山夫人)长期担任中国福利会的主席,共和国成立时膺选为国家副主席。我刊当时是惟一一本由人民团体出版的外文刊物,面对着来自许多外国政府和商业媒体的、对我国充满敌意和偏见的宣传,它把新中国的声音传递给国外的朋友。不仅如此,它还是惟一一本进行民间交流的刊物,外国读者通过它有关的政策和专题报道,可以对这些方面获得更为确切的了解,还可以把刊物带到家里去,因为它还有许多关于普通妇女和儿童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的报道,反映出新中国进步变化的生动有趣的情景。 宋庆龄曾经数十年如一日地积极参加中国人民争取更好生活、创建更美好社会的斗争,并且在向国外介绍这一斗争进程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由她来创办这样一个刊物是特别适当的。此外,由于她受到“双文化”“双语言”的教育,她的英文写作十分流畅,还通晓其他几种外语;在许多国家,她都有不少朋友,她的刚正不阿受到普遍赞誉。她指导我刊的工作前后共30年,她亲自撰写的几十篇文章为杂志增光添彩,但她从来没有想以此作为提高个人名声的工具——她鼓励社会各界杰出人士为我刊撰稿,也鼓励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去作深入的报道。她也十分关心同读者保持密切联系以及推广发行的工作,她甚至亲自动手在给国外友人寄杂志的封袋上书写名址,还写信给他们,征求对杂志的文章和图片的意见以及如何增加订户的建议。

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刊十分关怀和重视。

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国建设》杂志用事实说话,对外宣传就是应该这样做。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解放后不久就向宋庆龄建议,由她来办一本杂志,向国外报道新中国情况。杂志创刊后,又指示:“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范围,以生活为内容,积极地、正确地报道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德高望重的领导人邓小平也在一些场合表示对我刊的赞赏。

江泽民主席在我刊创刊40周年时曾亲笔题词祝贺,这次创刊50周年又发来了贺信。

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我刊创刊10周年的题词中说:“事实胜于雄辩,唯真理可以服人。《中国建设》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真实情况,这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对于一本刊物来说,50年是很长的寿命了。我们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我们有一大批忠实的老读者。我们还有一大批老干部——他们多年为杂志工作,甚至退休之后,不论身在国内或海外(现在有一些人还在海外),仍在关怀它。许多外国友人也是如此,他们曾在各个不同时期在我刊外文版担任过改稿专家。 今天,时代已经前进。在技术上,像黑白印刷改为全彩印刷、广泛运用互联网这样一些方面,我们的刊物可以说是跟上了时代。

但我们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有待克服,在刊物内容的质量和针对性方面,在联系读者和扩大发行方面,都有不足。就后一方面而言,我们对于在较年轻一代中扩大读者群重视不够。较年轻一代的外国人应该了解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所经过的历程,这个国家有着全世界1/5的人口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所以在他们中间扩大我刊的读者对于维护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世界和平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刊的报道、编辑和推广发行——所有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同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提高的地位相称,都应该同全世界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关注相称。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声音并不能够充分地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听到,许多关于中国的充满偏见的或虚假的信息仍在乘虚而入。

让我们的读者了解我们的成就,也了解我们的问题。中国人民在生活中和观念上是如何取得进步的?他们在读什么书和欣赏什么演出?他们对自己怎么看,对世界上的事情又怎么看?他们在争论些什么问题?科学和教育的进步对所有的人正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而外界对它依然缺乏认知。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只有在我们的读者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正确了解之后,才能逐步缩小。我们这样做了,才能揭露许多误解和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这些东西仍在国际上混淆对中国的视听。

祝《今日中国》在21世纪里继续努力,为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之间在更多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从而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

(沈苏儒译)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本刊名誉总编辑、全国政协常委、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福利会副主席

-+-+-+-+-+-+-+-+-+-+-+-+-+-+-+-+-+-+-+-+-+-+-+-+-+-+-+-+-+-+-+-+-+-+-+-+-+-+-+-+-+--+-+-+-+-
Return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