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会上选出了198名中央委员,158名中央候补委员,组成了新的一届中央中央委员会。林明月是惟一的台籍中央候补委员。 |
祖国大陆:毅然的选择
——访台籍中共十六大中央候补委员林明月
李双龙
若干年前的壮举
23年前,林明月和丈夫范增胜回到祖国大陆的时候,他们的同学和朋友都很不理解,说他们是有小车不开却要回大陆骑脚踏车、挤公共汽车。现在,这些朋友对他们当年的先见之明大加赞赏,说“还是你们有眼光,若干年后我们也跟在你们后头到大陆来了”!
林明月的祖辈明末清初从福建移居宝岛台湾,而她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关于祖国大陆的林林总总都是祖父讲给她的,大陆在她的心中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她酷爱中华传统文化。
1971年,24岁的林明月随丈夫到日本留学,两年后夫妇二人又去了美国。1979年,已学有所成的林明月夫妇在美国已取得绿卡,他们还收到台湾方面的5张聘书。他们为何去何从而徘徊。
1979年元旦,祖国大陆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号召中华学子回到祖国大陆,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他们深深为这召唤而激动,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爱迸发出来。答案已不说自明,祖国大陆是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他们成为近几十年首批回大陆的台湾学子。1980年国庆前夕,林明月夫妇带着不满6岁的儿子,第一次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学计算机专业的她和学航运管理的丈夫一同被安排到了上海港务局。
林明月一到上海就忙了起来,忙着为一家人找个“窝”,忙着为孩子找学校,忙着适应新的环境,忙着熟悉自己的新家——上海。当时,在上海买东西还都要凭票,物质还很匮乏,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他们所在的单位尽量保证他们烧饭能用上煤气,每天能喝上一瓶牛奶,甚至专门从长江饭店为他们拉了一根电话线,这对许多上海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但这对于久居美国的林明月一家来说仍是很艰苦的。林明月的丈夫范增胜曾调侃地说,刚回来的时候,我挤公共汽车光饭盒就挤扁了三个。和他们一起回来的其他十对夫妇,都陆续离开了。他们却对这新生活深感满足,为新的工作而兴奋不已。上海记录了他们2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们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非常完美主义者
据说,林明月是一个“非常完美主义者”,她对工作的要求极高,从不马马虎虎,追求每个细节的到位,甚至一篇文章的标点都要和员工说得清清楚楚。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林明月成了上海港务局信息化之母。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在世界先进港口普遍应用,而在上海港还是一片空白。作为台湾第一代从事计算机专业研究的林明月,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改变这一局面。她带领几名技术人员,深入到港区第一线进行调研,把上海港务局下属的一家以外贸为主,管理复杂的杂货码头的高阳港务公司作为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探讨合理的作业流程和优化企业管理的程序。
不久,她和同事们一道开发出了港口吞吐量等三个单项系统,开创了上海港乃至国内港口计算机应用的先河。这一成功让林明月信心大增,两年后,一套港口经营管理系统——“上海高阳生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成功。这套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港区码头的管理方式,它解决了以往库场货物管理数据不准,超货期、无主货、无法准确管理等难题,大大提高了库场的利用率。这一系统达到了国际港口的同等应用水平。很快,交通部将这一系统指定为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身为上海港务局信息中心主任的林明月远不满足于此,她又雄心勃勃地投身到整个上海港的信息网络建设之中。据统计,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由1995年的152万标准箱,发展到2001年的640万标准箱,6年中增长了4倍,吞吐量超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上海港正在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港。现在,上海港已有23个生产经营性公司的局域网与局级网实现了互联。
为台胞在上海营造一个家
林明月至今仍难以忘怀她回大陆后度过的第一个国庆节和中秋节。虽然在上海一个亲人都没有,他们一家却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负责接待台胞的部门邀请他们出席庆祝晚会,大家围桌而坐,吃月饼,赏月亮,一起思念海峡对岸的亲友。林明月说,“那完全是另一番滋味,那是一种自己家里人庆祝自己节日的感觉。”因为知道回家的感觉对台胞有多重要,林明月将工作之余的许多精力,投入到了联络两岸交流的工作中,她要把那种回家的感觉带给每一位台胞。林明月在台胞中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台湾的同胞有事要在祖国大陆办,会通过各种办法找到她,哪怕深更半夜她都毫不推辞。
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与发达国家已无太大差距。来上海投资的台商和求学的台湾学生日益增多,在上海的台资企业已有4000多家,在上海长期居住的台胞就有36万人,还形成了台胞的聚居区,林明月的工作也就越来越繁重了。她为待业的青年台胞找工作,为生活困难的台胞家庭落实生活补助,为到祖国大陆来创业、求学的台湾同胞解决实际困难,过春节的时候邀请台胞到自己的家里吃饺子……
林明月说,“台商到上海来,我不能让他们的家属在家打麻将,这样的生活意义不大,他们的眼光也不会长远。”林明月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逐渐融入到上海社会中。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还积极反映涉及台胞切身利益的问题。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林明月提出的两份议案中,其中一份就是建议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受理台商纠纷。因为在大量的民间交往活动和台商投资设厂过程中,存在一些纠纷,而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处理这类事件。设立专门负责处理此类问题的部门,将使台商的投资信心更大,也会吸引更多潜在的海外投资。
林明月每次去台湾探亲,亲朋好友都争相看她在大陆变成什么样了,“结果他们认为我是他们中过得最好的,从而对祖国大陆也有了信心。”林明月第一个成功组织上海台联访问团赴台交流访问。她连续两年率“上海民间文教参访团”访问台湾,举办包括金融、咨询、教育、社会服务等议题的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选为十六大中央候补委员的林明月表示,今后,她将逐步把港务局的信息化工作交给年轻人去承担,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往来上,放在为来上海的台湾乡亲解决实际困难上。
非加入共产党不可的台湾人
林明月回到祖国大陆后,许多民主党派都想吸收她加入,林明月都婉拒了。她说,我任何别的党派都不参加,要参加就参加共产党。林明月不但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成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如今还当选了十六大中央候补委员。
林明月是位很“较真”的党干部,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业务工作抓得紧,对党建工作也抓得一样地紧。一个月一次的支部生活从来没拖延耽误过。遇到问题时,还认认真真地查阅《党章》。对于党的理论和政策更是常学不辍。林明月自有一套自己的观点,她说,第一,我们的党制订的好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要有执行党的好政策的好干部;第三,是靠个人的努力。
林明月的丈夫范增胜是位性情中人,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敢于直言,他常说:“我是客家人,人家说客家人都是‘硬脖子’,心直口快,有什么讲什么。不过,我的动机是善良的,我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可能,正是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真性情,使他获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喜爱。如今,他已经做了20年的全国人大代表。
每年春天,夫妇两人都一起来北京参加“两会”。提起也是台湾桃园县人的太太,范增胜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幸福:“在全国范围内,夫妇两个一个是全国政协委员一个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恐怕为数不多,我感到非常骄傲。结婚31年以来,我们始终互敬互爱,互相关怀。从去海外留学到回归祖国大陆,我们两个一直相依相伴,感情十分融洽。”每每提起太太,范增胜都会赞不绝口地说:“她同我一样,也很有个性,不过她讲话要比我温和得多。”尽管性情不同,但两人却有着共同的心愿:看到祖国早日统一,这是他们当初回到祖国大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林明月对台湾同胞在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着深切的理解,“台湾同胞在历史上多次受外国殖民统治,长期作为二等公民,有一份悲情意识,这应该给以同情和理解。但是台湾不能从祖国分离出去,如果分离出去,台湾同胞的命运会更加悲惨,成为真正的亚细亚的孤儿,成为外国列强的附庸。只有实现两岸统一,作为强大的后盾,台湾人民才能永享太平和幸福。”听了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后,林明月热泪盈眶。她说,“我非常受鼓舞,非常感动。惟有统一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应该让更广泛的台胞了解‘一国两制’政策。今后,我会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不遗余力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