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旅游风情
文化脉动
天下事
 
2002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脉动 >

文化脉动
艺术天地

新书苑


             
京剧“音配像”再现名家风貌


                  徐晓燕


名净裘盛戎之子裘少戎多次为其父节目制作担任配像角色。

中国京剧音配像是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倡导并亲自主持完成的一项跨世纪工程,于1985年提出并在1988年试录了第一批,1994年7月开始正式系统录制。本着先抢录在世京剧艺术家作品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几年来共录制了355出音配像,提前一年完成了此项工程。40多个艺术团体,近2万人次参与,为42位京剧艺术家的录音资料进行了音配像。其中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周信芳、李少春、张君秋、裘盛戎12位已故京剧名家作为录制重点。最早的声音资料是1907年谭鑫培的作品,而李少春演唱的《借东风》因仅此一份更成一绝。梅兰芳主演的一、二本《西施》共有30多场戏,17堂大布景,主演身穿30年代梅先生本人的戏装表演,100多名群众演员参演也堪称大手笔。

颇具意趣的是1988年第一出音配像作品——李少春主演的《八大锤·断臂说书》,便是由北京文武老生马少良录制的,14年后音配像的收山之作仍由马少良录制,而且是同一出戏,只是声音换成了厉慧良。因厉先生“文革”前的录音资料非常少,为全面反映厉慧良的艺术风采,在《野猪林》、《火烧望海楼》及《八大锤·断臂说书》三出戏中选择了后者,同时在选择配像演员上主创人员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急调远在美国容貌极像厉慧良的马少良回国“应战”。马少良不负众望,抵达北京后还未倒过时差便投入了紧张的排练和录制。前陆文龙后王佐,一出场便获满堂彩,其精彩的表演为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李瑞环创意策划的。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创作表演了一批艺术精品;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京剧舞台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洗劫,造成了京剧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局面。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却保存了不少录音。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当年演唱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有些是目前健在的老艺术家本人),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其目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剧目,为京剧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教材与范本,使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下来,世代留传。这是我国京剧史上规模宏大、风格多样、流派各异、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浩繁工程,是一种音与像美的结合,是为继承京剧艺术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创作新形式,是前所未有的一大创造、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盛举。

为了让配出的像与原录音名家风貌接近,李瑞环提出:最好以原录音者的传人、子女或弟子担任配像。于是就有了梅兰芳、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几位的子女或得意弟子为老艺术家配像的做法。但是尚小云先生的音,一时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像人。后来吴素秋对张君秋说:“最近我看了咱们小师妹孙明珠演的《战金山》和《出塞》,很有老师的风貌。马少波还为此即兴赋诗,有‘重见绮霞(即尚先生)风采美’之句。你看看她的录像吧!”于是张君秋把孙明珠从陕西邀来为尚先生配像。李瑞环看过孙明珠配的像后,非常高兴地说:“这回可找对人啦!”为了给荀慧生先生早年录音的《得意缘》、《花田错》等戏配像,物色到被荀先生称为“学我的艺术没走样儿”的早年弟子李薇华,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京剧名家谈“中国京剧音配像”

著名京剧演员张君秋演出的《望江亭》。

荀派京剧名家、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孙毓敏一直参加“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为这项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

孙毓敏说,参加“音配像”的工作人员没有辜负李瑞环的信任,把所有能够找到的老一代京剧艺术家的录音,一律找条件最好,最接近原排老艺术家的演员进行配像,已经配出的成品有剧本,有字幕,也有经过处理相对完美的音乐和可供出版的母带,这引起了海内外戏迷的浓厚兴趣,对年轻的戏曲教师也提供了立体的可供借鉴的绝好教学参考资料。

孙毓敏介绍说:我是荀派弟子,荀慧生老师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活的舞台形象,他的杰出表演艺术之精湛是举世公认的。没有舞台形象,如何让后人继承?因此,为他的戏配像也是我的光荣。在“音配像”的工作中,我先后为荀慧生老师配了《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勘玉钏》、《杜十娘》等剧目,我又推荐了师姐李薇华配了《得意缘》等戏。我们这些参加“音配像”的流派继承人都欣慰地感到,在传承流派艺术的工作上,我们为繁荣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尽了自己的努力,也为老师、前辈尽了一份孝心。

京剧名家梅葆玖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自京剧诞生之日起,涌现了大批流派,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我父亲梅兰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表演艺术举世公认。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国外也有相当的影响,他创立的梅氏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被并称为戏剧表演的三大体系。这不仅仅是他的骄傲,更是中国京剧艺术的骄傲。然而,由于过去相当长时间没有录像设备,致使为数不少的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及许多的优秀剧目没有得到流行,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幸的是还有不少老艺术家的录音资料被保存了下来,我们可以聆听老艺术家的演唱。但这仍有遗憾,因为没有形象,所以终归是不完美的。李瑞环发起的“音配像”可以说是一项拯救工程,这可以使老艺术家的精湛艺术得到更好的留存和传扬。而且,更能够让新一代的观众真正地认识和了解,从而喜爱京剧,领略京剧艺术的风采。这对京剧艺术的再创辉煌有很大好处。“音配像”开始八九年来,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国内外不少朋友给我写信,告诉我他们看到了“音配像”的光盘。他们除了表示高兴,还对我们的工作称赞有加。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亲身感受到了参加录制工作的主演、配演、复排导演、电视导演、录像和录音编辑、舞美、前后期制作、场记字幕、剧本整理、制片、剧务等各个方面人员克服困难,相互理解和支持、合作,为出色完成“音配像”工作这一光荣任务而拼搏、奉献的精神。

叶少兰高兴地说:“音配像”发挥、调动起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积极性,焕发出了三代从艺人和戏迷们的热情。特别可喜的是:一批年轻人通过关注、了解和观看“音配像”,喜爱了京剧并成为京剧迷。京剧音配像给了京剧工作者、流派继承人、艺术家们的弟子、后代为京剧事业奉献,很好地承继先辈艺术的机会,也提供了一次再学习、再进修、再训练、再实践的舞台和机缘。我也荣幸地为先父叶盛兰和老师姜妙香的录音配制了约30出戏。我深深感到:通过音配像自己艺术上更加成熟了,我又学会了许多原来不会的东西,通过实践在艺术上又有了长进。”
         

“音配像”是百科全书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优秀张派青衣、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的关门弟子赵秀君参加了《打渔杀家》、《法门寺》、《断桥》、《大·探·二》、《龙凤呈祥》等戏的配像。
赵秀君说:我们青年京剧演员参加“音配像”工作,更像是潜入了京剧知识的浩瀚海洋。这里边有太多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发现和开掘,有太多的营养等着我们去吸取。

赵秀君说,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实实在在是编就了一部京剧知识的百科全书,对我们年轻一代京剧演员来说,可谓拥有了一部宝典和开启京剧艺术宝库之门的钥匙,其中的艺术宝藏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音配像”将老一代艺术家们创造出的艺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供我们学习。

赵秀君介绍说:“我为恩师张君秋先生的好几个戏配了像。在配像过程中,得到了老师悉心的言传身教,老师生前不顾年事已高,把几个戏中的唱腔和身段为我做亲自示范,为我深入细致地分析剧情和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为了提高我的综合技艺,老师还曾请其他优秀艺术家对我进行辅导。老师仙逝后,许多艺术家也对我在艺术上的成长给予过无私帮助,为了我更好地完成音配像任务付出了许多心血。           
               

戏迷谈“音配像”

王永运是个老戏迷,在京、津、沪看了70多年的戏。从国剧宗师杨小楼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花脸三杰、四小名旦和李、袁、叶、杜,都曾一一寓目。人到晚年,不禁深深回忆起他们的卓越表演,然而,多数名伶已然辞世,健在者也难再登台,他总以为生平这一遗憾恐再也难补了。不料,音配像文化工程做了一件大好事:从1985年提出并着手准备,1994年开始,历时8年,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剧目最系统的京剧音像制品。

王永运认为小王桂卿为周信芳的配像,几乎达到逼真的程度。王永运看小王桂卿配的《追韩信》、《赵五娘》、《南天门》,顿时使王永运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观赏周信芳演出的情景。中年演员张学津配演了不少马派戏,也能抓住马派艺术的神髓,获得极高的评价。张君秋的众多弟子分别担任录像,也很出色地体现出他生前的水平。

戏迷魏女士说,京剧作为一项国粹,不仅在于她的唱、念、做、打的外在美,更有它的内在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京剧的一句唱词或一段唱腔,便会把你引入一个无限的想像空间,让你去体味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不深入其中,只看热闹,只会索然无味。一曲“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便知诸葛孔明的沉稳和胸有神兵百万的气度;一曲“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可知窦尔敦的侠义肝胆;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可知包公的刚正不阿;一曲“劝大王”可见儿女情长;一曲“风萧萧,雾漫漫,星光惨淡”,可见穆桂英为国杀敌的忠诚与艰辛……

-+-+-+-+-+-+-+-+-+-+-+-+-+-+-+-+-+-+-+-+-+-+-+-+-+-+-+-+-+-+-+-+-+-+-+-+-+-+-+-+-+--+-+-+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