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中国枣业从这里走来
本刊记者 张桦
邓连军指着面前诺大一片挂满玛瑙般红枣的枣树林,自豪地说:“这些枣树都有800年历史了。”丰收在望的喜悦挂在他的脸上。邓所在的仆寺村在被誉为“中国金丝小枣的故乡”的河北省沧州。这里的盐碱地十分适合枣树的生长,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枣树。
不过,在仆寺村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种植,并走向产业化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邓连军亲身经历了这一变化。他说,从前,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必须按照上级的规定种植庄稼,却不管该地土壤是否适宜。收成不好自然可想而知。那时,邓和村里的农民,都住在低矮、简陋的土坯房里,生活十分拮据。现在富裕了的农民们纷纷盖起了高墙大院,煤气、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与普通城市家庭毫无二致。这一切有赖于政府实施了农业产业调整的政策,该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沧州抓住了这一契机,提出了“退粮进枣”战略,这激发了农民种植枣树的热情。在仆寺村,枣农年收入最好的超过二、三万,这在种庄稼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朴寺村已成为中国知名的优质金丝小枣生产基地。有着300多人的仆寺村,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十几个,村民相信“枣丰年寿”。
最近几年,沧州还开发了冬枣、牛角枣、磨盘枣等新奇特品种,使这里具有了别处无法比及的丰富枣源;沧州人也学会用科技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更多的农民从枣业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枣业发展也摆脱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走上标准化管理和深加工发展的道路,不但保持了各种枣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而且加工制作的蜜枣、糖枣、脆枣、枣酒、枣茶等诸多枣产品。其产品除销往国内如北京、广东、四川等12个省市外,还销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枣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自身生存状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