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的利益
“三农”在无锡


“三农”在无锡

本刊记者 邓树林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长期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至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二者之间好像隔着一道万里长城。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

今天的无锡,终于打破了多年形成的二元结构,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日趋模糊,差距日趋缩小,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做着与“城里人”一样的工作,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无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已不到全市总人口的10%。

无锡的变化是怎么样发生的呢?这有必要回过头来介绍一下这座城市。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乡镇工业重要的发源地,农村工业化水平高。人口440万、面积4787平方公里的无锡,今天的经济总量在江苏省15个省辖市中居第三位。2004年上半年,这个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96元, 同比增长17%,在长江三角洲15座城市中排名第三。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68元,增长14%,位居江苏省的第一位。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市认识得比较早,动手也比较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他们就意识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经过了三个阶段。8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民进入非农化就业期,许多农民到乡镇工业就业。80年代中后期,为调整阶段,重点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已从原先的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综合型经济结构的历史性跨越。进入90年代为发展阶段,农田向规模经济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向着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约化、农村城市化的目标前进。

经过多年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无锡市的农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左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要不要农业,城市化进程中的无锡农业如何定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还有,总体来说,无锡的农民是富了,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如何让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富起来,才是一篇大文章呢。

樊金龙副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说:“只有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让农村加快现代化文明进程,才算得上真正认识了科学发展观。现在,无锡人均已占有国内生产总值5000美元。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樊金龙继续说,实现城乡统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功夫在农外”。“我们认为,‘三农’问题必须放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局中加以通盘考虑,只有通过城乡互动、以城带乡,才能形成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无锡在做三篇文章,一篇是统筹城乡的发展空间,一篇是统筹城乡的产业形态,第三篇是统筹城乡的社会形态。

第三文章的亮点是,全无锡市城乡居民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制度。单这一条,就使200多万无锡农民转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为市民。在中国目前城乡户籍还不能自由变更的情况下,无锡能打破城乡户籍分割,走出了非常勇敢的一大步。

与此相匹配,无锡还在全中国率先提出了农村就业率的概念,在江苏全省第一个提出农村劳动力无障碍就业的目标。樊金龙副书记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到2006年底,全无锡市将有90%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市委书记王荣的农业观

 

无锡市委书记王荣到无锡任职已三年多。之前,他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又在之前,他是江苏省农科院院长,又在之前,在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做教授,培养弟子。

这位有博士学位、学者型的“一把手”对自己到无锡供职“非常高兴”。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更为原汁原味。“我在大学学的是经济管理,过去觉得所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现在到了无锡,终于找到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地方。”

“对农业,我有着非常深的感情。”王荣开宗明义。他说,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经济总量的比重会越来越下降。“但不要误解,以为农业会越来越衰退,越来越不重要。农业比重下降,与农业的地位是两码事。应该明白,下降越快,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农业比重的下降,它与农业的现代化是相吻合的,随着农业占整个经济总量比重的下降,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王荣认为,像无锡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追求的是非常现代化的农业,而不是单纯的数字指标。现代化的农业表现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加标准的农产品。现代化的农业应该具备两大功能。

一、特种农产品的供应基地。能生产足够的特征农产品,以保障一座城市的需要。比如无锡的水蜜桃、宜兴的茶叶、太湖的大米、水产品、蔬菜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产品,当地的老百姓也十分喜欢。这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来提供。

二、对无锡现代化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生态功能,服务于无锡的生态建设,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提高。

“这两大功能是我们无锡今后要追求的。”王荣说,“我们不在乎农业在整个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占2%或是占3%,哪怕只占0.1%或0.2%,也丝毫不影响现代化农业的推进。”

华西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无锡市所辖的江阴市华西村,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在社会保障方面走在其他地区的前头。2003年这个村的经济总量达到105亿元,今年预计能达到200亿元。这个经济总量比中国西部的一个地级市要高出好多倍。

20年前,华西也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农村,20年后何以能成为“天下第一村”的呢?

曾经是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华西村老党委书记吴仁宝是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的:“华西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华西的农民家家都有好房子、车子、票子。存款,少的50万元,多者500万元;家家有小汽车,少的人家一辆,多的有三辆。

今天的华西,农业已退到极次要的地位,在全村经济基础总量中所占比重极为有限,但仍占有一定的分量。农业主要不是为华西人提供粮食,而是作为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作为华西的一个品牌。每年,到华西包括观看华西农业有客人超百万。华西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它的一项重要收入。

王荣说,要解决广大农村的“三农”问题,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必须解决土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对此,这位博士书记讲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土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紧密地结合地起来,过去多少年来,一直尝试这样做,也出台了若干的补偿办法,但实际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今天,在无锡解决了。”他说,这项制度的出台,不仅仅对现有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劳动保障,在制度上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以往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被征地农民的问题,也提供了了示范和和有力的推进,一揽子解决了以前失地农民的所有欠账问题。

对无锡的办法,王荣做了如下的评价:“无锡现在出台的对农民的补偿办法,是划时代的,历史性的突破,一项一劳永逸的制度。”

家住无锡市隐秀苑小区18门的唐国光,原来生活在无锡市郊区,市区扩大后,他家所在的农业区现已成为城区的部分,老房子已拆除,他的身份也由“农民”一下子变成了“市民”。他告诉记者,老房子拆除后,所在的区政府为他们这些拆迁户统一盖了新房。“我一共买了两套住房,现在我住的这一套155平方米,还有一套67平方米的,正在装修。”唐国光边说边透出满意的笑容。他说,他一家五口人,这一套就够住了。另外一套准备派作其他用场。

唐国光所在的鸿桥居民委员会党委书记张建清告诉记者,对拆迁户有一套严密的补偿和计算办法。总的说来,村民对政府的拆迁办法还是满意的。但他也不讳言;“诚然,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很难。”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最大问题之一,是农民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失业,或失去工作能力,再也无力为自己的生存负责。无锡市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最见功夫的浓彩重墨的一笔是建立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无锡市委副书记樊金龙在接受时详尽地向记者介绍了这个体系。他说,这个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这个体系起自1992年的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经过多年的调整完善,已趋成熟,基本形成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乡接轨的乡镇企业职工保障体系。以土地换社会保障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等三个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据记者了解,一些起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区(市)已开始实行全民的社会保障。如滨湖区对尚未享受养老以及养老金低于每月50元的全体老年农民,发放不低于50元的社会养成老补贴,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补贴标准。目前,最高的已达到每月200元。

正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华西的社会保障提供了支撑。在华西,每人每年保养金,最少的7000元,最多的达13600元,老年农民衣食无忧。

华西还有一条,是其他村庄所没有的,就是谁家把老人赡养到90岁,全家每人奖励1000元。如家中有老人活到100岁,全家每人奖励1万元。2002年,有一位老人活到100岁,村里兑现承诺,全家37人,每人奖励1 万元。此事在华西传为佳话。

——建立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去,中国农村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曾受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但后来逐步荒废。农民就医成为中国一大难题。许多农民因为家境贫寒,往往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中国农村一大突出社会问题。

近年来,无锡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这个市加大了医疗保障的制度,全市所属的区(市)都有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全市现在参加医疗保障的农民达211万,参保率达92%。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中国许多城市都建立起来了。无锡在自己区域内普遍建立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为广大贫困农村人口提供了最后一道防线。

现在,无锡全市有4万人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保障率达95%,年人均保障水平最高的地区达到了2640元。最近,市政府第三次调整社会保障的标准,要求最低人均不少于1200元,并强调要把这一标准覆盖全市应保的人群。并把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把历次征地中的全部农民,分期分批在2007年底前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