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琼
面对金融危机中,欧美廉价资产的诱惑,中国企业该不该出手?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3月9日在参加完政协的小组会议后,对本刊记者表示“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
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企业不能盲目行动,要做好准备。首先要选准项目,进行可行性调研;其次,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经过培训,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了解当地的环境,以便走出去的企业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注重民生,防止污染,为当地人民造福。此外,政府要从资金、从贷款、从保险、从各项服务商,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便利。
谈到前不久前往欧洲的中国采购团,魏建国对记者说:“采购团走出去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买回了中国所需要的成套设备,特别是中国最需要的技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双方的利益是摆在一道的,所以我们在德国一个国家就签了100多亿美元。”
2月24日,由商务部长陈德铭率领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前往欧洲,并在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开展一系列贸易投资研讨、洽谈和采购活动。因为采购团规模和采购金额很大,因而受到欧美媒体的广泛关注。
魏建国说,我们看实际需要,可能还会派新的采购团或者并购团前往欧洲。谈到对海外并购企业的建议,魏建国说,
企业在并购得时候,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这些企业资产是不是有很强的生命力,效益如何。并购完了是利用他的贸易渠道呢,还是利用它的研发机构?这些是中国企业能否在海外取得并购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条。这些可以学习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和TCL的海外并购,他们的经验非常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境外的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企业),资产总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500亿美元,每年实现的利润已经达到了177亿美元。
对于一些国家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苗头,魏建国认为,当前形势下,全球应该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绝对不能各自为战,彼此都搞贸易保护主义。“对这些搞贸易保护的国家要大喝一声,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魏建国说。他同时表示,中国不久前派出采购团到欧洲的举动说明,中国是不搞贸易保护主义的。
除了对中国未来的进出口形势表示乐观,魏建国还对引起代表委员们热议和争议的“发放消费券”表示赞成。“我个人考虑,只要现在能够刺激内需,什么办法我们都可以试,至于在过程中有什么缺点,我们可以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