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就业难,让我们创业去

本刊记者 刘琼

轻装上阵的创业者

2月14日,情人节。李文浩有比浪漫约会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去上海市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

拿到这张印有公司名称为上海全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执照,是即将毕业的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李文浩,去年三四月就开始的创业梦想。那时李文浩手中握着一个有关咨询决策的项目,可他发现,成立一个公司不是那么容易,不仅需要数万元注册资本,还有验资、查名、申请等各种繁复的手续。作为一名还在校园的学生,这些条条框框令李文浩的创业梦变得虚无缥缈起来,拖了近一年也未付诸实践。

“听到大学生创业‘零首付’的消息后就立即打电话咨询了。”李文浩说。“零首付”是上海工商部门新近推出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像李文浩一样的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在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时,可以暂不缴纳注册资本,在两年内分期缴纳。即使是一名大学生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公司也可以“零首付”。能享受这一新政的大学生不仅包括上海本地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还包括外省市普通高校学生。

拨打咨询电话的李文浩,是上海是工商局自从2月9日推出支持大学生“零首付”创业政策后,每天接待的200至300个通过电话、网络或者直接到市局和各分局注册大厅现场咨询的大学生之一。

在情人节这天,和李文浩一样拿到注册资本为零的营业执照的创业者,还有其他7名大学生,他们或是个人创业、或是合伙经营。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涉世未深,但是创业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电子科技、网络科技、商务咨询、工艺品收藏、环保技术、服装经营等多个方面。  

李文浩办理登记手续的工商杨浦分局介绍,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创业经历,对公司注册的流程很不熟悉,所以工商部门还设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对符合优惠政策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简化工商登记流程、缩短审批办结期限,在核实其提供的注册登记材料真实合法性后,可以当场受理、当场办照。

“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个利好消息。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难题之一。”李文浩认为,“至少可以用省下这笔钱来租赁场地或招兵买马之类的。”

创业,不仅需要激情

据教育部门统计,2009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出台,这给像李文浩一样的大学生创业一族增强了自谋生路的信心。

创业,这样激情的字眼是上个世纪末才和中国的大学生扯上联系的。1998年5月,获得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大赛第一名的清华大学学生邱虹云,创办的“视美乐”公司获得了5250万元的风险投资,创造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第一个“神话”。

“神话”鼓动了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随后1999年8月成立的清华创业园中,大学生企业超过半数,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也同时涌遍全国。然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很多大学生企业没能坚持到最后。被当作大学生创业缩影的清华创业园,自创园至总共只有30多家学生企业,现在入驻该园的学生企业已经微乎其微了。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 2003年国家出台了从事个体经营的相关收费优惠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自工商登记之日起1年内可以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而现在除了上海“零首付”,在山东等多个省市也出台了诸如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小额贷款等政策。

在持续的创业政策的激励下,大学生创业企业潮再次涌现。但是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在创业中要面对的最大压力还是市场认可及资金问题,李文浩就坦言,目前最担心的就是公司规模较小,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及好的项目。此外,目前的办公环境也不是最好,心中难免会有落差。他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补贴,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风暴,也让不少新生大学生创业企业岌岌可危。不过,曾虹云没有太多的担心金融危机会波及她的新生公司。曾虹云是去年7月从上海交大毕业的,她没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白领一族,而是立志于成立自己的商务咨询公司。她从大二时便开始在知名咨询公司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咨询经验。

从去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学校里不少硕士、博士毕业生都有创业的想法,本科生创业的比例也明显增加,但不少人对技术的市场接受程度和起步阶段如何运营心里没谱。市场上也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咨询公司,她和搭档文野商量后决定填补市场空白,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咨询。

“目前已经有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和我们联系,希望获得咨询服务。我们虽然也是刚毕业,但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容易和大学生们沟通。另外我相信金融危机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同样也会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出现。”曾虹云说,不过她也坦承,公司持续发展还需要更多资金上的支持。

创业教育尚待完备

日渐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但对于资金与各方面经验尚缺乏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在创业后生存才是真正的考验。资料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较低,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

对于抱定创业梦想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军凯建议他们:“要正视自己在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有关部门也要考虑完善政策法规及其配套跟踪服务,扶持创业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扶持,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等。”

对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全球协调人克劳斯·哈弗腾顿教授认为,适当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还缺少创业的基础设施,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设施;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KAB项目,即“Know About Business”,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新项目,目前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实施。

事实上,创业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国外的创业教育情况来看,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学生也会获得一定的商业实践机会。

可在中国,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灌输基本是“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因此创业,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领域。在许多国家,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则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创业教育也在逐渐升温,一些大学看到了学生在创业中显露出的弱势,已经有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8所高校已经试点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