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与学生在一起是最快乐的时光

——记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女教师岗措

/李媛

岗措老师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是藏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研究藏民俗的学者之一。

第一次见到岗措老师是在一个晚上藏民俗选修课后,在一群学生的簇拥下岗措老师走出教室,与学生们一起继续谈笑着课上的话题。

岗措已年近半百,但她的笑容有时顽皮得像个孩子,她说和学生在一起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

亲历藏学教育的变迁

1976年,岗措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学习,那年她只有16岁,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1980年毕业后她留校任教,这一干就是30年。

3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30年,岗措亲历了中央民族大学藏语教学从民语系的一个专业成长为藏学系,直到今天发展成为藏学研究院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国家对藏族教育事业的全力扶持。

作为为数不多的民大藏学研究院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岗措感到由衷地自豪:“不管学校怎么变,我都在这教我的课。但我们这批人当初学习底子薄呀,教育改革三天两头提出新要求,我就不停地问呀,不停地学呀,就这样还是感觉跟不上趟儿,哈哈……” 。

1993年,一个日本姑娘找到岗措学习藏语,通过和这个日本小姑娘的接触,岗措发现日文语法和拉萨话语法几乎完全相同,而且日文中也有汉字,看上去很容易学,于是岗措决定开始学习日语。1997年,中央民族大学与日本岐阜教育大学(99年更名为“圣德学园大学”)

建立了友好关系,98年通过考试选拔四名教师到日本进修。上天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凭借过硬的业务功底,岗措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有人说岗措是语言天才。岗措的普通话让很多汉族学生自叹不如,流利的拉萨语让她的选修课总是场场爆满。留学归来,岗措的日语也可以脱口而出了。

05年,45岁的岗措一次通过考上了博士,如果顺利的话,今年5月份她可以拿到盼望多年的学位证了。

博士生教育需要选修英语,在英语课堂上岗措经常和自己的学生坐在一起听课。

“我们这代人就是先天不足,后天校正,但怎么校也正不到点上,哈哈……”岗措调侃着自己,爆发出招牌式的开怀大笑。

岗措总是那么乐观,平和,积极地迎接着人生之路上的一个一个挑战。“爸爸当初让我留北京,就是看中首都是个学习的好地方,那我就好好学习呗。”

岗措的父亲丹巴坚作是一名18军进藏的干部。1950年进藏,担任了30年阿里地委书记;1980年调到拉萨,1985年任拉萨市长。家里有六个孩子,父亲进藏那年像所有援藏干部一样,把孩子们七零八落地寄养在了亲戚家。而岗措是唯一幸运地一直留在了父母身边的人。原因说来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布票不够用了,所以只好把这个孩子带上了”。

在岗措心目中父亲是个很勤奋,很正直的人。他精通藏、汉两种文字,秘书的写作水平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亲自拟定工作文件,而且经常是藏汉文各拟一份。父亲很重视学习。作为高官,父亲为子女们谋取唯一的福利就是把六个子女,无论男女,都送进了学校接受教育。这种做法在当时很多人都是无法理解的。现在,父亲已经病故,但知识让六个孩子有了生存的本钱,受益终生。

?

藏民俗研究任重道远

岗措祖籍青海,父母都是安多人,自己出生在阿里,16岁来到北京。多元的文化成长背景令她的语言适应能力很强,这也为她日后从事民俗研究埋下伏笔。

成长的经历使岗措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对当地习俗很感兴趣,每一个细小的差别都会令她很兴奋。1996年岗措跟随陶立璠教授正式系统学习民俗学,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岗措在藏族谜语、酒歌与酒文化、婚礼习俗、饮茶历史、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建树。

现在,作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的岗措经常会有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但很多时候为了不耽误教学任务,她都谢绝了。“作为一个老师把课教好就行了”岗措平静地说。

岗措的课讲得好,无论是正课还是选修都座无虚席。很多外系学生,甚至外校的学生跑来听她的课。为了满足更多的学生对藏民俗知识和藏民族语言知识的渴求,已经把藏语基础课开到了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她在讲解藏文词汇的时候,除了解释字面意思外,总是要结合藏族民俗解释词汇的外延意义,她觉得用这样的方式向更多的人普及藏族民俗知识远比开几个研讨会效果更实在。

“大家对藏民俗的了解少的可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习俗的不了解会闹出很多笑话。我看过一些文艺演出,当表演藏族舞蹈的时候,男士藏袍本应该露出右胳膊,但他偏偏却露出左胳膊,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的。还有彩裙是已婚妇女的标志,但可爱的小朋友们戴着它在跳舞。”

“藏民俗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投入,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我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民俗学,但它现在只是一门选修课而已,学生没有深造的机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藏族民俗史这样的专著,我们热切的盼望着这样的书尽快面世。一个民族自从形成就有它相应的民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是一本厚重的史书。”

民俗学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特别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使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影响着数以亿计民众的社会传统意识、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的民俗学,将成为权力或政令控制之外的一种潜在力量。

中国是多民族社会,民俗资源丰富。对这种国情民情的认识程度如何,将影响着转型期中国的变革质量和发展速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大众行为模式、文化心理、社会基础及其当下状态等方面问题的学科,民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

汉藏融合的安乐之家

岗措有一个汉藏融合的小家庭。丈夫虽是汉族人,但有5年的拉萨生活经历,会讲一口流利的拉萨语;岗措虽是藏族,但16岁走出藏区,在北京已经生活了30多年。用岗措的话说“我俩都是边缘人,凑在一起还挺合适” !

夫妻俩经常用藏语讲些悄悄话,每当这时女儿都会不开心的嘟囔着:“又不想让我知道了!”

女儿是个地道的北京孩子,但在父母的影响下对藏族文化非常认同。如果哪天早上岗措做了糌粑,女儿一定会欢呼出来:“太好了,今天有糌粑!”有一次岗措想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于是征求父女俩的意见,没想到他们竟异口同声地说“藏式的!”岗措说平时她并没有刻意地要求女儿学习藏族历史,宗教这些比较厚重的知识,女儿对藏文化的这种认同就是日常生活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

岗措非常热爱家庭生活,她推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她不喜欢“女强人”这样的说法。看到很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霸气十足的样子,岗措觉得女性解放的力度有些矫枉过正了。??

每到藏历年,岗措都会带着家人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能和家人、学生在一起她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