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德国知名作家公开日记:这就是疫情下的真实生活

2020-02-21 14:50:00 【关闭】 【打印】

  2005年,德国作家柯立思(Christian Y. Schmidt)与妻子来到北京生活。15年间,这名德国作家用文字记录着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所想,先后出版了《独自在13亿人中》《大洋彼岸的来信》等关于中国的书籍。而近日,常年坚持记日记的他,罕有地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日记。

  “因为我想让德国人看到,疫情下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柯立思说。

  2月6日,柯立思在北京南馆公园一棵挂满灯笼的树下留影(龚迎新摄)

  “有点变化,但没那么夸张”

  头巾、墨镜、口罩、围巾、手套……这些是柯立思最近出门时的必备装备。回家后,他会小心地按顺序换下衣物,分别消毒、清洗。每天晚上,他还会把洗澡水温度尽量调高,冲个热水澡。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水、电、燃气费要比平时高不少,不过,减少外出就餐也会节约一笔开支。”提到疫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柯立思说道,“除此之外,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毕竟,身为作家,“宅家办公”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2月7日,准备出门前,柯立思做好了“全副武装”(龚迎新摄)

  除了在家写作,每隔几天柯立思也会出门转转,随时关注外面的情况,顺便采购日常所需。

  “最令我赞叹的就是面对危机,这里的人的沉着自若。”他说。疫情初期时,他曾陪爱好滑冰的妻子去了北二环护城河边,空旷的冰面上,已经有人在滑冰了,他们轻松矫捷的身影仿佛给疫情下的沉重气氛增添了一抹跃动的色彩。“看到他们全然放松的样子,我的内心也感到平静了许多。”他说。

  1月26日,柯立思在护城河边拍下人们享受滑冰乐趣的一幕(柯立思摄)

  此外,柯立思还提到,在超市采购时,他也完全没有看到抢购囤货的现象。“每个人都保持着冷静。”柯立思感叹道。
    “煽动种族主义不可原谅”
      与他在中国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不同,在一些国家的一些城市却因疫情爆发出现了歧视甚至攻击“亚洲脸孔”的现象。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公然在报道中打“种族主义”擦边球。
    在他看来,国外民众出于害怕和无知等原因做出歧视中国人的举动是非常不可取的,需要加以引导,使他们消除误解,摒弃偏见。“但是,《明镜》周刊等媒体却在此时借机煽动种族主义,这种做法不可原谅。”柯立思强调。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柯立思决定公开自己的日记,通过展示疫情期间北京市民的真实生活,来减少国外民众不必要和不理智的恐慌。

  柯立思认为,在那些一直伺机打压中国的人眼中,此次疫情成了他们幸灾乐祸并从中牟利的机会。让他有感而发的正是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不久前的言论,他认为新冠肺炎能“帮助”就业岗位回归美国。

  “但我毫不怀疑,中国终将战胜疫情。不仅如此,通过及时汲取和总结此次抗击疫情的经验教训,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柯立思坚定地表示。

  “只是病毒,不是世界末日”

  让柯立思对中国怀有坚定信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他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防控措施。

  在疫情重灾区湖北,3万多名医护人员汇聚一线,30余万吨防疫和生活物资陆续运达,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接连建成;在全国范围内,多地制定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学校推迟开学,工厂延期复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口流动,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

  在他公开的日记中,还有许多张照片,照片中是他在地铁上、公园里、社区门口等地方遇到的防疫工作者。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全民参与,守望相助。”他说。

  2月6日,工作人员在南馆公园门口测量柯立思的体温(龚迎新摄)

  尽管疫情会给当前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生产和消费领域带来一定影响,但柯立思确信,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毕竟,我们必须明确: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种病毒,不是什么世界末日。”柯立思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